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18 17:03 原文链接: 《Science》揭示大肠杆菌与癌症的神秘关联

  十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大肠杆菌素(一种由某些大肠杆菌菌株产生的化合物)与结直肠癌之间的联系,但由于他们无法分离出这种化合物,这种联系受到了阻碍。

  所以Emily Balskus决定把注意力集中在大肠杆菌素留下的“烂摊子”上。

  Balskus是化学和化学生物学教授,她和同事们是一项新研究的作者,该研究旨在通过精确识别大肠杆菌素是如何与DNA反应生成DNA加合物来了解大肠杆菌素是如何导致癌症的。该研究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自2006年以来,人们就知道在某些肠道共生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中存在一组基因,使细菌能制造导致DNA损伤的分子,”Balskus说。“多年来,已经有许多研究表明携带这种途径的细菌的数量与人类癌症之间存在相关性,并且结肠炎相关的结直肠癌的多个小鼠模型已经证明,这一特定的一组基因……可以影响肿瘤进展和侵袭性。”

  不幸的是,通过这种途径产生的化合物——大肠杆菌素——迄今为止一直未能将其分离出来,使研究人员对其工作原理一无所知。

  “我的实验室开始研究这个,因为我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即你如何理解一个你无法分离的分子。”Balskus说。“我们早期理解大肠杆菌素的工作总结是,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和其他研究该途径的小组发现,这种天然产物中含有一个环丙烷环。”

  Balskus和同事认为,正是这种化学结构形成了大肠杆菌素的“弹头”,部分原因是在其他不相关的分子中发现了类似的结构,这些分子能够通过与DNA反应而直接破坏DNA。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假设与DNA的直接相互作用可能对大肠杆菌素的基因毒性很重要,”Balskus说。“这为获取有关大肠杆菌素结构的信息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我们可以分离和鉴定DNA加合物或与DNA反应后的产物,而不是试图分离分子本身。”

  然而,分离这些DNA加合物并非易事。

  为了做到这一点,Balskus团队求助明尼苏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Silvia Balbo教授,他们开发了一种新的技术,根据DNA加合物在高分辨率质谱仪中的片段来鉴定。

  “我们所做的,我认为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实验,就是从大肠杆菌中选出一株能产生大肠杆菌素的菌株和一株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突变菌株,但它没有产生大肠杆菌素的基因簇,”Balskus说。“我们用人类细胞系培养这些菌株……并从两组细胞中分离出DNA,将其放入质谱仪中,比较样本中不同DNA加合物的丰度,因此我们能够在产生大肠杆菌素细菌处理过的细胞中找到大肠杆菌素与DNA反应产生的DNA加合物。”

  Balskus说,有了这些信息,他们的下一个挑战是了解这些DNA加合物的化学结构。

  “它们看起来像是从大肠杆菌素中分离出来的,但这还不足以解决化学结构问题,”Balskus说。“我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努力,是化学合成一种标准物……然后我们将其与细胞中产生的加合物进行比较,它们是相同的。”

  为了证明这一过程在活的动物身上也存在,研究小组与哈佛大学T.H.Chan公共卫生学院的Wendy Garrett合作进行了一项实验,在该实验中,无菌小鼠被大肠杆菌菌株定殖,这些大肠杆菌菌株包括能产生和不能产生大肠杆菌素。

  “我们证明,我们能够在接种有生产大肠杆菌素菌株的小鼠结肠上皮组织中检测到这些相同的DNA加合物,”Balskus说。“这告诉我们,我们和其他人在体外所做的所有化学反应都可能与体内发生的事情有关。”

  展望未来,Balskus希望研究这些相同的加合物是否可以在患者的样本中被检测到,并了解大肠杆菌素引起的DNA损伤的具体类型以及它们是否影响癌症的发展。

  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对大肠杆菌素产生的DNA加合物的化学结构有了很好的了解,Balskus说,他们也许能够朝着分子本身的方向工作。

  “我们发现的加合物最有可能来自于更大物质的分解,”Balskus说。“所以我们仍在试图解开这个化学谜团,并努力找出完整的结构可能是什么。”

  最后,Balskus说,研究结果还表明,DNA加合物可以作为大肠杆菌素等化合物以及其他来源于肠道微生物的潜在致癌物的关键生物标志物。

  “直到现在,当人们在寻找能够制造这些DNA损伤化合物的有机体时,他们还在寻找生物合成基因,”Balskus说,“这告诉了你基因的潜力,但它并没有告诉你DNA损伤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我们从毒理学的其他领域知道,如果你有很好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致癌作用,那么在考虑评估癌症风险时,这将是非常有效的。”

  “现在还很早,但我们的工作可能会引领的一个领域,”她接着说。“目前尚不清楚大肠杆菌素是否在人类肿瘤发展中起到因果作用,但我们希望有更好的方法来监测结肠癌易感性。”


相关文章

肿瘤免疫逃避新调节因子现形

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确定了一种以前未知的肿瘤免疫逃避调节因子ATXN3基因。研究显示,抑制ATXN3增强了小鼠的抗肿瘤免疫能力,并提高了PD-1抗体疗法的疗效。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临床研究杂志》。抗肿......

复旦附属肿瘤医院“最毒乳腺癌”精准治疗新突破:有患者肿瘤已消退

导读:三阴性乳腺癌在分子驱动因素和免疫性状方面表现出异质性。我们之前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四种亚型:管腔雄激素受体(LAR)、免疫调节型、基础样免疫抑制(BLIS)和间充质样(MES)。本研究,我们旨在评......

癌症“照妖镜”——游离DNA助力肿瘤早期探查

“人体细胞也有生命周期。细胞衰老凋亡后,细胞内的物质会渗透出来。其中,DNA会随之‘崩裂降解’,进入血液,成为游离DNA。”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副主任张凯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肿瘤细胞的游离......

“肿瘤定向爆破神器”,我国完全掌握质子治疗高端医疗装备技术

2023年12月29日,中核集团230MeV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及治疗端通过验收技术测试。这意味着中核集团布局治癌回旋加速器及治疗端技术取得又一重要突破。质子治疗是精准放射治疗的抗癌利器,是世界先进的肿......

又一校企合作成定局!进军肿瘤免疫治疗新领域

12月29日,郑州大学与河南卓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臻生物)科研合作启动仪式在郑州举行,双方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共同研究和开发共性肿瘤新抗原疫苗。肿瘤是一种常见且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慢性疾......

科学家质疑“1滴尿检测15种癌症”,已在中国销售

“一滴尿检测15种癌症”,不少人可能听说过这种来自日本有关癌症诊断的“神奇”科技。最近,这种技术受到了科学家的质疑。据《自然》报道,日本一家初创公司出售的一种检测试剂盒的准确性受到质疑,该试剂盒旨在通......

以多学科交叉手段推动中医药发展

本草是中药的统称,泛指以植物为主的天然药物,它们组成了成千上万种中成药和经典名方等。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各类疾病中展现出的特殊疗效引起了业界关注。日前,在一场主题为“本草物质科学与临床医学”的香山科学会......

我国专家成功筛选肠肿瘤多个分子标志物

记者12月21日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获悉,该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副主任黄睿教授及其团队,在深入探讨肠道菌群变化的同时,还对肿瘤微环境和内质网应激机理进行了揭示,挖掘出多个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的分子......

沈阳自动化所等研制出子母式微纳米机器人系统

脑胶质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患者中位生存期不到15个月。目前,临床采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等。其中,靶向治疗面临着因血脑屏障的阻隔使得大部分药物分子不能够进入脑组织的难题......

合肥研究院等设计出肿瘤微环境响应的复合纳米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团队,联合山东滨州医学院教授张桂龙和魏鹏飞,设计出一种核壳结构铜基纳米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磁共振成像性能以及杀死肿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