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出版的美国化学会旗下的期刊ACS Nano(影响因子IF 13.942)上,刊载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田志远教授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吕岩霖的研究论文Cancer Cell Membrane-Biomimetic Nanoprobes with Two-Photon Excitation and Near-Infrared Emission for Intravital Tumor Fluorescence Imaging (ACS Nano, 2018, 12, 1350-1358)。该项研究设计构建了具有双光子激发、近红外发射特性的仿生荧光探针并成功将其应用于活体肿瘤的高清晰度荧光成像,这是该课题组近年来在近红外(near-infrared, NIR) 光学活性材料的设计构建及生物应用方面取得的系列进展之一。


  归因于其高灵敏度、优良的时-空分辨率、相对于其它技术而言良好的生物兼容性等特性,基于光学活性材料的荧光探测及诊疗技术已在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生物荧光成像需要由外源性荧光团来提供读出信号或增强成像的对比度,这使得荧光探测手段的功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荧光探针的性能。传统生物荧光成像所使用的荧光探针多以可见光作为激发源、而且信标光位于可见光区;而对于那些以深源的细胞或组织为探测目标的应用而言,这类激发光和信标光都位于可见光区的荧光成像会在穿透深度上受到很大的限制。着眼于解决这一问题,国科大化学学院田志远教授带领的低维光学活性材料与生物探测实验室近年来在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构建及其生物探测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他们设计构建了用NIR光通过双光子吸收过程进行激发、发射NIR荧光的复合型聚合物荧光探针;其荧光成像穿透深度可高达1.2毫米、对深置目标及具有一定厚度的生物样品进行成像具有实用意义(ACS Applied Mater. Interfaces, 2015,7,20640-20648,IF 7.504)。他们还设计合成了一类可用NIR光触发、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及隐身能力、优越的氧气通透性及对活性单重态氧的递送能力、可进行程序化递送的光动力学治疗(PDT)纳米载体,实现了对模型小动物肿瘤极为有效的光动力学治疗效果(Nanoscale,2015,7,9806-9815,IF 7.367)。他们还构建了具有超常斯托克斯位移(大于200nm)的NIR荧光开关探针;基于超常的斯托克斯位移、NIR荧光信号、及动态比照荧光开关转换三重机制的共同作用,成功地克服背景噪音的干扰、将细胞内荧光成像的灵敏度提高两个数量级(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6, 8, 4399-4406, IF 7.504)。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他们在近期设计并合成了将具有双光子激发特性的能量捕获单元和能发射NIR荧光的能量受体单元集成到了聚合物分子链中的新型嵌段共聚共轭聚合物;并基于这种光学活性聚合物构建了肿瘤细胞膜包覆的、可实现NIR光激发、NIR荧光发射的“NIR input-NIR outgoing”的仿生荧光探针。这种荧光探针以波长在具有最大光通透性的生物窗口范围的光(700-1000nm)为激发源且具有双光子激发荧光(two-photon excited fluorescence, TPEF)特性,无需将能量给体与受体进行掺杂,在确保探针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高的荧光成像穿透深度。该探针所具有的高度特异性靶向能力,及对活体肿瘤的高清晰度荧光成像能力在模型荷瘤小鼠实验中得到了充分验证(ACS Nano, 2018, 12, 1350-1358)。

  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项经费、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马光辉研究员和魏炜研究员课题组、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勇教授课题组对这项工作有重要贡献。


相关文章

2022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发布

2022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Light10)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Light:Science&Applications携手中国科学报社旗下科学传播旗舰品牌科学网推出的年......

基于非线性光学物质制备去除汞修复材料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175.shtm汞是一种不可降解的毒性重金属,主要来源于自然和人为污染。其以多种形态赋存,尤其甲基......

我国首部光学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出台

10月14日,记者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闻发布会获悉,为保护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基地及周边的天文观测夜间光环境,着力解决“光”问题,2023年1月1日......

厦门大学团队用变换光学原理造出“人工黑洞”

黑洞是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一类大质量天体,因引力极大,所有进入其视界内的光和粒子都无法逃逸。受黑洞能够完美吸收视界内物质这一特性启发,研究人员一直希望能够设计一些“人工黑洞”结构,以实现能量收集的最大化......

光学调控等离子激元激子相互作用研究获进展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教授兰胜课题组在光学调控介电-金属复合纳米腔与单层二维材料强耦合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ACSNano。博士生刘诗媚和硕士毕业生邓富(现为香港科技大学博......

中国科学院西光所:弦歌六秩再铸辉煌

弦歌六秩再铸辉煌——写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之际 ■马彩文孙传东西光所首任所长龚祖同  西光所供图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

理化所反常热膨胀光学晶体研究取得进展

在外界温度变化时,常规光学晶体因“热胀冷缩”效应,无法保持光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如光程稳定性等),限制了其在复杂/极端环境中精密光学仪器的应用。探索晶体的反常热膨胀性质如零热膨胀,“对冲”外界温场对晶体......

集成光量子器件中单光子阻塞新原理揭示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邹长铃研究组,提出了在单个光学模式中利用极弱的光学非线性实现光子阻塞的新原理和新方案,并分析了其在集成光学芯片上实现的实验可行性。相关成果日前发表......

光学观测助力构建纯硅量子互联网

利用硅开发量子技术为快速扩展量子计算提供了机会。近日,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SFU)的研究人员在量子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关键突破。发表在13日《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描述了他们对超过15万个硅“T中心......

第十八届王大珩光学奖结果发布,34人获奖

2022年5月22日,2021年度第十八届王大珩光学奖评审会以网络视频形式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龚旗煌院士主持。会议对中青年科技人员奖申请者申报材料进行审议和讨论,经过无记名投票评选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