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8 10:33 原文链接: 灵魂拷问:你为什么做科研?

  你为什么做科研?

  作为一项在过去只有获得权贵支持才能玩的高端游戏,科学研究在现今社会已经变得不那么高高在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科研也逐渐从兴趣爱好转变为不少人的谋生工具。

  在不少人眼中,“读博士”是做科研不可缺少的第一步。笔者在与不少博士生交流时发现,博士期间发文章较多或者文章较好的学生往往倾向于将来继续做科研,而文章较少或者文章不太好的学生则往往不愿意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有时为了获得职位甚至不得不完全改行。就算是愿意继续做科研的人,他们给自己设计的道路也大致相同:去国外做博后,继续努力发更多更好的一作文章,争取将来在国外找到教职或者能拿到“青千”等头衔再回国,以获得足够高的收入、地位、科研经费……大多数人是以将来给自己的回报作为考虑因素,而很少有人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喜欢科研、真的愿意真正“投身”其中。

  笔者相信这种情况很多都是环境所迫,看看他们那些已经在高校和研究所里拿到职位的前辈,一样并不轻松。“发表文章-申请基金-再发表文章”的无限循环让人疲于奔命,基金要申请、学生要毕业、房子车子要还贷款、家里的老人小孩要照顾,如果有上课任务那每周还要备课、讲课,如果所在单位实行“非升即走”制度那还要面对Tenure Track考核……这么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又有多少人能“不忘初心”呢?

  好吧,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眼前的苟且”,假设它们全部消失,在“诗和远方”的状态下,你还会不会做科研、会怎样做科研?

  近期Nature杂志的“职业(Careers)”栏目刊登了一篇文章,“How researchers are ensuring that their work has an impact”,[1] 以几个实际案例点评了职业初期的科研人员该如何定位科研的目的和意义。笔者借此与各位读者分享,也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英国班戈大学的Melissa Craig所在课题组主要从事海底地质研究,她在博士期间发现生物体如海藻所释放的化合物能够像“粘胶”一样,加强海底地质结构,并减缓水下滑坡的速度。她的导师Jaco Baas教授高度评价她的工作,“在她之前,还从没有类似的发现”。不过Craig似乎并不兴奋,她曾“努力地去发现工作能产生的影响”,但结果她觉得,除了直接相关的“学术小圈子”,其他人几乎丝毫不感兴趣。于是,她毕业之后以一名地质学家的身份加入一家名为Oil Search的巴布亚新几内亚能源公司,她希望可以开展具有明确应用价值的研究。

  没有哪个科研工作者愿意自己的工作默默无闻。在正式进行博士课题之前,几乎人人都认为自己的工作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不同。比如帮助治疗某种疾病,开发更清洁的能源应用或更低成本更环保的工业材料,或者为受饥荒或干旱影响的人们提供食物或饮用水。无论如何,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起到作用。作为美国Genentech公司的科学传播主任,Florie Mar博士说,“我们从小到大一直想的是,科学要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Mar和Craig都希望,她们的研究中可以起到直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作用,她们也都认为自己正在利用科学知识从事学术之外更加实用的工作。比如,Mar目前的工作是指导医生和药师如何在临床上使用Genentech的药物,并期望可以帮助患者。

  然而除了学术意义,现实中大多数科研人员无法完成研究成果向现实应用的转化,这一问题困扰着很多人。2016年LinkedIn的一项统计报告发现,[2] 很多研究人员表示很难发现自己的研究对于社会的价值。

  其实,无论基础科研还是工业转化研究,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对于很多职业初期的科研人员,往往容易“偏航”,陷入发表文章和申请基金的无限循环中。伦敦大学学院的讲师Jason Blackstock说,“当我与博后和博士生交流时,他们经常感叹自己就像是一个巨大机器的螺丝钉”。

  Dolores Del Prete博士也赞同该观点,她现在在BioMed X研究中心进行大脑中影响精神失常的特定细胞的博士后研究。此前在第一站博后中,她从事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蛋白的基础研究,一样陷入了“发表文章-申请基金-再发表文章”的无限循环。“尽管我喜欢我所做的基础研究工作,但这种压力让人身心俱疲”,她说,“在那里是文章和基金驱动科研,而非科研带来文章和基金。”她最后决定要换个环境,一个进行更加实用研究的新环境。

  Blackstock认为职业初期的科研人员如果希望自己的工作有更明确的社会意义,那么他们应该去那些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机构工作或者学习。此外,他也建议科研人员和研究生都应该尝试接触工业界的研究项目,努力与工业界开展合作。在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70%以上的基金支持来自于工业界。

  有些时候,“创业”或许可以帮助研究者找到科研的价值。Paul Harkin博士原本是贝尔法斯特皇后大学的一名分子肿瘤学家,研究领域与一种遗传性乳腺癌相关基因BRCA1有关。但在学术界,想要进一步拓展工作并商业化,条条框框太多,于是他决定离开学术界,并创立了现在的Almac Diagnostics公司。“我从来没有失望过,”他说,“我非常明白在学术环境中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现在,他的公司已经有超过3000名员工,其中半数都有博士学位。

  除了受“学以致用”驱动而进行科研工作以外,也有一些科研人员是被兴趣驱动,甚至纯粹是因为喜欢。Craig在班戈大学的导师Jaco Baas教授对于海床沉积物的兴趣,就源于他一直以来的好奇心——世界到底如何运转?他说,“我的脑子里一直有需要思考的问题,我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研究是实现我想法最好的工具,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爱好。”

  美国Genentech公司的科学传播主任Florie Mar还分享了她的意外收获。在她博士期间,一次偶然心血来潮,她制作结合了配音和白板插图的视频,以尽量浅显易懂地解释与她研究方向有关的科学问题。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目前她已经在YouTube上发布了超过60个视频,涉及诸如遗传变异、神经科学和糖尿病等复杂话题,通过与观众互动与科学普及,她觉得自己找到了自己专业科学知识的用武之地,能真实、直接地对公众产生影响。

  每个人踏上科研之路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人为了解决各种问题,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有些人因为喜欢探索,愿意去研究让他们着迷的“未知”;也有人仅仅是随大流,或者追求更富足的生活……那么,你为什么做科研?

相关文章

院士汤钊猷:搞科研不能只为SCI

“今天要讲我的一生做成的两件半事,其实这些都是我和团队一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肝癌的早诊早治,大幅度提高疗效;第二件事,就是不能切除的肝癌,过去一般没有活过5年,通过综合治疗,缩小后切除;另外半件事,......

“青椒”指南:教学与科研如何兼得

最近,总遇到青年教师反映不知道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的苦恼。这是当下高校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对于那些新体制下的青年教师,尽管各学校的政策可能稍有不同,但最终的考核大致相同——既要有令人惊艳的科研创新成果,又......

作者仅3人!山西小伙“打破常规”收获一篇Science

这是山西小伙高天的“巴黎读博记”:2019年春,28岁的他只身来到法国巴黎,第一眼就爱上了这座城市。他进入著名的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ESPCI-Paris)PMMH实验室,遇上了两位不摆架子的“朋友......

中国科研经费&论文两大利好!

近日,有两则关于中国科研投入和产出的好消息令人振奋。一是据《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2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首次超过3万亿元,达到30782.9亿元;二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20......

卷,太卷了!院士也来申请国自然面上项目……

科研难做,难在发论文和申基金。两者相比,基金或许更难上一筹。每年到国自然基金评选阶段,那真是千万大军挤独木桥,有人欢喜有人忧。近几年,有不少科研人表示,国自然基金越来越卷了。更有人在小红书上吐槽,现在......

中国科学院发布《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看看新增哪些内容

近日,中国科学院网站发布《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规范》包含总则、科研活动行为规范、社会活动行为规范、增选工作行为规范、禁止行为以及附则共六章,共三十三条。《规范》指出......

刘少军院士:搞科研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劲头

21世纪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昂......

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后来居上”,建设科技创新强国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并开始量产,这一突破性创新将造福大量患者。利用人体组织中某种原子核在磁场下的共振现象,隔着皮肤对病灶进行“摄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医学领域。但长......

我国载人登月火箭主发动机完成飞行任务要求验证

从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我国载人登月火箭长征十号的主发动机昨天又完成了一次点火试车,验证了火箭飞行任务对发动机的全部要求,为发动机技术状态固化、产品技术基线确立、可靠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此次试车的发......

337万!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建设项目科研设备采购招标

项目编号:[230001]FJCGC[GK]20230001项目名称:黑龙江省食药同源功能食品加工技术科研试验基地建设项目科研设备采购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3,370,000.00元采购需求: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