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1-05 14:38 原文链接: 黄曲霉毒素简介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霉菌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

  1、发现与研究历史

  1960年,在英国发生了“火鸡X病”,造成10万余只火鸡死亡,经研究发现,所有发生疫病的鸡场都使用了含有从巴西购买的了的花生饼,并从花生饼上发现了霉菌的菌丝。用菌丝饲喂雏鸭,雏鸭并未中毒,但将霉菌用无毒的培养基培养,去除菌丝,用培养基饲喂雏鸭,雏鸭中毒死亡,因而推断是霉菌生长过程中产生了有毒代谢物。经微生物学家鉴定,产毒的霉菌是黄曲霉,于是这种毒素就命名为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

  1961年Lancaster等开始用从巴西运来的毒性花生粉饲喂大白鼠,进行较长期的慢性中毒试验,在部分大白鼠中成功地诱发了肝癌,从而人类开始对黄曲霉毒素等霉菌及霉菌毒素开始了广泛的研究,确定黄曲霉毒素具有较强的致癌性,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所将之定为1类致癌物,认为黄曲霉毒素属于人类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

  2、结构与性质

  黄曲霉毒素是香豆素环和二氢呋喃环的缩合物,已发现的有17种异构体,包括B族、G族和M族,B族是指能发出蓝色(Blue)荧光的黄曲霉毒素,G族是指能发出绿色(Green)荧光的黄曲霉毒素,M族是指经过代谢(Metabolism)后的黄曲霉毒素。AFTB1是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其结构如下:

  

黄曲霉毒素结构式

  黄曲霉毒素溶于油和氯仿、甲醇等有机溶剂,但不溶于乙醚、石油醚和己烷,也不溶于水。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发出荧光,根据荧光颜色的不同,可以把黄曲霉毒素分为B族和G族,发出蓝色荧光的为B族,发绿色荧光的为G族。

  黄曲霉毒素耐热,加热到280℃是才发生裂解而破坏,所以一般的烹调加工很难将其清除。AFT在中性、酸性溶液中很稳定,在PH9-10的强碱性溶液中,能迅速分解,产生钠盐,但此反应是可逆的,在酸性条件下又能形成带有荧光的AFT。

相关文章

花生新技术开辟粮油量质提升新途径

“用了ARC微生物菌剂后能明显减轻死苗、烂果,还能明显提高花生的品相,花生果变得又多、又白、又饱满,预计每亩增收200到300多元不成问题。”9月13日,在河南正阳县召开的花生提质固氮减损增产ARC耦......

比砒霜还毒,如何从源头上避免花生受黄曲霉毒素污染?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与经济作物,但花生在田间生长、收获和储运过程中,极易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近年来,湖北襄阳通过引进花生ARC控毒固氮提质增产关键技术,探明ARC微生物菌剂对花生增产增效的作用,建......

中药有害毒物检测技术

中药有害毒物检测技术共涵盖农药残留检测工作流程、真菌毒素有机毒物检测、有机毒物检测方案、二氧化硫残留检测方案、重金属检测方案等。样品制备解决方案可以简化和提高农药、除草剂与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制备和耗材......

20212023年我国真菌毒素检测市场分析

真菌毒素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食品质量安全的一类天然毒素。我国对真菌毒素污染管控严格,先后四次颁布了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限量的强制性标准(GB2761)。根据GB/T5009,真菌毒素的主要检测方法是液质......

20212023年我国真菌毒素检测市场分析

真菌毒素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食品质量安全的一类天然毒素。我国对真菌毒素污染管控严格,先后四次颁布了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限量的强制性标准(GB2761)。根据GB/T5009,真菌毒素的主要检测方法是液质......

分析测试百科网走进快检行业知名企业伊莱莎

——百科网真菌毒素著名快检企业走访录近期,分析测试百科网走访了快检领域知名企业——河北伊莱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伊莱莎)。伊莱莎是专业从事食品安全检测与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试纸条、试剂盒、亲......

植物所在真菌毒素生物脱除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物,是食品行业中广泛存在的污染源及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诱因。棒曲霉素(Patulin)是污染新鲜果蔬及其加工制品的重要真菌毒素。传统的物理和化学脱除方法......

攻克技术瓶颈!陈俊华团队实现真菌毒素智能化检测

2月25日,记者从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陈俊华团队在真菌毒素智能化检测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建立了一种能智能化识别不同真菌毒素的新技术。相关研究发表于《分析化学》。真菌毒素是由真......

真菌毒素检测的采样、取样和留样

笔者在前边文章介绍了“同一车粮食,为什么真菌毒素检测值不一样?”和“让我们一起聊聊真菌毒素检测如何采样?”,在领域内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本文重点介绍采样的设备和细分采样模式,并第一次提到了留样的问题。关......

让我们一起聊聊真菌毒素检测如何采样?

真菌毒素的检测误差一直是粮油、饲料等领域令技术人员非常头疼的问题,有时甚至会达到百分之几百的偏差,误差的来源和影响因素非常之多,如检测产品本身、操作流程和细节掌握程度、实验环境和条件、不同种类样品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