发布时间:2017-12-08 13:36 原文链接: 中国成为推动ITER计划的重要力量

  太阳,是地球赖以生存的光热能量之源。

  获得像太阳能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持续清洁能源,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这也是国际科学界推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原因。因为其研究的受控核聚变获得能量原理与太阳释放光热相同,这项计划又称“人造太阳”计划,科学家想借此计划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问题。

  自2007年加入ITER计划以来,我国积极推动该计划的实施,在核聚变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为“人造太阳”贡献了中国力量。

  日前,由科技部基础司、合作司、资管司、核聚变中心共同主办的“ITER十年——回顾与展望”会议在北京召开,国际聚变界讨论并共同签署了《北京聚变宣言》,进一步倡导世界各国在聚变能源相关技术研发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全球聚变能研究发展,为最终解决世界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贡献力量。

  1、“人造太阳”正在从梦想变为现实

  目前,参与ITER计划的各国都在通过建造反应堆级核聚变装置,把“人造太阳”从梦想变为现实。

  “包括中国、欧盟、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七方在内的30多个国家参加了ITER计划。不过‘人造太阳’的科研目前仍处于工程建设阶段。”我国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总监潘传红介绍,根据ITER计划的部署,2007年至2025年为建造阶段。在此阶段,各国科学家都在建造反应堆级核聚变装置。

  据潘传红介绍,以中国为例,我国先后建成并升级改造了中国环流器二号A和东方超环(EAST)。

  中科院李建刚院士介绍说,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是我国第一个大型托卡马克装置。所谓托卡马克,就是用强磁场来约束高温等离子体,因为任何物质都不能承受核聚变造成的高温。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内的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已经达到5500万度,使中国继美国、日本、欧盟之后,第四个实现等离子体的高约束模式运行。

  东方超环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装置”。2017年7月3日,EAST首次实现等离子体持续放电101.2秒的高约束运行,创造了世界纪录。此外,华中科大和中科大两所高校也建设了自己的实验装置。

  “从2008年至2017年,在中国参与ITER计划的带动下,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共部署119个项目,总计安排经费约40亿元。”潘传红说,预计在2050年左右,ITER计划可以实现核聚变能商业应用。

  2、中国成为推动ITER计划的重要力量

  据科技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介绍,十年来中国承担了很多ITER采购包制造任务,高质量地交付了有关制造设备和部件,中国成为推动ITER计划的重要力量。

  “以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为例,我们承担了中国ITER采购包的部分任务,第一个采购包于2015年顺利交付,并实现了100%的国产化,产品质量100%满足ITER要求。”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杰介绍,作为ITER七方的成员之一,中国争取和承担了相应份额的ITER采购包任务。这些任务技术含量高,时间紧,难度大,但中国团队敢于承担,勇于创新,克服了重重困难,高效率、高质量地推进采购包任务,赢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

  据介绍,ITER全套磁体支撑系统由中方独立建造,中方在特殊环境焊接技术和异形锻件等领域均实现了技术突破。环向场、极向场导体在研制过程中,实现了我国低温超导股线100%国产化、100%满足质量要求,研发和生产能力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通过参加ITER,一大批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得到了提高,不光是高质量按时完成了任务,同时也把这些技术用到国民经济的其他方面,比如高性能核磁共振仪研发等。

  十年来,ITER组织中方职员数量持续上升,目前已突破70人,仅次于欧盟,并培养了多位长江学者,吸引了一批海外千人计划入选者归国。据了解,目前已有超过3400名科学家、2700名学生加入到我国磁约束核聚变技术领域的研发团队中。

  3、中国将继续推动ITER计划的实施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学家在国际聚变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有些技术已成功实现产业化,部分技术实现领跑世界。

  “此项计划也使我国多项物理实验研究成果位于世界前位,甚至在某些方面领先世界。”李建刚院士表示,比如我国建成并升级改造的中国环流器二号A和东方超环,就让我国科学家在探索实现聚变能源的工程、物理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

  “参与ITER项目的十年,是中国核聚变产业链培育并不断完善的十年,是中国核聚变工程技术人才与团队持续储备的十年,是中国核聚变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大跨步前进的十年。”中科院万元熙院士表示。

  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ITER计划的实施,是一个平等参与、互利共赢、共同进步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范例,使得中国在材料科学、超导技术、精密加工等相关领域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取得长足进步,有些技术已经成功实现产业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将继续推动ITER计划的实施,争取加强国际合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平利用核能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关文章

探访核工业西物院揭开“人造太阳”神秘面纱

中新网成都4月4日电(记者刘文文)“人造太阳”是什么?为什么要建造“人造太阳”?近日,记者来到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简称“西物院”),与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面对面”,探秘大国重器的“前......

逐“日”追光走近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

行星发动机、智能量子计算机、太空电梯……一段时间以来,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硬核科技”元素引发广泛关注。你知道吗?电影中的很多装备在现实中都有原型。“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最近,社交媒体上,......

“人造太阳”基础物理研究取得系列新成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224.shtm本报合肥1月7日凌晨电(记者常河)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

“人造太阳”照亮地球还要多久?

随着核聚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很多相关技术获得突破。在科技创新越来越需要协同作战的今天,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更有耐力、能长期投入的“国家队”和更灵活、试错成本更低的民营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合作,推......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正在加快建设

“人造太阳”逐日梦,“聚变合肥”加速度。冬日暖阳下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创新创业热潮涌动,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建设如火如荼,该设施的主体工......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完成首件制造

记者22日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获悉,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这标志着中国......

提高三乘积,让可控核聚变走向现实

依托现有核科技工业体系,凝聚核工程领域具有专业经验和技术基础的相关研究单位和企业,逐步搭建聚变能的技术开发体系和工业体系,集中力量开展核聚变工程和技术攻关,再经过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到2050年左......

“人造太阳”再获突破性进展!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刷纪录

20日从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处获悉,10月19日下午,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团队再传佳绩,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

中科院EAST团队:准备着,点亮人造太阳

《人民日报》(2022年06月10日第06版)4层楼高、直径8米、重400吨——这就是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坐落在安徽合肥“科学岛”上。多年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

“人造太阳”冉冉升起,完成了第100000次放电

2021年6月8日,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完成了第10万次放电,当天老中青三代科学家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历史性时刻。自2016年开始,“人造太阳”多次突破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