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22 17:10 原文链接: 远离故土,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现象:去号称美食之都的城市游玩,大吃了几顿之后肚子里开始“翻江倒海”;在大城市里生活了好几年,却总是想念妈妈的手艺和家门口的早点铺;吃过一万次的Beef Burger(牛肉汉堡)的留学生,仍然觉得大葱加蒜瓣的红烧鱼更对胃口……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离乡游子到了其他城市或者国家就会觉得不适应,我们会说:你这是水土不服。其实,水土不服远不止拉肚子这么简单。研究显示,远离家乡不仅仅会带来“肠胃”问题,甚至会增加患癌风险。

  1 身在异国他乡,可能会加大患癌风险

  很多留学生在出国之前,都要准备许多家乡美食带上,有的还会带一小包老家的土——据说这些可以预防“水土不服”。也许你会觉得这种行为非常“老土”,但人类社会有许多根深蒂固的传统做法或习俗,即使背后的原理讲不清,却的确是有道理的。比如非洲人加工木薯,几百年皆遵循先去皮再泡而后煮的程序,其中泡的过程要持续48小时,并且每4小时换一次水。我们现在已知道,木薯含大量生氰糖苷,泡水后可生成有毒的氢氰酸,持续泡水并换水,就可去除毒性。

  水土不服的现象也类似。一般来说,水土不服不是病,它只是因地理时空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后的机体反应,比如失眠或月经不调(因为生物钟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环境),再如消化不良、腹泻呕吐、心慌胸闷、精神低迷等,通常情况并不严重。

  但也有例外。因为身在异国他乡,可能会加大患癌风险。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发现那些移民来美的亚洲女性,她们患乳腺癌的风险大幅攀升,从在母国时的4-7%,平均上升4-7倍,达到北美女性水平13.1%。此外,患病女性的乳腺癌死亡率也有所上升。

  2 改变饮食习惯,后果真这么严重?

  1993年,美国癌症研究中心第一次提出,身在异国他乡可能会加大患癌风险的原因可能在于饮食习惯的改变。

  那些融入美式生活的亚洲女性,她们除了摄入更多高脂肪食物(每多摄入10-18g脂肪,乳腺癌风险上升15%),以及更多的酒精(主要是红酒,长期饮用者,乳腺癌风险上升38%),更重要的是,她们吃的豆类食物更少了!

  此后,至少有三十多项流行病学调查、四十多项动物实验表明,豆类食物(大豆等各种豆类、豆浆、豆角、豆芽、豆瓣酱等等)中的次生代谢物,如大豆异黄酮、染料木黄酮等物质,均可以起到雌激素样作用的效果,从而降低乳腺癌风险。甚至,晚期乳腺癌病人一样可以从食用豆类食物中获益,因为雌激素样作用的本质是“多退少补”,可以平衡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众所周知,高水平雌激素是乳腺癌的诱发因素,它能刺激乳腺癌组织生长,同时又抑制其凋亡。

  更进一步,多项统计分析表明,这些植物类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可能发生在女性未成年末期;另一项研究结果也表明,大豆异黄酮可以推迟青春期的到来,进而与成年后乳腺癌风险降低相关。一个常见的解释是,女性身体在青春期时,对各种致癌和抗癌物质都更敏感。

  但是,考虑到人类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也是在青春期前后定型的,那么是不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地方的饮食就对应了一种“肠道型”,进而导致水土更换(移民/长期留学/成年后饮食西化)后,患病风险因此大增呢?

  3 其实是肠道微生物惹的祸

  11月1日,顶尖权威期刊《Cell(细胞)》刊文,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些索马里、拉丁美洲和东南亚(本次研究主要涉及苗族Hmong、克伦族Karen等少数民族)来的移民或难民,他们的身体健康似乎大不如在故国时,他们罹患肥胖症及其他代谢类疾病如糖尿病的风险,都变得更高了。

  通过纵向追踪肠道微生物变化,他们还发现:

  其一,仅仅6-9个月,这些移民的肠道型分类,便从普氏菌型变成美国式的拟杆菌型,也就是肠道里的优势菌株从普氏菌属变成了拟杆菌属,其中儿童的这一变化显著快于成年人。要知道,人类的肠道型基本就3种,不同的肠道型表示优势菌株不同,进而人体分解碳水化合物、利用能量、合成维生素等能力,以及患各种疾病的风险也各不同。

  其二,整体而言,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是变小了,这是因为移民们体内新增的微生物并不能弥补原生微生物的损失。而且,似乎住在美国的时间越长、饮食越西化,这种负面影响就越大。

  其三,移民及其后代,他们消化故国的纤维类食物的能力也下降了。比如,由于体内降解植物纤维的酶更少了,来自缅甸的克伦族人变得不太能吃东南亚本土的蕨类蔬菜。

  当然,研究人员也承认,这项发表在《Cell(细胞)》上的文章,虽然只发现了西化饮食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相关性,并不能说明任何因果关系。

  比如泰国苗族移民在美国生活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微生物组成越偏离他们的泰国同胞,并趋向于欧洲裔美国人。

  4 请善待体内的“微生物居民”

  换一个角度看,从这项研究中,我们也可以收获一些好消息:

  首先,人体可以调整自己的肠道微生物。2017年的《自然》杂志的文章,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和国际MetaHIT联合会的研究表明,肠道型的分类与年龄、体重、性别和国籍无关,只跟人体代谢机能有关。所以那些美籍华裔后代虽然仍是亚洲人基因,但外形与代谢各种肉类食物的能力上却酷似西方人,也就不奇怪了。

  不同类型的肠道型,各自高表达的酶基因不同,所以代谢能力也各异。比如,三种肠道型就分别高表达4种生物素合成类基因、4种硫胺素合成类基因和6种血红素合成类基因。

  其次,这再次提醒我们要善待体内的“微生物居民”。

  人体内有1000多种、大约1014个、总重量2-3斤的微生物,它们的基因总数大于300万,是人类基因总数的150倍+。所以,它们内部丰度的“改朝换代”势必影响我们的健康——人体衰老表征之一,就是有益菌(乳酸菌、拟杆菌)丰度下降,而产生毒素的菌(梭菌属)丰度上升。不仅高脂、高盐饮食,和昼夜作息不规律、饮酒、久坐不动等习惯都会影响肠道菌群健康;同时,运动、膳食均衡、慎用抗生素等良好习惯都可以让肠道菌群更健康。它们健康,你的健康和长寿才有保障。

  最后,对移民海外、长期留学或虽在国内但饮食却越来越西化的国人来说,吃多了昂贵又美味的烤肉、牛排、芝士火锅和进口香肠,别忘了我们还有:黄豆焖猪脚、麻婆豆腐、西湖醋鱼、无为熏鸭、东坡肉、腊味合蒸、辣子鸡、清蒸武昌鱼、鱼香肉丝、水煮肉片、樟茶鸭子……各种中华美食,一起搭配吃才会更健康哦!


相关文章

生育不易且伴随高患癌风险,这群男性真的“难”

生殖系统的病变常常是男性罹患其他疾病的先兆,研究表明患有不育症的男性,其罹患各种癌症的风险都会增加。男性不育已经不再仅仅只是生育能力低下,也很有可能增加未来患有其他疾病的风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男性......

JNCI:男性患癌风险为何普遍高于女性?

大量研究发现,男性要比女性更容易患癌,但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造成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巴......

远离故土,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现象:去号称美食之都的城市游玩,大吃了几顿之后肚子里开始“翻江倒海”;在大城市里生活了好几年,却总是想念妈妈的手艺和家门口的早点铺;吃过一万次的BeefBurger(牛肉汉堡)的留学......

远离故土,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现象:去号称美食之都的城市游玩,大吃了几顿之后肚子里开始“翻江倒海”;在大城市里生活了好几年,却总是想念妈妈的手艺和家门口的早点铺;吃过一万次的BeefBurger(牛肉汉堡)的留学......

患癌风险增加与遗传多样性低有关

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一般指一个种群内,个体之间或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这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种的多样性也就显示了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托马斯......

患癌风险增加与遗传多样性低有关

(本栏目稿件来源:英国皇家学会官网整编:本报记者张梦然)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一般指一个种群内,个体之间或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这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种的多......

科普:维生素D有助降低患癌风险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以日本成年人为对象开展的一项大型调查发现,人体维持较高的维生素D水平,可能有助降低罹患包括肝癌在内多种癌症的风险。多晒太阳有助人体产生维生素D。这种关键维生素对健康有诸多益处,比如帮助......

“癌症性格”者患癌风险高出常人15倍

英国精神病学家史蒂芬·格里尔在伦敦国王大学医院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对癌症病人的性格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提出了易患癌症性格的概念,以“抑制愤怒”、“好人和温顺”为特征的C型性格是导致癌症的危险因素。●《201......

美国环保署:现有证据不足以表明草甘膦是致癌物质

美国环保署(EPA)近日发布的白皮书表明草甘膦并不会增加人类患癌风险,宣称“现有数据并不能表明草甘膦会增加患癌风险。对动物致癌性和遗传毒性的研究均表明,目前并无证据表明草甘膦与潜在致癌风险有直接联系。......

生物学研究发现:癌症真的与熬夜相关

有研究发现,熬夜,会增加患癌风险。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家目前发现了可以解释此风险增加的关联。在人类和大多数其他生物体中,由光支配的生物钟,通过控制细胞活动来调节人体生理的关键方面,这些细胞活动包括新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