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07 10:51 原文链接: 莫让“影响因子”乱了心思科学精神名家谈

  一些学者在求职简历中,常别出心裁地标注论文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或体现影响因子的分区。浏览一些学者的个人网页,也会发现在论文列表中“高亮”了每篇论文的影响因子。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他们发表的论文的影响因子被公认为或自认为比较亮眼。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马丁·查尔菲,最近在德国举行的林道诺奖得主会议上,对谋取科研职位的年轻学者说,如果他收到的简历中有标注发表论文刊物的影响因子,他会用记号笔把那份材料“拉黑”。查尔菲教授为什么这么狠?因为在他看来,一个学者看重影响因子,说明这个学者的“心思歪了”。

  恐怕查尔菲的观点,要打击一大片人了。在一些学者的求职简历和个人网页中,突显影响因子似乎越来越时尚;在许多正式或非正式场合也常见言必提影响因子者。

  学术会议上,一些学者不像在作学术报告,讲的全是发表了几篇几分(影响因子在中国也叫“分”)的论文、正在冲击《Science》《Nature》等;聚在一起闲聊,聊的不乏“某某最近又发了篇大于10分的好论文(现在好论文的标准提高了,低于10分的都不算),这是他今年的第5篇了。厉害!”“你们学校大于10分的好论文多少钱一篇?”

  关注影响因子最甚的,要数汤森路透一年一度发布最新影响因子的那几天。有人开心:A杂志今年的影响因子升了,从二区跳到了一区——论文按分区奖励,区高就是钱多,当然开心啦!有人郁闷:B杂志的影响因子降了,从二区降到了三区,评职称的代表作又无缘无故少了一篇——某些单位规定二区及以上论文才能作代表作。即使吃瓜群众,那几天转、评、议影响因子的,也比当年转、评、议引力波的多得多。

  影响因子为什么引起学者们如此多的关注和重视?

  答案其实就在学者们的言谈中。首先,影响因子被认为是论文质量、水平和影响力的标志,所以重视影响因子就是重视研究质量。许多高校从过去按篇数转向今天按影响因子奖励论文,一些政府部门在人才计划申请表格中要求填写论文影响因子,并明确规定影响因子低于某个数的论文不要填,相当程度就是基于这种认识。

  其次,也是最根本的,影响因子的高低之于学者,有如房价的涨落之于炒房者或股票的涨落之于炒股者,论文还是那篇论文,房子还是那套房子,股票还是那只股票,但价值几何,能卖多少钱,不是由论文、房子或股票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外在的行情决定的,这种情况下,谁能对影响因子无动于衷?

  如果说学者们关注和重视影响因子,说明学者们的心思歪了,那么他们关注和重视什么才表明心思正呢?查尔菲认为,重要的是“你发现了什么”。他忠告年轻学者:那些试图通过在顶级杂志发表论文及与“大牛”拉关系取得职业成功的学者,实际上不太可能赢得大学的终身职位;最终赢得终身职位的人,往往不在乎这些,他们只投身于工作。

  这个忠告与诺奖得主理察·罗伯茨在《获诺奖的十条简单规则》一文中说的如出一辙:要想获诺奖,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为得诺奖而工作,而是只专注于做你能做得最好的科学。

相关文章

IF有望突破25!国产期刊迎来了“龙抬头”

这些年卯足了劲儿发展的国产期刊,究竟有没有实质性提升?对于身处科研圈的朋友们来说,论文发表无疑一直是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那么承载论文的期刊,它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也就因此成为了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往回追......

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你的工作入选没

2021年2月27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我国科学家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突出进展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科学家认真贯彻落......

《细胞研究》在沪举行创建一流学术期刊座谈会

  创刊三十年,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细胞研究》(CellResearch)在今年最新期刊引证报告中,影响因子提升至20.507。......

准备好了!明年期刊影响因子计算将迎重要改变

你的期刊有EarlyAccess功能吗?科睿唯安日前发布一则消息,其中提到WOS将提供更多关于如何定义EarlyAccess内容的细节,以及如何将其引入到2021JCR报告中。对于办刊人来说,这则消息......

中国科学院10人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2020年,共有52位中国科学家荣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其中“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位,“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0位,“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再修订专家学者谈变化划重点

“聚焦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强化科技奖励导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修订发布适逢其时。”谈及新修订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

诺奖得主:极大与极小交叉理论与手段同重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试图用哲学解释科学,至小即至大,至大即至小。自1978年访问中国后,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文·温伯格教授再......

在危机中探求生命科学发展机遇

  10月19日-23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美国科学促进会、中关村生命科学园、TIE国际创新走廊主办的“科学·亚洲会议——免疫系统的多组学研究方法”在线上召开,吸引了全球......

对话诺奖得主:科学离不开国际合作

  诺贝尔奖带来了哪些启示,诺贝尔奖获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认识,这几乎是每年诺奖揭晓时,公众都会关注的问题。在今年诺贝尔奖揭晓前夕,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连续推出主题为“2020为什......

nature子刊影响因子分别是多少

截至到2018年1月14日,Nature的子刊共有51本,如下:·NatureAstronomy·NatureBiomedicalEngineering·NatureBiotechnology·N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