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24 11:13 原文链接: 电子皮肤知健康

  从生病后才去医院看病,到主动体检,争取早发现早治疗,再到主动预防、主动监测身体状况,人类对于健康与疾病认识的改变,历经了成百年上千年。近几年,人们用于监测健康状况的仪器越来越小巧,甚至手环、戒指都成为了随时监测心跳、运动情况的设备。

  而随着材料学科的发展,一些几乎与皮肤一样薄软的材料让科学家研发出了“电子皮肤”,为需要皮肤移植的病人和义肢的制作带来了新希望,同时也为健康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近日,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教授任天令带领团队以石墨烯为材料,研发出多层石墨烯表皮电子皮肤。它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以直接贴覆在皮肤上用于探测呼吸、心率、发声等,未来在运动监测、睡眠监测、生物医疗等方面具有重大应用前景。这一成果日前发表在纳米领域期刊《美国化学学会·纳米》上。

  电子皮肤与石墨烯

  与人体其他器官相比,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负责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在其柔软的组织下面分布着一个庞大的传感器网络,可实时获得温度、压力、气流等外界信息的变化。而且,作为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兼顾柔性与韧性。

  为了模仿皮肤的特点,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利用不同材料制作电子皮肤的“原材料”尝试,希望有一种材料可以模拟人类皮肤的传感功能,或能实现或超越皮肤的传感性能。

  石墨烯以其高强度和良好的韧性受到不少学科领域研究者的青睐,这与人体皮肤组织不谋而合,自然也被列为电子皮肤材料的选择之一。不过,这一研究在国内外都只是刚刚起步。而且,拥有出色的导电性和柔韧性的石墨烯如何舒适、美观、稳定、可靠地贴合在皮肤表面,从而采集人体生理信号一直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困扰研究人员的问题,也是这个领域的难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任天令带领团队使用了新型衬底,使得石墨烯能够像文身一样贴合在皮肤上,从而更好地获取人体信号。“此外,我们开发了新型湿法剥离石墨烯氧化物工艺,进一步提高了器件的灵敏度。相比于其他电子皮肤,我们的器件能够更好地贴附于皮肤之上,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任天令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

  自主创新路

  新型湿法剥离石墨烯氧化物工艺是任天令等人独创的新工艺。“如果没有剥离工艺,外加力的时候,残留石墨烯氧化物会分散部分受力,从而降低器件灵敏度。经过新工艺处理后的石墨烯,被剔除了石墨烯氧化物,进一步提高了器件的灵敏度,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器件佩戴的舒适度与方便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新工艺建立在任天令团队创立的“以石墨烯带状结构为基元的裂痕理论模型”上,后者是研究人员通过对激光直写石墨烯微观结构分析研究后的成果。而在之前,研究人员从未分析激光纹路与器件特性之间的关系。“这次我们在制备器件时,发现了器件出现了两种特性,这令我们大为不解。因此我们从最本质的石墨烯微观结构出发进行分析。”任天令解释说,“其实,这个模型在现实中就有非常形象的对应,我们吃牛肉干的时候会发现牛肉干是有纹路的,当你沿不同方向去撕牛肉干的时候所需要的力量是不同的,纹路的断裂延不同方向是不一样的,科学地讲是‘各向异性的’。”随后研究人员进行了模型仿真和实验验证,发现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而以石墨烯带状结构为基元的裂痕理论模型,较好地模拟了由应力引起的阻值变化过程。

  此外,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选择了多层石墨烯。因为单层石墨烯的厚度只有三亿分之一米,因为比较脆弱,所以处理起来相对困难,成本也相对较高。多层石墨烯则降低了成本且提高了器件灵敏度。

  面对研究中的两项创新科研成果,任天令表示,这与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这次建模主要是由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生王云帆完成。其间,我们团队进行了多次交流,多次修正”。

  早期监测到特殊信号

  在发表这次论文之前,任天令一直致力于突破传统器件限制的新型微纳电子器件的研究。去年,他就曾率团队研发了石墨烯智能人工喉。这种人工喉具有声音收发一体化的特点,既能接收声音,又可发射声音,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贴附在聋哑人喉部便可以辅助聋哑人“开口说话”。

  今年,任天令团队对石墨烯的研究再次升级。“科学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次的研究所使用的激光直写石墨烯工艺我们已经完善了几年,同时也进行了不断的改进。”任天令说。在解决原材料问题后,剥离后的石墨烯作为基底如何贴合在人体表面,探测体征信号呢?

  其实,在摸清石墨烯的特点后,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电阻值的变化实现对人体生理信息的监测和分析。例如在唇部、手腕、喉咙等不同位置放置电子皮肤,可实现对呼吸、心跳、语音等生理体征信号的测量;而在胸口、手腕、指尖等部位放置则可测量心率。据介绍,未来,这款电子皮肤可稳定工作10小时以上,还可以定制图案。

  接下来,任天令还将继续开展这项研究。首先,他将进一步优化后端电路的设计,同时采集更多的信号进行分析,分析信号与体征之间的关系,结合大数据与云计算,使之能够真正造福于人类。

  “电子皮肤拥有光明的应用前景,它能够实时监测身体状况。目前医疗健康领域愈发重视疾病预防,如果我们能够在疾病产生的早期监测到其特征信号,那么就能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这样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又能够降低治疗成本,这对于国计民生是巨大的福祉。”任天令说。

  相关论文信息:DOI:10.1021/acsnano.8b02162

相关文章

东南大学成功研发超属性电子皮肤

质地功能接近人类真实皮肤,同时可接收输出电信号……近日,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吴俊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超属性凝胶电子皮肤,使它拥有像人类一样的触觉感知系统。相关成果已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CSNa......

多功能电子皮肤或让机器人拥有触觉

为机器人穿上一层智能电子皮肤,也许它们可以像人一样感知环境,在更多的场景里帮助人类开拓未知疆域。3月28日,记者从东南大学获悉,该校团队近日研发出一款可以感知温度、压力、湿度等环境信息,同时具备可拉伸......

新型电子皮肤可实时检测生理信号

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电子皮肤系统除了具有优异的柔性、透明性和电化学性能以及高灵敏度之外,充电后,它还可模仿人类皮肤感知功能,贴敷于人体皮肤实现对脉搏、吞咽、肢体运动等微弱生理信号和大范围肢体运动的多......

首款网格结构纳米电子皮肤面世

韩国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DGIST)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纳米结构电子皮肤设备(有机场效应晶体管)。这种电子皮肤设备包含一个纳米网状结构,可长时间测量和处理生物信号,且不会让佩戴者感觉不适。......

仿生自适性可粘附电子皮肤研究取得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585.shtm可穿戴电子传感器由于其便携、灵活和柔性的特点,在可移动式健康监测、人机交互和软体机器......

中科院外籍院士鲍哲南最新Nature

背景介绍由柔软可拉伸材料制成的类皮肤电子器件,旨在与柔软、任意形状的人体和器官保持亲密的接触。下一代柔软可穿戴设备有望在不干扰我们日常活动的情况下实现对高保真生物信号的长期监测,并为未来的精确健康远程......

麻省研发防汗“电子皮肤”用于可穿戴监视器监测皮肤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防汗“电子皮肤”,即嵌入传感器的舒适的粘性贴片,可用于长期持续监测佩戴者生命体征和皮肤癌等疾病的发展。即使出汗,传感器也不会出现故障或脱落。该技术通过对材料进行超薄层......

一种基于蜘蛛网和蚂蚁触角的多层纳米仿生电子皮肤

【引言】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在保护人体免受环境危害的同时,还能及时感知外界环境的温度、压力和振动。在物联网时代,电子皮肤甚至可以超越人类皮肤的感官功能,成为一种基础的数据采集设备,广泛应用于人工假......

一个智能和集成的电子皮肤可检测各种生理或环境信号

对于可穿戴电子皮肤(e-skin)的实际应用,需要同时评估和定制多功能、自供电、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和透气的材料。将这些功能整合到灵活的电子皮肤中是非常可取的;然而,构建一个电子皮肤以满足实际应用的......

新研发:一种将机械刺激转化为视觉读数的电子皮肤材料

电子皮肤是一种具有机械变形能力的电子传感器的多模态网络,可以感知各种外部刺激,例如机械、化学、光和热刺激。研究者们在早期致力于开发具有出色灵敏度的电子皮肤之后,现阶段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将空间分辨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