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23 09:33 原文链接: 张正斌徐萍:科学深翻土地保障粮食安全

  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放弃深翻土地,完全实现保护性耕作如旋耕等,不能长期和极端化使用单一的耕作方法和制度。

  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有加重发展的趋势,除了气候因素影响和品种抗性不强外,减少深翻土地是重要原因之一。病虫害的防治应该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建议科学深翻土地保障粮食安全。

  减少深翻土地是病虫害和杂草大发生重大原因

  农业部6月份称,小麦赤霉病暴发损害了466万公顷冬小麦,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近20%;病害暴发地区较往年多出40%。由于南方今年小麦生育后期多雨,小麦赤霉病发生严重,江苏省部分地区保险公司已经落实给农民赔款。安徽、河南、山东等省小麦赤霉病发生也比较严重。

  今年河北省小麦吸浆虫总体中等偏重发生,部分地块大发生,发生期比常年略晚,发生范围广、面积大、高密度地块多。陕西全省小麦种植面积113万公顷,其中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超过48.7万公顷以上,快达到全省小麦面积的一半,重发面积5.7万公顷。

  小麦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随着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近几年在陕西省、河北省等北方小麦主产区有加重发生的趋势。

  据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监测显示,截至7月6日,水稻、玉米、马铃薯重大病虫已发生4.1亿亩次,同比增加44.6%。我国南方稻区要突出抓好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两虫两病”;东北地区重点落实玉米螟绿色防控和水稻破口抽穗期预防穗颈瘟的措施;黄淮海夏玉米区突出苗期,抓好二点委夜蛾和粗缩病防控;西南、西北及东北马铃薯产区要落实晚疫病预防控制措施,严防大面积突发、暴发危害。

  我国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玉米在小麦茬里硬茬播种(即免耕),小麦在玉米茬旋(浅)耕后播种。

  由于小麦茬减少深翻等原因,玉米苗期是二点委夜蛾幼虫为害关键时期,幼虫喜阴、喜湿,白天隐蔽在麦秸、麦糠底部,晚上爬行至玉米植株基部咬食为害,严重时造成大面积死苗现象。

  由于玉米秸秆是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寄主,长期大量的玉米秸秆还田及存留农田表层,为小麦赤霉病大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病原菌基础,一旦农田小气候湿润,赤霉病等就很快大发生。

  减少深翻土地不利于农田持续高产

  据我国北方第一个吨粮县——山东省桓台县政务网信息,长期旋(浅)耕使耕层下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坚硬的犁底层,严重影响作物根系发育、下扎,大大缩小了根系吸收养分的范围;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下降,抗旱防涝能力降低,使土壤水分流失增加20%,肥料利用率仅30%左右,每公顷小麦减产600 公斤、玉米减产750公斤左右。

  长期不深(翻)耕,土壤的增产潜力不能充分挖掘,已成为我国农业进一步高产稳产的一大阻碍因素。

  因此,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放弃深翻土地,完全实现保护性耕作如旋耕等,不能长期和极端化使用单一的耕作方法和制度。保护性耕作(免耕、旋耕和深松耕等)和深翻土地都是有利有弊,要根据区域地貌、气候、作物种植制度、病虫害发生等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利用,因地制宜。

  目前,黄淮海地区的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市补贴群众推行深松耕,我们建议也应该补贴鼓励恢复推行科学适时深翻土地。

  最近在南方小麦—水稻两熟区,焚烧秸秆现象非常突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小麦茬采用旋耕,秸秆无法深埋,水稻插秧质量就无法保障,还造成减产。因此,政府要补贴农民进行小麦灭茬并深翻,保障水稻插秧质量。

  应加大农机深翻补贴

  近年来,南方一些地区正在推广小麦田套种水稻的新技术,即将水稻种子在麦收前提前7~10天直接撒播在麦田里,并灌溉使水稻种子发芽扎根,麦收后秸秆覆盖稻田,这样一举多得,省去了清理秸秆、整地、插秧等繁重劳动。但在2~3年后还需要深翻土地,有利于消灭病虫害和杂草及改善土壤。

  我国在华北和东北等地区大力推广深松耕技术,虽然深松耕能够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发挥了一定的增产和水土保持及生态效应。但因为深松耕没有改变土壤上下层结构,在杂草和病虫害防控方面还有不足。长期的秸秆还田和土壤不深翻,是杂草和病虫害严重发生的基础。

  另外,在黄淮地区,玉米前茬旋耕整地质量不高,导致后茬小麦等作物播种质量不高,发生悬根现象,容易遭受干旱和冻害,需要和播种镇压技术配套实施。

  我们不能希冀靠化学防治病虫害和杂草,这样会造成农药的选择压力和生物的耐性增强及环境污染。因此要科学利用各种物理和农艺措施如深翻土地来消灭病虫害和杂草。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由于机械化跨区作业收割,加快了杂草和病虫害的跨区传播。保护性耕作农业机械种类明显增多,但深翻农机使用次数和面积明显下降,许多地区已经多年不深翻农田了,深翻农机具不配套的现象普遍存在。

  农业科研人员和群众干部已经普遍认识到常年免耕、旋耕造成病虫害和杂草大发生、耕层浅薄、犁底层坚硬的危害,不利于粮食持续高产的问题。

  因此,建议国家加大农机深翻补贴,科学合理深翻土地,实现保护性耕作和深翻相结合;减少化学防控,加大物理农艺防控,将深翻土地灭茬、消灭病虫害和杂草、改善土壤环境的优势进一步发挥。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和杂草的发生,及农药对环境和食品的危害,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保护古老品种有助于苹果抵御病虫害

保护植物物种的生物多样性对于抵御病虫害至关重要。在一些小乡村环境中,维护一些古老农业传统,也有利于保护植物物种的多样性。近日,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一个科研团队收集了当地次山区地区的15个古老......

全国农技中心:首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名单

全国农技中心日前发布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名单,将加快整县制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助推农产品生产提质增效,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图片来源于网络这是记者25日从农业农村部全......

新模式种菜既抑制病虫害又增加土壤营养

“这就是我们种的空心菜,从这里可以看到根系露出了土面,这是充分湿润的标志。原来的土面是姜黄色的,土壤可溶性盐浓度高;现在土壤表面就比较正常,土壤的可溶性盐浓度已经恢复到了正常土壤的标准。”近日,在江苏......

刘建秀:让杂草变身绿茵场“主力”

人物档案刘建秀,生于1964年,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草坪草种质发掘与创新利用研发工作。别人出差带回来的是土特产,她带回来的却只是几棵小草;坐在公交车上,别......

生物防治护航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杂谈)

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创新之路会越走越宽,这是生物防治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庄稼发生病虫害怎么办?传统的办法是喷洒化学农药。但是近年来,一种新的防控办法——生物防治逐渐兴起。所谓生物防治,就是利用自然界的生物......

青岛平度设立联合实验室将打造全球农业“最强大脑”

  平度29日设立植物保护和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加速推动农业从机械化向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发展。来自中科院、中国工程院、重庆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的20余名......

农业部:小麦病虫防控有效助力夏粮丰收

目前夏粮收获已近尾声。据农业部调度,今年夏粮再获丰收。记者19日从农业部了解到,小麦病虫防控为夏粮丰收提供了有效助力。据农业部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监测,2017年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8.3亿亩次。其中条......

研究称天然激素是对抗害虫的屏障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激素的使用似乎从未缺席,不论是让瓜果更好看的“美容”激素,还是防虫、除草等抗击病虫害的激素。虽然,激素的适当使用并不会引起过多问题,但是激素的滥用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土耳其伊斯坦布......

武汉植物园在施肥模式对农田杂草的影响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农田杂草在维持土壤微生物、动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流失、酸化,以及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农田杂草综合管理的重要手段,好的养分管理可以兼顾作物高产和生物资源的保护。而目前不......

陕晋豫化学防控虫口夺粮

据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监测,截至4月上旬,全国小麦病虫害累计发生2.03亿亩,较去年同期增加58.3%。预计随着气温回升和降雨量增加,小麦病虫害将加速发生蔓延。为打好“虫口夺粮”战役,确保夏粮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