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体中的沉积有机质的地球化学表征及演化过程历来是有机地球化学家们的重点研究领域。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则是沉积有机质的重要研究手段。从生物活体死亡进入水体沉积,随后逐渐深埋并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从而形成沉积有机质(腐殖酸、干酪根),到最后进一步演化生成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这一漫长地质过程中,生物标志化合物作为“生物化石”保留了有机质的原始碳骨架,并可以反映其原始生源及沉积环境等信息。因此它可以提供沉积有机质的生源、沉积环境、成熟度以及油气源等重要信息,从而广泛运用到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各领域。生物标志化合物有游离态、束缚态及键合态三种存在形式。由于受大分子结构的保护,键合态生物标志物相比其游离态形式更少受生物降解、热成熟作用等次生蚀变作用的影响,可应用于更广的地质条件。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耿安松课题组副研究员吴亮亮在赴德国GFZ进行学术访问期间与合作导师德国科学院院士Brian Horsfield一起提出一种新的键合态生物标志化合物释放手段(微体积封闭体系催化加氢热解技术MSSV-HY)。

  热解技术是目前常用的生标释放技术,它包括一系列的反应体系、反应条件。不同的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所获取的生物标志物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目前绝大部分的热解实验所释放的键合态生物标志物均存在一定程度二次裂解作用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英国诺丁汉大学的Love等人创造性地将煤催化裂解技术运用于干酪根的键合态生物标志物释放,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们将这一技术称为催化加氢热解技术(HyPy),该技术是一种开放体系的加氢热解技术,所释放的键合态生物标志物相比游离态形式具有成熟度低、产率高的特点。然而该技术所需的样品量是100mg量级的,对于某些珍贵样品、高成熟度烃岩样品以及高密度取样研究则显得无能为力。因此,这项工作同样通过借鉴前人煤液化研究,并对目前成熟的微体积封闭体积热解技术(进样量为mg级)进行改进,以期将其运用到沉积有机质的键合态生物标志化合物释放研究中。

  前人的煤液化研究指出高温、供氢剂、催化剂是煤有效液化的三个重要条件。该工作选择了煤液化中常用的四氢化萘作为供氢剂,同时选取在HyPy技术中得到成熟应用的四硫代钼酸铵作为催化剂。四氢化萘在高温条件下会释放氢自由基,从而阻止热裂解(自由基)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此外,大量四氢化萘的存在让有机质处于浸泡状态从而减少了交联反应的发生。在高温下四硫代钼酸铵会裂解生成硫化钼,硫化钼作为催化剂可以加速氢自由基与有机质碎片结合的速度。且只有在供氢剂和催化剂同时存在时,上述催化反应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图1)。随后通过一系列的改变温度、反应时间、四氢化萘/干酪根比值的实验,得出在400℃条件下加热2h,且四氢化萘/干酪根比值为5:1时,MSSV-HY技术可以有效地从干酪根中释放键合态生物标志物,并保留其原始生源信息。

   在获取了MSSV-HY的最优实验条件后,该研究还将已优化的MSSV-HY技术运用到两个不同成熟度的大隆组干酪根(采于四川盆地)中键合态生物标志物的释放研究中,并将其结果与HyPy技术进行对比(图2)。研究结果表明,运用MSSV-HY技术可以很好地从高熟的WCLD-4A干酪根中释放生物标志物并保存其原始的构型特征,但在其MSSV产物中则缺失生物标志物。运用MSSV技术从低熟的GY-8干酪根中释放的生物标志物缺乏扩展藿烷,且其甾烷分布以C27规则甾烷为主;但其MSSV-HY技术所释放的生物标志物则富含扩展藿烷,且其甾烷分布呈C27和C29规则甾烷均势的特征。总体来说,MSSV-HY和HyPy两种技术从不同成熟度干酪根中所释放的键合态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均十分相似。上述结果展示了MSSV-HY技术释放不同成熟度干酪根中键合态生物标志物的潜力。该技术可望运用到从未熟-低熟的沉积物样品到高过成熟的烃源岩样品,乃至珍贵的陨石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工作中。


相关文章

氧化物催化剂与氧化物载体间存在界面限域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研究员傅强团队在界面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发现开放的TiO2等氧化物载体表面能够提供限域环境,并且驱动In2O3颗粒在二氧化碳加氢反应气氛中自发......

新方法可直接测量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分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茂、刘中民院士团队在催化剂颗粒温度测量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开发出单个工业分子筛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分布三维时空分辨测量方法,揭示了强放热的甲醇制烯烃反应过程中催化......

高达5500小时!厦大团队创制超高稳定性催化剂

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野、傅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姜政等,创制出高达5500小时以上寿命的超高稳定性In/Rh@S-1催化剂,在近热力学平衡收率条件下,高选择性催化丙烷等低碳烷......

大连化物所等提出低浓度二氧化碳直接电解转化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研究组研究员汪国雄和高敦峰团队,与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安庆大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

我国科研团队创新催化剂合成方法,实现高效制甲醇

记者2月24日从江南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刘小浩教授团队采用光诱导—邻近沉积方法,通过精确控制双原子位点的距离,产生优异的协同催化效应,实现二氧化碳加氢近100%选择性生成甲醇,且生成甲醇的......

哈工大科研团队提出界面电子耦合机制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王振波教授团队在双功能氧电催化剂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设计钴-氮-铬跨界面电子桥打破制约活性-稳定性转换以实现超稳定的双功能氧电催化剂》为题发表在《德国应......

新型催化剂实现高效全分解水制氢

高效全分解水制氢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供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章福祥团队在宽光谱捕光催化剂全分解水制氢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可显著促进Ir/BiVO4......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丙烷脱氢双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研究员王晓东、研究员林坚团队与福州大学林森教授等合作,在双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协同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其开发的新型双原子催化剂表现出优于单原子催化剂的......

院士领衔!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丙烷脱氢双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涛,与研究员王晓东、林坚团队,联合福州大学教授林森等,在双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协同机制的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开发的新型双原子催......

消除抗生素污染新方法,速率更高、产物更安全!

抗生素在环境中残留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而在许多抗生素中,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量占比约为70%。围绕水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降解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