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07 21:00 原文链接: 55例脂肪肝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脂肪肝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主要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内的脂肪含量蓄积,脂肪堆积而引起的一种疾病[1],其中局限性脂肪肝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表现,多普勒彩超对于脂肪肝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操作简单,创伤小,本文主要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价其诊断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55例脂肪肝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B超检查确诊为脂肪肝患者,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52.1±2.7)岁;大多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特征性表现,多数是在体检中发现而就诊的,少数患者出现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或乏力等临床症状。
  1.2 诊断标准 (1)患者的肝脏实质出现点状的高回声;(2)肝脏深部的回声衰减;(3)肝脏血管显示不清楚。对于上述3个指标中,其中第1项是必须要满足的,在满足第1项的前提下,第2、3项满足1个即可诊断为脂肪肝;若患者仅仅满足第1项,则可以怀疑为脂肪肝患者。局限浸润型:可以看到肝脏内出现小片状的强回声团;叶段浸润型:此类可见患者肝脏内脂肪浸润的范围较大,其累积的区域并与肝脏的叶段区域相互吻合;弥漫性非均匀性浸润型:此类患者的肝脏实质基本上被脂肪组织浸润,残存的小片状的正常区域显示出弱回声区,此时容易与肝内的肿瘤混淆,诊断时要注意鉴别诊断。
  1.3 方法 本次研究对于55例脂肪肝患者均经过B超、CT或核磁进行确诊,同时进行病理检查,并进行随访。对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使用仪器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AlokaSSD3500),频率为3.5 MHz。患者于清晨空腹,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将其上腹部充分暴露,在剑突下,右肋间隙及右侧肋缘进行纵行、横行切开肝脏,在检查过程中嘱咐患者进行不同的呼吸运动,保证肝脏可以上下移动,提高超声扫描的准确性,在检查过程中对肝脏实质的回声进行观察,同时对于肝内血管及胆管内的回声进行观察,多出现局限性回声,则记录其出现的位置、形状及回声情况,并对图像进行保存。
  2 结果
  55例脂肪肝患者多普勒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100%,根据超声图像的特征,其可以分为3种类型,局限浸润型有10例,占18.1%,主要表现为单个或者多个增强的回声团,形态较为规则,没有包膜,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肝血管的分支在其中穿行,经过增强CT检查,可以进一步确认。叶段浸润型有16例,占29.1%,主要表现为大片、不规则的高回声,其位于肝叶或肝段,而肝脏其他部分回声正常,病变部位的血管没有出现异常;弥漫浸润型有29例,占52.8%,主要表现为肝脏实质其回声呈现弥漫性增强的表现,其中可以出现个数不一的低回声区域,主要见于静脉主干的分支区域,其中有9例患者回声呈现椭圆形,其内部的回声较低,经过CT检查进行确诊。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实质器官,对于各种物质的消化、吸收、合成及分解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保证其动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脂类的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体内的脂肪主要是以脂蛋白的形式发挥其各种重要的生理作用,当机体的某个环节出现异常,则会引起肝脏的脂质代谢出现一系列的障碍,从而引起脂类物质平衡发生失调,当脂质在肝脏内的含量超过5%以上时,则称为脂肪肝[2]。其发生的主要机制是内分泌代谢失调有关,同时酗酒是脂肪肝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主要是由于酒精能够抑制脂肪进行氧化分解,并能够促进脂肪的合成,使其在肝脏内大量储存,从而加重了脂肪肝形成[3]。
  脂肪肝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对其进行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进行诊断较为困难,尤其是对于肝脏的脂肪浸润部位或有脂肪组织残存的部位,此类患者的病变与肝脓肿或血管瘤不易区别[4],因此,应进行仔细诊断。同时对于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标志,容易误诊或忽略,对于病情的发展极为不利,严重者可以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积极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多普勒彩超对于患者进行诊断,其操作方便,不会给患者带来创伤,可以作为脂肪肝患者诊断的主要手段,能够正确的诊断脂肪肝患者的病变特征,为临床上进行积极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