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06 14:27 原文链接: 记中科院朱平研究员:专找难摘的果子

长期关注冷冻电镜的人,对朱平这个名字不会陌生。2014年,《科学》杂志一篇文章首次向世人证明了30纳米染色质是双螺旋结构,一解众多生物学家心中困扰。

文章主要作者之一就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朱平。20年前就开始接触电镜的他,曾在冷冻电镜“鼻祖”实验室学习,在国内学科起步时毅然回国,如今已培养出一批冷冻电镜人才。

能在工作中屡创佳绩,这与他“专找难摘果子”的科研原则有关。“入党二十多年,我一直在努力,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初心一直没有动摇过。”朱平说。

路的转角 偶遇生物

一般条件下,生物样品无法承受电子显微镜(以下简称电镜)的高强度电子束照射,难以取得活体样本的“高清资源”。冷冻电镜则解决了这一问题——用电镜观察速冻后的样品,得到众多二维图像,再经过处理和计算,复原出样本的立体三维结构。

朱平觉得,冷冻电镜最大的魅力是“所见即所得”,即能直接看到关心的东西,包括各种细节。

不过,接触冷冻电镜前,朱平在科研路上拐了好几个弯:先读材料学专业,再研究金属焊接接头断口,为看清断口结构,又学习使用电镜。

1999年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生物系做博士后时,朱平的研究对象突然从焊接接头变成艾滋病病毒(HIV)。这与他的“老本行”相去甚远,以至于他刚参加实验室组会时,基本听不懂同事的工作,“对我来说相当于重学了一个专业”。

“既然来了,就要把它做好。”朱平没打退堂鼓,他从了解HIV开始,自学相关生物学知识,没想到这竟成了他日后的主业。

朱平当时所在的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合作,其中就有1974年与导师Robert Glaeser共同提出并实现含水生物样品电镜成像的Kenneth A. Taylor,朱平因此有机会到冷冻电镜的“鼻祖”实验室学习。

带着看清病毒“真面目”的决心,朱平与合作者将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应用于HIV的三维重构,研究成果2003年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学院刊》。3年后,朱平的名字与HIV表面蛋白的三维结构一起出现在《自然》杂志上。

高峰之后 沉下心来

在朱平掌握冷冻电镜技术的同时,国内也开始认识到冷冻电镜的重要性。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最早行动起来,购置了国际上性能最好的设备,也吸引了朱平2008年回国从事科研。次年,李国红也来到生物物理所,两人由此展开长达十余年的合作。

有了最好的设备和合作伙伴,朱平、李国红、许瑞明等人把目光瞄准了现代分子生物学领域悬而未决30余年的挑战——染色质的高级结构。

2014年,他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复原出30纳米染色质双螺旋结构。自此,人类研究生命体如何调控染色质、了解基因“开关”迈出一大步。这一成果也先后入选“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成果”和“中国科学院‘十二五’标志性重大进展核心成果”。

相伴而生的是整个学科爆发式的增长。2003年朱平第一次在美国参加高登会议(冷冻电镜学术会议)时,与会人员不超过百人。“现在会议年年爆满,而且好多从前攻克不了的难题都解决了。”

如今,利用冷冻电镜对生物大分子三维重构的最佳分辨率已达两埃米,可看清原子。也正因如此,朱平明显感受到各种分子的冷冻电镜结构成果“像蘑菇一样冒出来”。

“就像摘果子,一些相对好摘的被摘得差不多了。我觉得还是要静下心来,重点研究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把一个问题做通透,而不是到处摘果子。”在他看来,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就是踏踏实实把基础研究做好,认真选择科研中的重大、前沿问题”。

因材施教 润物无声

在生物物理所工作10年,朱平平均每天在实验室的时间超过10小时。实验室休息区的冰箱里,放满了他的各种辣椒酱和盒饭,为了节省时间,他吃饭往往是在实验室解决。

在学生周旻看来,朱平非常朴素。“这些年他的办公室陈设一直没变过,他出门能坐公交就坐公交,累点没关系,这些他不讲究。”

但在学生培养上,朱平很讲究。他所在的生物大分子重点实验室创新课题组,既需要懂生物样品制备,也需要懂电镜,还要有一定计算功底,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因此,朱平很愿意招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

他让学生尝试的课题也很“大胆”。“咱们中科院是磨砺人的机构,就是要研究一些重大科技难题。”朱平告诉学生。

跟随朱平6年有余的研究生李承珉表示:“我们的项目都比较重要,也比较难。虽然出成果相对慢一点,但对学生的培养是很到位的。”

此外,学生们表示,朱平非常维护学生权益,尤其是在研究成果、论文署名方面。在生活上他也会“变着法儿地关心学生”,比如让学生自己打扫实验室,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发补贴。

朱平长期从事病毒和染色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冷冻电镜研究,其工作成果有利于了解生命调控和疾病发生机理。今年,他获得中科院“新时代科技报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对此,朱平表示,从事科研工作多年,接触过不少老党员院士,“他们严谨踏实的科学风范对后辈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好榜样”。朱平不断提醒自己,发挥带头作用,努力获得重大和原创性研究成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相关文章

我国冷冻电镜再发Nature三维结构解析免疫机制

10月2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的一项关于免疫系统如何发挥作用的重要成果。通过海量的实验与计算,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成功解析与原核短Ago系统相关的高分辨......

喜报|PNAS:颜宁团队发布2023年首个研究成果

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6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元放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av1.6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因此,Nav1.6的特异性抑制剂具有治疗潜力。2023年1月25日,......

2023年,颜宁团队首个研究成果发表!

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6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元放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av1.6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因此,Nav1.6的特异性抑制剂具有治疗潜力。2023年1月25日,......

1180万元|北师大珠海校区采购这家冷冻电镜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发布“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理工实验平台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生物电镜)、等离子体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采购(包二)”中标,花费1180万元采购赛默飞冷冻聚焦离子束主机和Sante......

Cell:颜宁团队破解药物联合使用的致命副作用机制

抗病毒药物索非布韦(sofosbuvir)与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的药物相互作用已被报道可引起致命的心跳减慢。据报道,Sofosbuvir及其类似物MNI-1可增强胺碘酮对心肌细胞钙离子处理的抑制作用,......

1.5亿预算,光明科学城技改及零星增项工程开启

近日,光明科学城发布《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土建工程项目技改及零星增项工程》,欲采购冷冻电镜、猴笼、核磁屏蔽设备等多项相关系统,涉及金额1.5亿。据悉,该项目建设单位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施一公等登Science封面:AI与冷冻电镜揭示「原子级」NPC结构

6月10日,《Science》杂志以封面专题形式发表了5篇论文,其中3篇论文共同揭开了人类核孔复合体的近原子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另外两项研究通过非洲爪蟾呈现了脊椎动物核孔复合体的单颗粒冷冻电镜图像。这......

我国科学家破解红细胞再障血液病发病机制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B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的骨髓衰竭性疾病。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石莉红研究员、朱平研究员、竺凡主任、程涛教授从单细胞转录组水平解析了DB......

北大陈雷课题组发现钠漏通道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

近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研员陈雷课题组发现了钠漏通道NALCN-FAM155A-UNC79-UNC80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及UNC79-UNC80调节NALCN-FAM155A的机制。......

这一单位签下复旦400万冷冻电镜项目

近日,复旦大学发布《冷冻电镜高性能计算集群》项目,花费近400万购买冷冻电镜。中标详细信息如下:一、项目编号:202029DG二、项目名称:复旦大学冷冻电镜高性能计算集群采购三、项目金额:3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