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19 09:50 原文链接: 发育期的“吃货”小胶质细胞让你男女有别

  在围产期,类固醇激素(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雌雄性激素)暴露会导致大脑性别差异。此外,类固醇激素激活启动性分化过程。早在人类妊娠中期和啮齿动物妊娠晚期胎儿睾丸就产生雄激素。睾酮素很容易进入大脑中,直接作用于雄激素受体,也可以通过转化成雌二醇并通过雌激素受体发挥作用。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包括N-花生四烯酸氨基乙醇(anandamine)和2-花生四烯酸甘油(2-AG),作用于1型和2型大麻素受体。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大脑发育早期可被激活,之前研究发现在杏仁核发育期雄性大鼠的新生细胞比雌性大鼠要少,这种差异性由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介导【1】。然而,关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调控新生细胞数量,影响青春期玩耍行为的具体机制未知。

  近日,美国马里兰大学药理系Margaret M. McCarthy教授基于以往研究,首次发现雄激素诱导内源性大麻素水平增加后促进小胶质细胞吞噬能力,并吞噬杏仁核中新生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文章以article形式Microglial Phagocytosis of Newborn Cells Is Induced by Endocannabinoids and Sculpts Sex Differences in Juvenile Rat Social Play发表在Neuron杂志上【2】。

图片.png

  出生后的一周属于皮层发育关键期,该时间段包含性分化(sexual differentiation)(个体性腺性别与表型性别的发育过程)关键时期的中后期。因此研究人员选取这个时间段研究发育期杏仁核脑区小胶质细胞的特点,利用免疫荧光发现雄性大鼠杏仁核中具有吞噬能力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占小胶质细胞总数上的25.9% ,而雌性大鼠只有16.5% 。进一步发现这种结果的出现并不是小胶质细胞激活引起的。更令人意外的是,在这个时间段,雌雄大鼠的小胶质细胞总数并没有差异。

图片.png

图1

  既然雄性大鼠杏仁核脑区出现更多具有吞噬活性的小胶质细胞,那么这些活性小胶质细胞究竟在“吃”什么?是突触?还是细胞碎片?研究人员为了探究这一问题,通过计算小胶质细胞phagocytic cup(评估小胶质细胞吞噬能力分级的指标)的直径接近细胞大小。研究人员发现约一半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因其只存在于正常增殖细胞及肿瘤细胞内而得名,可作为分裂细胞的标志物)位于小胶质细胞phagocytic cup内,并且这一比例在雌雄之间并没有差异(图1)。这就说明小胶质细胞在“吃”新生细胞。雌、雄大鼠吞噬新生细胞的数量上并不存在区别,那么雄性大鼠比雌性大鼠具有更多活性的小胶质细胞多的意义在哪里?那么这些小胶质细胞是否对邻近神经元有什么影响?结果发现在雄性大鼠中新生神经元更偏向靠近小胶质细胞,但是凋亡细胞并不存在这种现象。以上结果说明在杏仁核发育期小胶质细胞吞噬新生细胞,这种现象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雄性拥有更多的吞噬活性的小胶质细胞。

  这种性别差异是不是与雄性激素相关?向雌性大鼠中注入睾酮素后可促进其内源性大麻素2-AG水平而不是 anandamine 的增加。此外,向雌性大鼠注射睾酮素后出现类似正常发育下雄性大鼠的现象-具有吞噬活性的小胶质细胞数目增多,并且新生细胞数量的减少。因此,内源性大麻素2-AG水平有助于促进发育中杏仁核的性分化。

  以往研究发现补体途径参与小胶质细胞的吞噬作用【3】。给予补体受体3抗体阻断剂后雄性杏仁核脑区均出现新生细胞数目增多而雌性未发生变化,在27天发现雄性大鼠玩耍行为明显下降,这与正常情况下青春期雄性大鼠比雌性大鼠更喜欢玩耍行为相反。此外,杏仁核中这些新生的细胞最终命运如何?出乎意料,作者对这些新生细胞进行长期观察发现这些新生细胞80%以上分化成星型胶质细胞,小部分分化为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不存在性别差异性(图2)。接下来更可怕的是,小胶质细胞居然连星型胶质细胞都给吃了。

图片.png

图2

  总的来说,本文发现通过雄激素促进内源性大麻素2-AG水平的增加后诱导小胶质细胞依赖补体途径吞噬新生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更加详细地揭示了发育过程中性分化的具体机制,解释了男女大脑之间差异。

  参考文献

  1. Krebs-Kraft, D.L., Hill, M.N., Hillard, C.J., and McCarthy, M.M. (2010). Sex difference in cell proliferation in developing rat amygdala mediated by endocannabinoids ha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behavior. Proc. Natl. Acad. Sci. USA107,20535–20540

  2. Jonathan W. VanRyzin,Ashley E. Marquardt,Kathryn J. Argue,Microglial Phagocytosis of Newborn Cells Is Induced by Endocannabinoids and Sculpt Sex Differences in Juvenile Rat Social Play.(2019)neuron,102, 1–15

  3. Stevens, B., Allen, N.J., Vazquez, L.E., Howell, G.R., Christopherson, K.S.,Nouri, N., Micheva, K.D., Mehalow, A.K., Huberman, A.D., Stafford, B., et al.(2007). The classical complement cascade mediates CNS synapse elimination. Cell131, 1164–1178


相关文章

胶质细胞调控神经轴突再生机制研究有了新成果

2023年4月6日23点,DevelopmentalCell期刊在线发表题为《胶质细胞传递和腺苷信号通路促进神经损伤再生》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李......

StemCellRep:一种有望帮助治疗人类精神分裂症的方法

在大脑中,补体系统在机体正常发育和疾病发生期间的免疫反应和突触消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大脑中的炎症和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都会导致突触丢失以及神经元的希望,从而就会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的......

PNAS:新冠病毒通过感染人类大脑星形胶质细胞

自新冠大流行开始,就有研究显示,一些新冠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例如脑雾、头痛、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等。后续许多研究关注了新冠病毒对大脑的影响、新冠病毒是否以及如何感染大脑细胞。2020年8月,中国科学院......

MolecularPsychiatry:星形胶质细胞活体成像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人员基于新型基因编码生物磁共振成像技术,建立了在体无创全脑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新技术。星形胶质细胞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en......

科学家提出验证胶质细胞转分化的基本原则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研究员彭勃团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毛颖团队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员袁逖飞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利用活细胞成像、严谨谱系追踪和药理学等多个手段对NeuroD1介导的小胶质细胞......

科学家揭示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记忆维持的关键细胞机制

神经胶质细胞是突触功能和可塑性的重要调节器。星形胶质细胞作为哺乳动物大脑内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突触连接可起到关键调控作用。研究显示,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调控胞内“钙信号”,引起“胶质递......

研究团队揭示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记忆维持的关键细胞机制

神经胶质细胞是突触功能和可塑性的重要调节器。星形胶质细胞作为哺乳动物大脑内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突触连接可起到关键调控作用。研究显示,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调控胞内“钙信号”,引起“胶质递......

旧瓶装新酒,神经营养因子还能治疗这个疾病?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早产儿的一种毁灭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尽管肠上皮上革兰氏阴性细菌受体Toll样受体4(TLR4)的激活起着关键作用。NEC患者通常在系统性疾病出现之前表现出胃肠运......

小胶质细胞对阿尔茨海默病加速的速度有深远的影响

大脑中的免疫细胞,即小胶质细胞,在遇到淀粉样蛋白时数量会增加——淀粉样蛋白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蛋白质。数量的增加导致一些小胶质细胞“衰老”,这意味着它们不能正确地执行免疫功能。衰老的小胶质细胞反过来加......

星形胶质细胞衍生的ATP为ASD的潜在分子参与者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ASD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在ASD患者和动物模型中注意到星形胶质细胞的改变。然而,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是小鼠ASD样表型的因果关系还是结果尚不清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