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08 16:04 原文链接: 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乳腺是女性重要的特征性器官,近年来乳腺疾病及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以及如何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正确率是超声诊断中的关键。本文通过76例彩超诊断为乳腺癌的声像图和CDFI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彩超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68岁,平均48.7岁。症状:76例主诉扪及乳房肿块,无痛性肿块67例;9例伴乳头或乳晕皮肤异常或腋窝淋巴结肿大。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美国Apogee800plu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3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乳腺,用直接检查法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扫查,主要观察乳腺肿瘤的部位、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包膜、纵横比值、有无钙化灶、血流信号分布及血流参数等情况。其中血流信号,按Adler〔1〕的半定量方法将血流丰富程度由低到高分为4级。0级: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Ⅰ级:少量血流,可见1~2处点状血流;Ⅱ级:中量血流,可见1条主要血管,其长度超过病灶的半径或见几条小血管;Ⅲ级:丰富血流,可见4条以上血管或血管相互连通,交织成网状。用脉冲多普勒观察流速曲线,测量阻力指数(RI)。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76例乳腺癌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61例,黏液癌1例,原位癌4例,导管内乳头癌3例,交界性分叶状肿瘤1例,不典型增生6例。 
  2.2 二维声像图表现 76例乳腺癌病变部位:外上象限45例(59.2%),外下象限10例(13%),内上象限9例(11.8%),内下象限2例(2.6%),乳晕区10例(13%)。以外上象限为多见。病变形态:形态不规则67例(88.1%),边界不清(浸润状边界)65例(85.5%),内部回声不均匀71例(93.4%),后方回声衰减54例(71%),病变内微小钙化灶32例(42.1%),病变纵横比值>1,前后径大于横径64例(84.7%)。 
  2.3 CDFI表现 76例乳腺癌血流信号检出率为91%(69/76);其中0级7例(9.2%),Ⅰ级11例(14.5%),Ⅱ级24例(13.6%),Ⅲ级34例(44.7%)。76例乳腺癌肿块血流动力学指数RI≥0.7者69例(90.8%)。 
   
  3 讨论 
   
  3.1 乳腺癌的声像特征与病理基础 乳腺癌是由乳腺导管上皮及腺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源自乳腺导管上皮。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且多数从多中心性发生,即在同一个腺体导管系统内先有多个病灶,再发展浸润,相互结成更大的病灶,故浸润状的边界是乳腺癌的主要特征。本组病例边界呈浸润状占85.5%(65/76),形态不规则,占88.1%(67/76)。由于乳腺癌呈不规则性和膨胀性生长,肿块的生长常脱离正常组织平面而导致前后径增大,因此病变的纵横比值>1(前后径大于横径),本组病例占84.7%(64/76),后方衰减是指肿块后方一部分,任何程度的回声降低,决定肿块后方回声的物理基础是声能在肿块中衰减的程度,而决定肿块衰减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是肿块内部结缔组织反映的程度。本组病例后方衰减为71%(54/76),后方衰减曾被认为是恶性肿瘤的标志性特征。 
  3.2 乳腺癌与微小钙化的关系 文献〔2〕强调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癌细胞内有丰富的钙、磷元素。细胞代谢旺盛,有氧和无氧糖酵解比正常细胞活跃,生化过程中产生出CO2、H2O很容易在腺泡和导管内有钙盐沉积。乳腺癌的钙化特征为针尖样或泥沙样微小钙化率为42.1%(32/76)。X线检查显示钙化最为敏感,优于超声检查,随着彩超技术的飞速发展,高频探头的分辨率不断提高,钙化显示率也将大大提高。 
  3.3 CDFI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乳腺癌可刺激机体生成一种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血管生成,形成丰富的血管网络,这些血管数目多,不规则,粗细不均,壁薄,缺乏肌层,易形成动静脉瘘,这些特点为乳腺癌多血流性以及肿瘤内部血流流速加快等提供了病理学基础〔3〕。本组病例血流信号检出率为91%(58/76)。但也有少数乳腺癌血流显示很少,而良性肿块血流显示也可较丰富,这是超声诊断一直较难解决的问题。 
  总之超声检查在包括乳腺在内的浅表性器官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其他仪器无法替代的优点,可作为临床鉴别乳腺肿块性质的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