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19 10:14 原文链接: 地幔间断面成因及地幔对流模式研究获进展

  板块构造学说是固体地球科学的基石,刻画了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学特征,而地幔对流理论则为理解板块运动规律提供了动力学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地幔对流模式的研究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分歧主要集中于全地幔对流和上下地幔分层对流两个模式。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地幔混合对流模式猜想,即一些区域地幔分层对流、其它区域上下地幔整体对流。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国际同行开展合作,首次发现了非对称路径660千米间断面散射波震相,揭示了地幔410及660千米间断面的小尺度起伏特征,为地幔对流模式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

  研究团队基于温度及化学成分对地幔间断面各种横向尺度起伏的不同控制作用,对间断面的成因及地幔对流模式开展研究。温度异常及化学成分异常均可造成大尺度(1000千米)和中等尺度(100千米)的地幔间断面起伏。但是,间断面的小尺度(10千米)起伏,难以利用温度异常解释,而是主要反映了化学成分的变化。学者们对地幔间断面的大中尺度起伏特征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但是其小尺度起伏特征尚未见报道,也因此难以判定410/660千米间断面的成因。在大中尺度的间断面起伏研究中,P波、S波及其转换波或多次波等体波震相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体波的菲涅尔区较大,难以约束小尺度起伏特征。

  该研究聚焦于地球内部界面起伏探测方法,提出了非对称路径背向散射PKP波约束小尺度起伏的新方法。基于新方法,研究了非对称路径散射波P′SurfP′震相,据此估算的地表起伏及地壳浅部散射体强度与已有的结果一致,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Wu et al, 2012, GRL)。此后数年间,研究团队搜集了全球密集台阵记录到的深震波形,开展了慢度、偏振、到时、包络形态等多震相特征分析,计算了系列理论散射地震图,并与实测地震波形对比,发现了660千米界面小尺度起伏导致的前驱散射波(P′.660.P′),而且该信号强度存在区域差异。然而,对应于410千米界面的前驱散射波没有被观测到,表明该界面比较平滑。以PKiKP、P'SurfP' 等体波作为参考震相,估计了采样区域内660千米间断面小尺度起伏的幅度,推算其功率谱系数C2D量级范围为10-1000米,远大于地表的全球平均小尺度起伏(C2D为米级),表明660千米间断面小尺度起伏远比地表的更剧烈。基于地震学的观测与分析,研究团队提出410千米界面主要成因为相变;但是660千米界面则不完全为相变面,在一些区域还应该是化学分界面,在其它区域化学分层不明显。这项发现难以用全地幔对流或分层对流模式解释,而支持地幔混合对流模式。文章还建议,开展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合作,有助于定量研究上下地幔物质交换的效率,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地球动力学的理解。国际著名学者Christine Houser在《科学》(Science)同期Perspective栏目撰文评述道:“该项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回答地球演化的根本性问题。”

  该研究成果于2月1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以Report形式发表,文章题为Inferring Earth's discontinuous chemical layeringfrom the 660-kilometer boundary topography。中科院先导专项“地球内部运行机制与表层响应”、国家“97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供了经费资助。“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政策为此项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地幔间断面不同尺度的起伏分别反映了温度及化学成因。利用非对称路径背向散射高频PKP波(P′.d .P′)可约束地幔间断面的小尺度起伏程度


相关文章

林间院士团队等研究揭示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团队联合国际科学家,在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西太平洋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揭示了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是其形成的......

科学家揭示地球地幔运转模式的演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特任教授邓正宾与多位国际学者合作,实现了钛稳定同位素组成的超高精度测量方法,应用刻画了地球形成早期到现代的地幔来源火成岩的钛同位素记录,揭示了地球地幔的运转模式是呈阶......

中国科大揭示地球地幔运转模式的演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特任教授邓正宾与多位国际学者合作,成功实现钛稳定同位素组成的超高精度测量方法,应用刻画地球形成早期到现代的地幔来源火成岩的钛同位素记录,揭示地球地幔的运转模式是呈阶段......

新成果揭示地球地幔运转模式的演变

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邓正宾特任教授与多位国际学者合作的研究成功揭示,地球地幔的运转模式是呈阶段性演变的,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下接近全地幔对流的模式只是地球演化近期的过渡......

活跃地幔柱或解开火星地震之谜

科技日报北京12月5日电(记者张梦然)根据《自然·天文学》杂志5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火星北部平原底下可能有一个直径约4000公里的活跃地幔柱,该地幔柱会引起火星壳抬升,并将热岩浆送到火星表面。这个地幔柱......

我国科学家揭示旋转天体内部热对流运动新机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93.shtm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人员通过理论推导,首次揭示快速旋转的天体内部热对流运动新机......

南方降雨北方对流这天气究竟怎么了

近日,南方降雨持续不断,珠江流域西江、北江等子流域多条中小河流水位超警,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与此同时,北方则遭遇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袭击。很多公众不禁会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正常吗?南方降雨......

新研究揭示沉积碳酸盐俯冲进入下地幔

 俯冲碳酸盐循环模式及夏威夷复苏期火山岩重Zn同位素形成过程  课题组供图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良课题组在国际地学期刊《化学地质学》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揭示了夏......

最新在现代大洋中脊首次发现25亿年前大陆地幔

中新网北京6月2日电(记者孙自法)中、美、德三国科学家通过合作研究,最新在现代大洋中脊(洋中脊)首次发现25亿年前大陆地幔,为研究地球早期地表重要组成单元——克拉通的形成演化乃至破坏提供了新的视角。由......

地质地球所等揭示火星地幔是活动的

近年来,国际上实施了InSight火星探测计划(InteriorExplorationusingSeismicInvestigations,GeodesyandHeatTransport,地震、大地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