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10 17:59 原文链接: 华人团队发现全新抗癌机制免疫治疗有效率或大幅提升

2018年6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免疫治疗药物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中文商品名欧狄沃,英文名Opdivo)在中国上市;

2018年7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免疫治疗药物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中文商品名可瑞达,英文名Keytruda)上市。


接连的批准,意味着在全球刮起“免疫风暴”的抗癌药正式登陆中国,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用上最先进的药物,我国的肿瘤治疗真正进入了“免疫时代”。


短短数年间,PD-1抑制剂已经在近十种肿瘤中被证明具有明确的疗效,它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横跨多癌种的突破性进展,部分晚期患者因此长期生存,甚至临床治愈。它帮助晚期恶黑患者将5年生存率从17%提高到34%,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4%提高到了16%。

然而,尽管被冠以“抗癌神药”的称呼,但PD-1抑制剂仍有一个致命缺陷:有效率低!在临床中,PD-1抑制剂仅对20%左右的患者有效。

要真正实现治愈肿瘤的目标,当务之急是提高免疫治疗的有效率。所有研究者们都在对这个目标发起挑战。随着研究的进行,PD-1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成为了一个方向,部分患者通过这个方式提高了免疫治疗的有效率,但基于患者肿瘤细胞不同的免疫逃逸机制,PD-1抑制剂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而免疫治疗的另一个方向,则是开辟新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最近,一个华人科学家团队站上了世界舞台,实现了免疫治疗的突破:华人科学家田志刚、孙汭针对免疫检查点TIGIT抗癌机制的研究,让我们找到了除PD-1抑制剂之外的,另一个具备治愈潜质的重要免疫治疗药物。



TIGIT免疫检查点抗癌机制的发现,让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免疫细胞——NK细胞有了用武之地,也大大拓展了免疫治疗应用于癌症患者的治疗方向。


TIGIT是什么?


要说清楚TIGIT免疫检查点到底是怎样运转的,就要先从PD-1抑制剂说起。对于PD-1和PD-L1,各位读者可能并不陌生:PD-1是表达在T细胞表面的一个蛋白,而PD-L1则是肿瘤细胞表面的蛋白。当人体通过一系列免疫反应,T细胞准备进攻大肆破坏的癌细胞时,狡诈的癌细胞就会把PD-L1这把“钥匙”插进T细胞PD-1的“锁”里。PD-1一旦PD-L1结合,就相当于黑客侵入了人体免疫系统,把自己的身份改变为“友军”,从而避免遭受追杀。

而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就相当于破坏PD-1这把“锁”或PD-L1这把“钥匙”,一旦破坏两者的结合,T细胞就能有效识别入侵者,重新开启对癌细胞的追杀。通过这个机制,PD-1抑制剂的“治愈”潜力就能充分发挥。

TIGIT,就相当于上文中PD-1的角色。与之对应的,PD-L1的角色则由一个叫做“CD155”的蛋白扮演。不同的是,TIGIT主要表达在NK细胞表面,通过抑制TIGIT,阻断TIGIT与CD155的结合,NK细胞将展现出对癌细胞强大的杀伤力。


TIGIT:NK细胞攻击肿瘤的“纽带”



为了证实这一猜测,恢复NK细胞的杀癌活力,田志刚、孙汭团队在小鼠身上进行了针对TIGIT的实验:首先,研究人员把黑色素瘤细胞注射到TIGIT敲除的小鼠体内,与存在TIGIT的小鼠相比,缺少TIGIT的小鼠转移明显减少,总体生存率显著延长。


右边红色是缺少TIGIT小鼠


经过对病灶的活检,大量NK细胞出现在肿瘤内,同时也表达了肿瘤坏死因子等,这就证实了通过对TIGIT的抑制,将能破坏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从而实现通过免疫系统达成对肿瘤的杀伤。

由于部分T细胞表面同样表达有TIGIT,为了确认杀伤主力的确是NK细胞,研究人员们还先后构建了仅有NK细胞缺失TIGIT的小鼠模型和免疫缺陷的小鼠模型,发现:在免疫缺陷小鼠中,TIGIT抑制剂仍旧可以让NK细胞大举攻击癌细胞,延缓肿瘤的生长速度,缩小肿瘤的体积。

在这个实验中,田志刚、孙汭团队还顺带发现了一个彩蛋,这个惊喜让研究者们对人体免疫的杀癌机制又进一步加深了认识:NK细胞对T细胞的杀癌能力存在促进作用。

当研究者们敲除了小鼠体内NK细胞的TIGIT后,原本耗竭的T细胞明显增强了对肿瘤的杀伤;而小鼠缺失NK细胞后,大量T细胞也会进入耗竭的状态,丧失杀癌能力。也就是说,NK细胞对肿瘤的杀伤能力,可能会影响T细胞对肿瘤的杀伤能力。这对我们肿瘤免疫治疗的拓展具有极大的意义,也为更多免疫制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信随着TIGIT免疫检查点研究的深入,或许,会有一款名为“TIGIT抑制剂”的免疫治疗药物,它可能给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也让“免疫治疗”真正成为免疫治疗,而不仅仅只代表着PD-1抑制剂。

为华人团队点赞!从PD-1抑制剂的奠基者陈列平教授推开了免疫治疗的大门;到越来越多的国产新药不断涌现,登上世界舞台;再到田志刚、孙汭的华人团队在免疫治疗领域取得的突破成就,中国科研+医疗在世界癌症领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也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和药企研发更好的抗癌药,帮助国内无数癌患家庭。

相关文章

感染新冠病毒的癌症晚期患者,肿瘤奇迹般消失!

新冠对于癌症患者威胁尤其大。一方面,癌症患者往往身体状态不佳,被感染后出现重症的风险更大,另一方面,新冠显著影响医疗系统的正常工作,很多患者被耽误治疗。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感染新冠病毒也不一定总是坏......

中美学者研发新材料搭载化疗药物

 12月2日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获悉,中美两国研发人员最新制备出一种可以搭载化疗药物的新型纳米材料。这给实现高效低毒的肿瘤治疗带来新希望。“这种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好比一个尽职的‘纳米搬运工’。......

肿瘤靶向药物成像的未来发展PI与MALDI成像相结合

摘要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从研究植物代谢组学到发现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再到开发新的疗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成像技术已成为这些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MALDI技术通过提供对治疗化合物及其......

科学子刊:首个CRISPR抗癌动物实验结果生存率提高80%

利用CRISPR-Cas基因组编辑系统,现在可以对细胞中的基因进行精准地切割、修复甚至替换,这一技术已为治愈一系列罕见的遗传疾病开辟了新的可能。因发现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的两位科学家也在今年荣获......

异常的肠道微生态是引起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其微生物种类超过1000种,数量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有趣的是,肠道粘膜集结了人体约60%~70%的免疫细胞,成为维护人体健康的天然屏障,也可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

阎锡蕴院士团队挖掘铁蛋白药物临床转化新潜质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纳米酶工程实验室阎锡蕴院士团队在《NanoToday》杂志在线发表了关于铁蛋白药物载体(FerritinDrugCarrier)药物装载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该......

合肥研究院在循环肿瘤细胞富集和检测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研究院戴海明、聂金福团队,在循环肿瘤细胞(CTC,CirculatingTumorCell)的富集和检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io......

陈小平团队发现疟原虫感染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小平团队前期研究发现,疟原虫感染激活荷瘤小鼠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拮抗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并通过外泌体中的微小RNA(miRNAs)和肿瘤组织中的一种全新的长非编码RN......

中国重离子治癌技术核心指标达国际领先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肖国青20日披露,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自1993年成立至2019年历时26年磨一剑,突破国外专利封锁,攻克核心关键技术,自主设计国际首台“回旋注入+同步主加速器”组合医用重......

生态中心在转化毒理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杜宇国、刘思金团队通过多方合作在转化毒理学方面取得新进展。免疫系统的调控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KRN7000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