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13 10:07 原文链接: 深圳先进院等建立新型自闭症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6月13日,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建设的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深港脑院”)和深圳市筹划中的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设施(简称“脑设施”)研究平台发布最新动态:脑科学国际团队联合攻关,成功制备出新型模拟人类自闭症SHANK3基因突变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这一模型的建立为自闭症机理的解析以及临床干预方法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是近年来国际神经科学界在脑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方向取得的关键性突破之一。该成果以长文形式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详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深圳先进院为该论文的第一单位。

国际团队聚力创新 探究自闭症难题

  自闭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严重的神经发育性疾病,主要症状为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甚至伴有智力障碍。根据《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自闭症患者已超1000万,其中0到14岁儿童患者超过200万,近年来患病率仍有上升趋势。目前医学界尚未探知造成自闭症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而康复训练作为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也只能起到改善作用,并不能完全治愈。

  文章通讯作者之一、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研究员周晖晖表示,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与人类在进化上接近,在大脑结构与功能方面与人类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灵长类动物模型具有比较发达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这一结构恰恰是掌管决策、注意力和社交等行为的核心,而这些行为产生障碍与自闭症等脑疾病密切相关,因此,“非人灵长类有望成为模拟部分人类脑疾病的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目前科学家已鉴定出数百种自闭症相关的基因变体,但大部分单个基因变体对自闭症的产生影响甚微。研究人员针对自闭症产生高度相关的SHANK3基因进行深入研究,并发现携带SHANK3突变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出现了和自闭症人群相似的行为特征和大脑连接模式。

SHANK3基因突变猴表现出自闭症相关症状。

  据了解,本次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成果研究依托深港脑院平台,由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国际团队合作开展。

  论文作者之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研究所所长罗伯特·德西蒙(Robert Desimone)表示: “我们相信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未来对理解自闭症的病理、促进药物研发与应用将起到积极作用。”

  搭建一流平台瞄准国际前沿 深圳创新土壤培育脑科学领先团队

  创新沃土结硕果,前瞻布局赢先机。

  5年前,深圳市瞄准未来科技制高点,将创新驱动发展与国际脑科学前沿结合,抢先布局,支持深圳先进院建立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并聚集国际创新资源,建立了非人灵长类脑科学研究平台。该研究平台2018年获得深圳市首家国际通用的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的质量标志AAALAC资质认证,这不仅有助于深圳先进院团队与国内外团队开展科研合作,而且为未来利用此疾病动物模型开发解决自闭症问题的新药、与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开展合作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没有与国际接轨的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就没有我们这次的研究成果,感谢深圳市的大力支持。基于此平台的不断建设,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通过与产业更紧密的对接,我们有信心做出更多有影响力的成果,”王立平说。

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揭牌

  得益于深圳“前瞻布局,谋划未来”的创新意识,深圳市重点部署,依托深圳先进院建设更大规模的、以非人灵长类脑疾病模型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为特色的脑设施和深港脑院,将为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发展提供开放的科技平台支撑。

  “以此非人灵长类自闭症动物模型为例,依托脑设施和深港脑院,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开发新的工具来理解这一脑疾病,还可以用这一更广阔的平台来开发更多种脑疾病模型,服务于脑疾病药物的开发,努力解决人类共同的脑疾病痛点问题并服务脑健康产业。”

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设施示意图

  据了解,深圳市正在依托深圳先进院,联合深港优势脑科学团队建设的脑设施已经破土动工;深港脑院自今年1月正式获得授牌,在深圳先进院脑所已有人才和成果的基础上,已吸引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脑科学国际高端人才团队来深“筑巢”,共同攻关脑科学难题。第一届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也已于今年5月顺利召开。

深圳诺奖实验室——深圳内尔神经可塑性实验室授牌仪式

  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表示,脑设施与深港脑院将联合粤港澳大湾区神经科学优势研究力量,在脑认知基础、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类人智能技术、脑科学研究新技术等几个前沿领域形成创新合力,发展成为国际脑科学和脑技术领域创新合作的载体、面向脑疾病临床新技术创新开发的基地和新药研发的产业孵化平台,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研究提供大规模、全方位、高水平、高质量且与国际一流团队接轨的创新平台。

相关文章

人脑类器官准确模拟自闭症,有望治疗最复杂的脑疾病

凭借类器官和遗传学的革命性结合系统,科学家现在可在人脑类器官中全面测试多个突变的影响,识别出脆弱的细胞类型和基因调控网络,而这正是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基础。这一成果为了解最复杂的人类大脑疾病提供了前所......

遗传年龄或可评估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组织衰老速度!

自闭症(ASD)和精神分裂症(SCZ)是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在行为、遗传学和神经病理学等方面存在相当多的重叠特征,提示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可能存在共同的神经发病机制。衰老与表观遗传效应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

自闭症相关蛋白POGZ抑制2C基因和逆转录转座元件

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如自闭症和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基因组测序研究表明,自闭症是高异质性遗传发育疾病。根据个体遗传背景的不同,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如智力、......

逆转衰老新突破:一针改善老年灵长类动物的记忆

《自然·衰老》3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单次注射寿命蛋白klotho可以改善老年猴子的认知功能。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成果或能推动klotho作为一种脑功能恢复疗法的临床转化。认知是大脑的关键功能,但衰老和......

自闭症有特效药了吗?广义来说雷特综合征算第一个

自闭症治疗有新药了吗?对于一小部分有类似自闭症表现的罕见病雷特综合征患者,答案是肯定的。遗憾的是,现阶段一般的自闭症人士用不上。 雷特综合征是具有自闭症表型的一类罕见病,广义上可以称作综合征......

自闭症发病率持续上升:每36名美国8岁儿童中就有1人确诊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最近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美国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生和人口统计学的变化趋势。根据最新的数据,每36名8岁儿童中就有1名被确认为自闭症患者,即2.8%。这一比例超过......

使我们成为人类的被删除的基因

来自耶鲁大学和布罗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大约10000个遗传信息片段的缺失使人类与我们最亲近的灵长类亲属有所区别。这些保守的缺失,与认知功能和脑细胞的形成有关,表明了一种进化优势,改变了我们基因的功......

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非人灵长类动物试验

5月4日,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在北京获得成功,该试验在猴脑内实现了介入式脑机接口脑控机械臂,这对推动脑科学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脑机接口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此次试验由南......

科学家在自闭症猴模型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3月7日,暨南大学教授李晓江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永清团队合作在自闭症猴模型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他们研究发现,CHD8(chromodomainhelicaseDNAbindi......

实现满月即可诊断自闭症,从1cm头发中检出准确率高达81%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疾病,儿童的诊断率约为2%,平均诊出年龄约为4岁。然而,对语言和社交功能至关重要的神经通路却在婴儿期发育,目前的诊断方案错过了ASD治疗的最有效年龄。促进语言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