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23 12:30 原文链接: 人类X染色质的观察

实验概要

掌握观察与鉴别X染色质的简易方法,识别其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为进一步研究人体染色体的畸变与疾病提供参考条件。

实验原理

1、X染色质的发现

1949年,加拿大学者Barr等人在猫的神经元细胞核中首次在雌猫体内发现一种染色较深的浓缩小体,而在雄猫中则没有这种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除猫外,其他雌性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也同样有这种显示性别差异的结构。而且不仅是神经元细胞,在其他细胞的间期核中也可以见到这一结构。称之为巴氏小体,也称为X染色质。
 

 正常女性的间期细胞核中紧贴核膜内缘有一个染色较深,大小约为1微米的三角形或椭圆形小体,即X染色质。间期核内X染色质的数目总是比X染色体的数目少1。正常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因此只有一个X染色质;若有三条X染色体,就会有两个X染色质,余此类推。正常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没有X染色质。
 

2、莱昂假说(Lyon hypothesis)

为什么正常男女之间的X染色质存在差异?女性两个X染色体上的每个基因座的两个等位基因所形成的产物,为什么不比只有一个X染色体半合子男性的相应基因产物多?为什么某一X连锁的突变基因纯合子女性的病情并不比半合子的男性严重?1961年,Mary Lyon 提出了X染色体失活的假说,即Lyon假说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释。其实验依据是对小鼠X连锁的毛色基因的遗传学观察。发现雌性小鼠毛色杂合体不表现显性性状,也不是中间类型,而是显性隐性两种颜色嵌合组成斑点状(不是共显性)。而雄性小鼠却从不表现斑点状毛色,而是显性或隐性单一颜色的毛色。


Lyon假说的要点如下:

(1)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内仅有一条X染色体是有活性的。另一条X染色体在遗传上是失活的,在间期细胞核中螺旋化而呈异固缩为X染色质。

(2)X染色体的失活是随机的。异固缩的X染色体可以来自父方或来自母方。但是,一旦某一特定的细胞内的一个X染色体失活,那么此细胞而增殖的所有子代细胞 也总是这一个X染色体失活,即原来是父源的X染色体失活,则其子女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也是父源的。因此,失活是随机的,但是,是恒定的。

(3)X染色体失活发生在胚胎早期,大约在妊娠的第16天。在此以前的所有细胞中的X染色体都是有活性的。 


3、剂量补偿:

细胞内的X染色体数目超过两条时,仍只有一条保持活性,其余的都形成异固缩的X染色质。正常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X染色质的数目为0。45,XO 性腺发育不全的患者虽然是女性,但是因为只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细胞内无X染色质。一个细胞中所含的X染色质的数目等于X染色体数目减一。


剂量补偿:由于雌性细胞中的两个X染色体中的一个发生异固缩(也称为Lyon化现象),失去活性,这样保证了雌雄两性细胞中都只有一条X染色体保持转录活性,使两性X连锁基因产物的量保持在相同水平上。这种效应称为X染色体的剂量补偿。
 

需要指出的是,失活的X染色体上基因并非都失去了活性,有一部分基因仍保持一定活性,因此X染色体数目异常的个体在表型上有别于正常个体,出现多种异常的临床证状。如47,XXY的个体不同于46,XY的个体;47,XXX的个体不同于 46,XX的个体,而且X染色体越多时,表型的异常更严重。

 

主要试剂

60%冰醋酸、45%冰醋酸、改良苯酚品红    

主要设备

显微镜、灭菌玻璃片、酒精棉球

实验材料

口腔颊部粘膜细胞;带毛囊头发

实验步骤

1、口腔颊部粘膜细胞巴氏小体观察

    刮取颊部粘膜上皮细胞(用灭菌玻璃片)→涂片(两片45°角)→60%冰醋酸固定5分钟→吸去冰醋酸,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1-2分钟→压片→镜检


2、发根细胞巴氏小体观察

拔取带毛囊头发一段→45%冰醋酸解离5分钟→剥取毛囊→染色2-3分钟→压片观察
 

在女性间期细胞核内侧靠近核膜处有约1微米大小的反光极强的颗粒状亮点,即为巴氏小体。材料不同,观察结果可能有不同,且必须和核仁区别开来(核仁往往离核膜较远或接近核中央部位)。
 

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约30-50%有一个巴氏小体,男性则低于1-2%。

 

注意事项

1.刮口腔上皮前要漱口;


2.刮时用灭菌玻璃片的宽边,勿用一角,以免划破口腔;


3.第一次刮下的脱落细胞用酒精棉球擦去,在原位重复刮一下制片;


4.盛放酒精棉球的小广口瓶,瓶盖用完即时盖好;


5.涂片略干再加改良苯酚口红;


6.染色时间不要太长,否则核质着色深,X染色质体不易区分;


7.毛囊细胞要充分解离,压片前可先用解剖针敲片,使细胞解离;


8.可数细胞的标准:核质染色呈网状或颗粒状;核膜清晰,无缺损;染色适度,周围无杂质。

 


相关文章

科学家揭示体外组装和体内染色质纤维普遍折叠模式

9月13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组在国际期刊《细胞报告》(CellReports)在线发表论文,利用冷冻电子断层三维成像方法,揭示了体外组装和体内染色质纤维一种普遍存在的双螺旋折叠模式。在......

NatureMethods:北大汤富酬团队揭示单个细胞内高阶染色质结构

调控基因组元件的高阶三维(3D)组织为基因调控提供了拓扑基础,但尚不清楚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的多个调控元件如何在单个细胞内相互作用。2023年8月28日,北京大学汤富酬团队在NatureMethods(I......

生物物理所揭示染色质组装因子CAF1介导核小体装配的结构基础

在真核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结构的重新建立对于维持基因组完整性和表观遗传信息传递至关重要。DNA复制一方面破坏母链DNA的亲本核小体,另一方面新生核小体必须在DNA子链上重建。染色质组装因子CAF-1......

揭秘早期哺乳动物的发育过程

由于小鼠的易实验性和强遗传性,其一直是生物医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动物模型。但是,胚胎学研究发现,小鼠早期发育的许多方面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从而使有关人类发育的推论复杂化。英国剑桥大学等研究团队合作构建了......

新进展!构建新型双碱基编辑器

碱基编辑器是基于CRISPR/Cas9发展的新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可诱导单个碱基的突变,而鲜有关于特异性介导A-to-G和C-to-G双突变的碱基编辑工具的研究。此外,关于碱基编辑系统与染色质环境之间......

图像分析在植物染色体和染色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染色体核型分析对遗传进化和多样化的研究有重要作用,详细的染色体图谱被认为有助于植物育种,并帮助生物学家进行基本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图像分析在染色体核型研究中应用广泛,然而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染色质结构图......

中外科学家合作揭示开花植物染色质浓缩新机制

染色质经过螺旋缠绕浓缩形成染色体的过程,对于维持真核生物细胞正常体积至关重要。之前的研究表明染色质浓缩发生在异染色质区,而常染色质区为方便转录过程则停滞在松散状态不被浓缩。近期,来自清华大学和英国约翰......

Nature:解析人源PBA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结合核小体的结构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陈柱成教授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题为“人源PBA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结合核小体的结构”(Structureofhuman......

科学家绘制人类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图谱

在人类细胞中,总长约2米的基因组DNA通过与组蛋白缠绕形成核小体,并经过螺旋折叠等方式盘绕形成染色体进而团聚于直径10微米的细胞核中。在细胞内的DNA需要进行转录等活动的时候,DNA才会从组蛋白中释放......

北京基因组所单细胞中识别染色质类染色质拓扑的算法

基因组DNA和组蛋白以特定的形式高度折叠在细胞核中,这一高级结构即三维基因组学,对细胞核内的诸多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基于染色质构象捕获(3C),尤其是高通量技术(Hi-C,ChIA-PET)的发展推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