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9 09:17 原文链接: 在博客阅读中传递科学价值


武夷山

 

李大光

■本报记者 韩天琪

科普要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科技素养较高的人向科技素养较低的人的科普,比如专家对中学生的科普;另一方面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科普,比如一些生物科学的研究者也对高能物理和理论物理感兴趣。他们不一定专门去看这方面的专业书籍,但可以通过科学博客了解相关信息。比如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邢志忠博主的相关科普文章就非常生动有趣。第二种科普是广义的科普,不一定局限于自然科学,而是不同学科的知识。

阅读别人推荐的东西,我们无法对所阅读内容的质量进行选择和判断,是被动的。而从科学博客接收信息对阅读者来说是一手信息,更有选择权,也更敏锐、更有判断力。

《美国科学家》杂志网站近日发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大众传播学院博士后Paige Jarreau女士的博文“Who Reads Science Blogs?”(《谁在阅读科学博客?》)。

该研究随机选取了40个科学博客,又从这些博客的读者中随机抽取2955人,对之进行问卷调查,创立了科学博客用户概况数据库。研究对科学博客的阅读者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在中国,科学博客也是科学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那么它的阅读者们都有什么特点?科学博客怎样借由它的读者发挥传播功能呢?

博客阅读者的分类

Paige Jarreau的研究把科学博客读者划分为动机不同的三类群体:追求娱乐的单向用户;追求特别信息的用户;超级用户。他们出于不同原因而阅读科学博客,但都具有寻求社区的倾向。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武夷山深耕科学网博客多年,在科学网博客上发表了大量博文,同时拥有一批博客读者。在武夷山看来,国内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博客的读者就是科学博客的作者。“他们自己就是科学博客的活跃作者,同时对自己感兴趣的博文进行阅读、评论和分享。”

以科学网博客为例,由于其承担了社群功能、学术交流功能、学术信息传播功能等多重功能,其阅读者也分为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阅读动机。

“在社群功能方面,科学网博客的阅读群体阅读科学博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博士生群体,他们通过科学博客寻求广义的指导。科学网上各种类型的文章很多,学术界权威、教授、博导等在博客上写自己的科研心得、带学生的体会等。这样的文章对于在读博士生是有启发的。二是年轻科研人员之间的互相打气。普遍来说,青年科研人员往往面临着较大的科研压力和科研、生活上的困惑和困难。在科学网上可以找到同侪互相支持、互相打气。三是作为繁忙研究工作的释放。有休闲式的释放,也有‘吐槽’等。”武夷山介绍道。

在学术信息交流方面,期刊论文是科研工作者获得行业信息的第一手资料。虽然阅读科学博客不能完全被看作是获得行业信息的补充渠道,“不过有一些博主的博客内容是学术性内容的介绍,也给读者产生了启发”。武夷山举例说,“比如有的科学网博主很重视我发布的一些学术相关信息和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很多人还会找来原始文献仔细阅读。不过,这在我的博客读者群中不占多数”。

在学术信息传播功能方面,武夷山的博客读者圈中就有一部分出版社的编辑。“他们想引进一些好的国外图书并翻译成中文,而我经常介绍一些新书。我们通过科学博客的渠道进行联系和沟通。”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大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科学博客的阅读者抱有不同目的进行阅读。“科学博客的阅读者中,大多数是对科学信息感兴趣的普通人,感兴趣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与民生和新科技相关的领域。也有一部分研究人员通过阅读科学博客寻找研究和授课的启发、灵感和资料。”

在Paige Jarreau的研究中,情况与此类似。追求娱乐的单向用户人数最多,他们抱着追求娱乐的动机来阅读博客。他们对博主的写作技巧和独特视角感兴趣。他们一般不分享所读内容,不发评论,只是“单向”用户。这些人中,拥有理工农医学科较高学历者较少;而追求特别信息的用户自身往往也是科技人员。为满足这类读者的需求,博客作者应专注于提供独特信息,多给出文献引文和信息源的超链接。

科学博客的科普功能

李大光认为,科学博客的专业化程度太高的话,毫无疑问“外行”是看不懂的。“科学博客只是一种信息的传播媒介,是否能够被阅读者关注和接受还是取决于内容。到目前为止,科学博客在普通人中的普及程度还不太高,其写作者和阅读者大多还是集中在学术群体或类学术群体中。”

鉴于科学博客的读者中还有一部分对各个学科知识感兴趣的“外行”,武夷山认为科学博客也要承担一部分科普功能。

“科普要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科技素养较高的人对科技素养较低的人的科普,比如专家对中学生的科普;另一方面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科普,比如一些生物科学的研究者也对高能物理和理论物理感兴趣。他们不一定专门去看这方面的专业书籍,但可以通过科学博客了解相关信息。比如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邢志忠博主的相关科普文章就非常生动有趣。第二种科普是广义的科普,不一定局限于自然科学,而是不同学科的知识。比如科学网的冯大诚博主,他本人从事化学专业,也写化学专业的博客,但他最棒的博客是文字方面的。因为他对中国汉字演变方面的知识功底很深。”武夷山表示,看冯大诚的文章会很有收获,冯大诚博客的读者阅读这方面内容的人有很多。“很多专家也并不一定是全才,需要通过一个专业的渠道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和信息,科学博客也可以在这方面起到作用。”

保留阅读者主动权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传播渠道也经历日新月异的变化。博客也正面对来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播方式的挑战。

相关文章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大湾区开讲

4月24日,“科学与中国”走进大湾区暨深圳第十一届院士专家巡讲系列活动在南方科技大学开幕,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高鸿钧通过视频向活动致辞,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曦出席开幕式并致辞,26位两院院士出席......

2022年度黑龙江省科普统计调查培训会议举办

4月11日,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召开2022年度黑龙江省科普统计调查培训会。本次培训会通过线上方式开展,省、市和县相关部门近700人参加了培训。会议传达了全国科普资源调查与统计工作会议精神,对黑龙江省2......

畅通科普人才发展通道,中国科协试点开展科普职称评审

1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了解到,《关于开展2023年度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已于近日印发,根据《通知》,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研究同意,由中国科......

科普:动物为什么也能“百折不挠”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依然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不仅是人类,动物也能为实现目标“百折不挠”。日本一项研究发现,大鼠遇挫后短时间内大脑相关的多巴胺的释放就会增加,从而让其“有干劲”去克服困难。日本京都大学日前......

周忠和:人文精神是科普的“灵魂”

科学知识是科普的骨架,而人文精神是科普的“灵魂”。我建议科普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人文素养,将科普放在宏观的人文历史环境中进行阐释,在科普活动中更加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的宣传普及,让科普更加生动有趣、更......

五年来,中科院在汉院所上千人次院士专家做科普

《中国科学报》从2月28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科学节·武汉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科院在汉院所积极推动科普,过去5年,1000余人次院士专家走进校园、企事业单位讲述科普报告,相关科普场馆每年迎来近80......

陈宝钦:八旬科技工作者获“最美”称号

我仍然活跃在科研、教学和科普第一线。”年逾八旬的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陈宝钦近日在北京出席一场活动时说。1942年,陈宝钦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首都科普好书哪里找?请收下这份清单

1月13日下午,“2022首都科普好书”书目发布活动在北京图书大厦一层共享空间举办,正式发布“2022首都科普好书”推荐书目。《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北京自然观察手册》《元素与人类文明》等30部优秀科普......

科技部公布第九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获奖名单

国科办才〔202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办公厅(办公室、综合局):根据全国科技活动周安排,第九届全国科......

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去年开展1800余场活动

1月5日,由中国科技馆主办、重庆科技馆主承办,全国30余家科普场馆共同参与的2022年“双进”服务“双减”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在重庆科技馆圆满收官。本年度联合行动联动全国科技馆400余座次,为公众提供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