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19 00:00 原文链接: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底获教育部批准建设, 2008年正式批准成立。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周又和博士出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教授担任。
实验室秉承“立足西部、瞄准前沿、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理念,通过凝聚一支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致力于将本实验室建设成为开展我国西部自然灾害研究的重要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以西部代表性自然灾害(风沙灾害、地质灾害、文物病害)为研究对象,以西部灾害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力学机理为核心,以研究并解决西部防灾减灾工程中遇到的重大环境力学问题为宗旨,逐步形成了沙漠化过程及其风沙环境力学、西部地质灾害防治及其力学机理、西部古遗址保护与加固的力学特性、复杂力学系统的定量研究及仿真等4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成长性良好的科研方向。
实验室瞄准科学研究前沿,紧密围绕西部防灾减灾工程中的重大环境力学问题,服务西部经济建设,在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实验室建设以来,已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0余项,包括973项目一级课题、863项目一级课题、国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内与海外合作)、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研究团队项目、国防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等,累计科研经费进账6300余万元。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由学科带头人郑晓静、周又和教授完成的项目“电磁材料结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行为的理论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成为我校独立完成的唯一国家级科技奖励二等奖;由郑晓静教授、周又和教授完成的研究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防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校为第二完成单位);周绪红教授以我校为第二完成单位完成的“新型装配整体式楼盖体系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还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完成课题鉴定3项,其中郑晓静教授主持完成的“风沙运动研究中的基本力学问题”综合评价为A。
发表各类论文70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95篇,EI收录论文150篇。出版各类著作、教材17部。专利授权26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2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个。制定全国行业规范3部。其中郑晓静教授的英文学术专著《Mechanics ofWind-blown Sand Movements》由德国Spring- Verlag 出版社出版,并收入“ Environment Science andEngineering”学术专著系列。部分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郑晓静教授和周又和教授及其所指导的研究生苟晓凡博士发表在IEEE Trans.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上的论文被IEEE超导委员会授予最佳贡献论文奖即Van Duzer Prize;郑晓静教授、黄宁教授和周又和教授于2003年发表在风沙环境力学领域的国际一流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上的风沙电实验与理论研究论文受到Nature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News and Views栏目三次引用和正面评价。郑晓静教授、周又和教授发表于2003年第25卷第2期《力学与实践》上的综述文章“风沙运动研究中的若干关键力学问题”荣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王省哲2008年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Int. J.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Dynamics》(IJSSD)第8卷上的论文“A Simple Modeling and Experiment on Dynamic Stability of a Disk Rotating in Air”获得该学术期刊2008年Best Paper Award奖。
实验室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特别是风沙环境力学和复杂力学系统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风沙电实验与理论研究中关于电荷如何影响风沙流的基础分析研究被颗粒物质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Herrmann教授评价为是“迄今为止这种尝试是少有的。”此外,学科带头人郑晓静、周又和主持完成“电磁材料结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行为的理论研究”项目中所建立的基本理论模型被国际学术界认可为是“放弃磁弹性应力张量”所“建立的一个新理论”,并被列为自Maxwell提出电磁应力张量以来该领域几项代表性发展中的最新工作;所给出的本构关系被国际材料界学者评价为“是便于应用的”;有关超导悬浮系统动力稳定性的研究成果被电工界学者评价为“相当满意地显示出磁悬浮力的迟滞特性和超导体内部的屏蔽电流密度的分布”,所建立的小波理论分析方法得到国际动力学学者发表论文的大篇幅引用,被评价为“是高效有用的方法”;有关风沙运动研究中的若干基本力学的研究,被认为“为风沙运动的分析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实验室注重学科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建设以来,固体力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力学一级学科和地质工程二级学科成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建成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实验室拥有力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一级学科(招生学科为固体力学、工程力学)与地质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力学一级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地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地质工程领域、土木与建筑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
实验室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实验室建设以来,已有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名博士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目前,在读研究生288名,其中博士生84名,硕士生204名。本科教学中,拥有国家质量工程的教学团队1个,理论与应用力学本科专业的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甘肃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理论力学》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和甘肃省精品课程,《计算力学》、《土质土力学》课程入选甘肃省精品课程;本科实验教学的工程实验中心入选甘肃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国家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实验室积极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外多所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独立主办或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8次、协办国内外学术会议6次。以风沙环境力学成果为支撑于2010年申报的IUTAM Symposium这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会议获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批准将于2013年在兰州召开,这是国内获批举办这类国际会议的第6个。实验室研究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60人次。邀请国内外学者75人次来实验室讲学,其中海内外院士19人。
实验室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目前的固定人员67人中,教授13人、副教授1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与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其中1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获全国师德标兵称号者1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优秀教师特等奖2人和优秀奖2人、获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中国力学学会授予的全国力学优秀教师奖4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创新人才计划6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5人,等等。实验室的18人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组织中共担任了130多个学术职务。
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建设得到了学校“985工程”和“211” 工程的支持,建立了先进、高端的科研平台,为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实验室拥有设备总台数达到600余台件,总值达到2900余万元。建成了多功能环境风洞实验室、工程与科学高性能计算中心、民勤(甘肃)风沙野外观测站、地质环境实验室,等等。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运行机制,面向国内外开放,鼓励和支持校内外科研人员来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



位置:

相关文章

两种细菌创造活体合成细胞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人员在合成生物学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设计了一个系统,该系统能执行活细胞的数个关键功能,包括产生能量和表达基因。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在“生命”的前48小时内,研究......

食品为什么要检测微生物指标呢?检验检测专家解疑

微生物质量检验是我国目前衡量食品卫生生产质量的重要检验指标之一,也常常是人们判定被检出的细菌是否适合食用的科学依据之一。食品微生物指标反映了食品生产加工厂的环境以及食品生产卫生质量情况,能对加工过程中......

研究人员发现光照加速大自然“电网”导电性

自然界拥有自己的内在“电网”。在我们脚下和海底,细菌产生的微小纳米线“呼出”多余的电子而形成一张遍布全球的“电网”。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光是在生物膜细菌中培养这种电子活动的“盟友”。将细菌产生的......

超耐用涂层科快速杀死病毒和细菌

在人类与细菌长达数百年的斗争中,可能很快会出现一种新武器:第一种可快速杀死细菌和病毒并持续数月的耐用涂层。美国密歇根大学工程师和免疫学家团队在《物质》杂志发表的研究证明,新涂层对新冠病毒、大肠杆菌、耐......

研究揭示大肠杆菌诱导肉鸭肠道损伤和炎症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科研团队揭示了大肠杆菌O88通过氧化磷酸化和核糖体途径诱导肉鸭肠道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为有效防治肉鸭的大肠杆菌病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细胞与感染微生物学......

毛虫状细菌在嘴里“扒”得更牢

人类口腔中有超过700种细菌,但我们对口腔细菌是如何生长和分裂的还知之甚少。维也纳大学环境细胞生物学家SilviaBulgheresi和维也纳国家科学研究院微生物遗传学家Fréd......

科学家利用DNA首次实现碳纳米管可控有序修饰

记者日前从华南理工大学获悉,该校前沿软物质学院林志伟教授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研究员MingZheng,利用DNA首次实现了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的可控有序修饰。相关研究发表于S......

产纤维素细菌能在火星生存

科技日报讯(实习记者张佳欣)包括德国哥廷根大学研究人员在内的一个国际小组在研究康普茶在类似火星环境中存活的可能性时惊讶地发现,尽管模拟的火星大气破坏了康普茶培养物的微生物生态,但一种驹形杆菌属的能产生......

原生大肠杆菌可在恶劣肠道环境中存活治病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试图将基因工程细菌引入肠道来治疗疾病。在过去,这些尝试主要集中于改造常见的实验室大肠杆菌菌株,这种菌株无法与适应宿主的本地肠道细菌竞争,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疗法的效果。现在,来自美国......

单个突变让大肠杆菌对宿主昆虫有益

一项研究发现,珀椿象与一个大肠杆菌实验菌株之间的互惠(或称共生)相互作用能通过大肠杆菌的一个单一突变进行快速改造。研究结果或有助理解有益微生物如何与它们的宿主共同生长,以及驱动这种关系的分子机制。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