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9-01 12:51 原文链接: 李曙光何传启:科研诚信入教材补科学道德短板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编译的《科研诚信》一书,将成为众多高校科研诚信课程的教科书,第一版印刷定数就突破了3万册。这本书详细讨论了师生关系、署名与同行评议、合作研究、科学记录保存等科学道德规范的细节问题,与人体在生物医学实验中的应用等科学伦理问题。
在我国,科学道德规范缺乏系统全面的培养和教育,还处于“言传身教”的方式。有一些违反科学道德或学术规范的行为,是对科研程序、规范不了解、不熟悉、不掌握造成的

  何传启:任何一个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都会面临很多困惑。例如,怎样才算是一名合格的科学家?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何对待科学中的不同学派?论文如何署名?怎样看待合作研究中的成果分配问题?怎么处理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和疏忽?这些都是很具体的科学道德规范问题,是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面临的问题。

  就科学家而言,科研规范可以看作是科学研究这个行业的“行规”。虽然这个行业没有从业资格考试,但是进入这个行业,必须遵守它的道德准则、规范和规则。对初入科研领域的人来说,也有一个学习过程。很多发达国家都开设了科研诚信相关课程,甚至是门必修课。但在我国,科学道德规范缺乏系统全面的培养和教育,还处于“言传身教”的方式。现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科研成果与经济利益联系越来越紧密,实用性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出产业化的趋势,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大规模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授科研道德和科研规范显然是不够的。

  李曙光: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也有轻重之分。比如实验数据、过程的造假、抄袭,公式、数据的剽窃,虚构、夸大研究者身份信息等,这些行为显然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有意识地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我的观点是必须严惩。但也应该看到,也有一些违反科学道德或学术规范的行为,是对科研程序、规范不了解、不熟悉、不掌握造成的。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的成员,在这些年的工作过程中,发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中英文一稿两投。这是过去几年我们遇到的比较多的投诉问题。应该说,过去(如上世纪90年代)这类问题一般并不按违反科学道德问题处理。那时有些科技工作者认为,中英文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都是自己做的工作,应该不算违反科学道德。但是近些年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和版权意识的增强,科技工作者也已了解到,这样做是违规的。科技期刊有版权制度,它们都明确规定投稿的论文必须是“以前没有发表,也不打算向其他期刊投稿”的论文。因此,近年来这类问题都当做一稿两投处理。

  二是英文论文的文字抄袭问题。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多数中国科技工作者难以写出达到出版标准的英文。因此写论文之前,必然要阅读很多同类文献,学习人家的行文。但难免有人不能将其融会贯通成自己的语言,觉得反正实验和数据是我自己的,文字借用一下无妨,便整句甚至整段抄录别人文字。但对于任何文章来说(包括科研论文),文字写作也是一种脑力劳动,文章的词句是其劳动成果。因此,文字抄袭也被视为剽窃行为。通常只要连续三句话一字不差抄袭它文,即可确定为文字抄袭——即使是具有共性的科学背景介绍,如何表达得准确、易懂、有吸引力,也是思维的成果,一字不变的抄袭也是不允许的。

“隐形剽窃”由于没有文字证据,难于处理,但在同行中会严重败坏剽窃者的声誉

  李曙光: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关注,那就是“隐形剽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有些科学研究的思想或方法是别人提供的,但提供方没有相关文字发表,如可能是沙龙时几个人思想火花的碰撞结果,或是与他人讨论中别人提出的建议或想法。只要这些思想对该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我认为作为一个诚实的科学家,就应该在论文中有所体现。如果对此只字不提,就是对别人科学思想的“隐形剽窃”。

  至于在审稿或基金项目评审过程中,恶意“枪毙”或拖延别人论文的发表,但却窃取别人有价值思想写类似文章抢先发表,则是更恶劣的“隐形剽窃”。因为这个原因科学家之间交恶、缠斗不清不是没有先例。“隐形剽窃”由于没有文字证据,难于处理,但在同行中会严重败坏剽窃者的声誉。

  虽然科学技术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职业,但社会和公众对于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要求是比较高的,因为科技工作者应该是一些追求真理的人。我经常教育我的学生说,在你的论文中实事求是地说出思想的来源,并不会降低别人对你的评价,这是你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功利一些说,这样的问题只要出现一次,或许你的声誉就毁了,可能没人愿意再和你讨论问题,甚至不再信任你。科学家的声誉是无形的,但又是实实在在的。

很多违反科学道德规范的行为被揭发以后,往往就悄无声息了。“内部解决”是“鸡”杀了,“猴”却没看到,没有达到教育众人的作用

  李曙光:根据违反科学道德规范行为程度的不同,处罚的力度也是不同的,比如口头警告、书面警告、通报、撤销项目、停止若干年申请资格等处罚。

  但是应该看到,总体而言,我国科技界对于违反科学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罚还是比较轻的,违规成本较低。而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违反科学道德规范的成本是比较高的。一旦被揭发并被证实,就可能影响其后半生的科研。而我们,往往是领导找谈话,内部通报处理一下就完了,特别是不愿意让事件公开化,这也导致了公众的不满。很多违反科学道德规范的行为被揭发以后,往往就悄无声息了,似乎没有严肃处理。

  中国现在的科研道德违规事件处理程序一般是:是否违规由相应的学术委员会来调查、认定,但如何处理是由政务部门来决定的。一般政务部门都是出于好心,往往要考虑稳定、科技工作者个人将来的发展等问题,因此倾向于“内部解决”,不要搞得当事人抬不起头来,因此,只是实验室、系里通报一下就完了。

  我认为对于造假,数据剽窃、抄袭这种恶意的违规行为,就应该处理公开化!这并不是针对某个人、某件事,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警告后来者。我们常说杀鸡给猴看,“内部解决”是“鸡”杀了,“猴”却没看到,没有达到教育众人的作用。违规成本过低就不能有效遏制违反科学道德规范的事。

科学道德规范是道德品质的一个方面,其本身是一个诚信问题。这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的品德。科研道德教育,要从预防抓起,使科研工作的“入门者”从起步阶段就为自己的科研生涯奠定诚信和责任的基础

  何传启:美国对于科研道德和科研规范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院就开始对科研诚信和科研规范的教育进行研究。1995年,我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科技处工作时,看到美国科学院在科研诚信和科研教育方面出版了一些教材,我曾经翻译过它的一本书——《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美国对于学生的科研道德和科研规范的教育做得非常细致,除了将科研道德和科研规范的内容纳入新生手册外,这些内容在学校网站和图书馆网站上都有明显体现。在美国一些大学,科研道德和科研规范作为专门的课程来学习,一般采取案例教学和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形式;此外,还有关于科技道德的专题研讨会、非正式的学术讨论会和学术交流活动等。有些做法类似于我国大学的自然辩证法课程,但是自然辩证法更着重于科研方法的教育,较少涉及科研道德和科研规范的教育。

  我认为对于科研道德和科研诚信方面的教育,在大学三年级时引入最为合适。因为在一般的大学,学生会在三年级开始学习专业课、进入实验室等,很多学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与未来的科研方向产生关联的。如果从最初接触科研活动就重视科研道德和科研规范的教育,那将会对一个人产生终身的影响。目前我国引进了一些美国有关科研道德和科研规范的书籍,有些学校为研究生开设了科研道德的有关课程,但国内还没有编纂过这方面的教材,希望我国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能够重视这个问题。科研道德教育,要从预防抓起,使科研工作的“入门者”从起步阶段就为自己的科研生涯奠定诚信和责任的基础。

  美国科学院认为:科研事业以诚信为基础,科学家相信其他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是可靠的,社会相信这些研究结果精确而无偏见地描述世界。如果我们的大学生能够具有高水平的科研道德,那么,中国社会将会具有高水平的职业规范,这将是中国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础。

  李曙光:我认为,科学道德规范的培养要融合到整个教育进程中。我的基本观点是,科学道德规范是道德品质的一个方面,其本身是一个诚信问题。这需要从小开始培养。我在大学教书,这些年来学生中暴露的问题比较多:如考试抄袭,宿舍里不能互相照顾、卫生差,容易沉溺于网络……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责任感、缺乏自我约束、没有集体意识、不能互相包容,到了做研究的时候,你告诉他要遵守科学道德规范,他听得进去吗?一个学生经常考试作弊,到了做研究写论文时,你告诉他要尊重知识产权、不能抄袭数据,他做得到吗?

  现在我们教育学生遵守科学道德规范,更多的是靠阐明利害关系,这当然是必要的,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最根本的说,还是应该从小树立诚信意识。

相关文章

修订调查处理办法治理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

1月1日,新修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以下简称《调查处理办法》)正式实施。《调查处理办法》是自然科学基金委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处理所依据的重要规章制度,最早制定于200......

买卖论文篡改数据科技部通报18起科研诚信案件处理结果

2022年12月31日,科技部网站通报18起高校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此次通报中存在买卖图片数据、不当署名、买卖论文、篡改数据等行为,涉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西南医科大......

硕士生发现“错误”引发撤稿!论文作者邀其署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201.shtm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硕士研究生保罗•洛德(PaulLod......

科研诚信与负责任创新专委会成立

科研诚信与负责任创新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会务方供图)9月21日,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研诚信与负责任创新专业委员会成立。专委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论坛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举办。中国科学学......

通报1422人!科技部发新规,无实质贡献挂名为学术不端

时隔三年后,《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迎来修订版。9月14日,科技部、中央宣传部等二十二部门印发《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进一步规范了调查程序,统一了处理尺度,科研失......

2022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活动启动

9月11日,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2022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活动已于近日全面启动。今年宣传月紧紧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开展三大类十余项活动。主要包括:精心组织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活动全面启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065.shtm中新网北京9月11日电(记者孙自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11日向媒体发布消息......

欧阳钟灿:文章千古事“清白”留人间

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只有坚守住科研诚信底线,学术生涯才能长久。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副主任欧阳钟灿殷切寄语广大科研人员和青年学子:文章千古事......

中科院连续5年发布科研诚信提醒

5月11日,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关于在科技奖励推荐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诚信提醒》,倡导在科技奖励申报过程中的诚实守信行为。这也是自201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第五次以“提醒”的方式倡......

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第5次年度诚信提醒

5月11日,中国科学院召开2022年度科研诚信建设工作视频会,会上发布了《关于在科技奖励推荐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诚信提醒》(以下简称《诚信提醒》),倡导在科技奖励申报过程中的诚实守信行为。针对当前科技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