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8-13 08:05 原文链接: 骨骼研究揭示古人生活

  古代人以什么为食?主要耕种什么农作物?通常,考古人员通过研究考古实物资料和文献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科技考古学者试图发现人类和动物骨骼中隐藏的证据,描绘古代人的生活。

  最近,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胡耀武的一项成果显示,战国时期的先民比两汉时期的食用更多肉类,而两汉时期,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得到了稳定发展。

多余骨骸的新用处

  这一研究成果来自著名的“申明铺遗址”。2007年起,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考古系开始在河南淅川县申明铺村开展文物发掘工作。该考古队领队、国科大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宋国定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这里发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200多座墓葬,其中战国和两汉时期的最多。”

  按照惯例,包括陶器、玉石器、料器等随葬品在内的所有出土文物都由当地文物局保管。而由于人和动物的骨骸认识程度不同,只留下了一两具作为标本留存,剩下的就地掩埋。

  “初看起来,骨骼除了初步辨认性别和形态外,似乎是多余的。”但胡耀武介绍,骨骼和牙齿,甚至牙齿磨痕等遗留物都蕴藏着古人生前信息的宝贵资料。申明铺遗址挖掘时,考古队便从现场带回了战国和两汉先民及某些动物的遗骨片段。

  此前的历史研究表明,战国至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基本形成。两汉后,水稻和小麦成为我国主要耕作的农作物。农业经济结构究竟如何影响先民的生活方式?2009年,胡耀武开始与学生侯亮亮、王宁一起,从实验数据中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新方法留下新证据

  当食物被消化吸收转变为人体或动物组织时,不同种类的食物会使骨骼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有较大差异。因此,只需对骨骼中有机成分骨胶原进行这两种同位素分析,即使考古资料和文献中都没有记载,也能推断古代人食物的主要来源。

  在申明铺人和动物骨骼研究中,侯亮亮和王宁对32例人、9例动物的骨胶原进行了碳、氮同位素分析。“碳的同位素分析能区分古代人食用粟、玉米,还是水稻、小麦。”侯亮亮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再与动物体内氮同位素相比较,就可知古代人的肉食来源及动植物食物来源的相对比例。”

  他们发现,战国人遵循水稻与粟混种的农业格局,而在两汉时期,小麦和水稻的种植更为流行;在食用动物肉类方面,战国人更爱吃肉,但与社会地位有很大关联。这一成果在今年7月的《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

  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战国时农业受到战乱影响,人们猎食动物、种植适应能力强的植物。而两汉政府推行“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实行“编民齐户”和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农民和土地紧密捆绑在一起,高产但需精耕细作的小麦、水稻等便被普遍种植和食用。

  对此,胡耀武认为,稳定同位素分析为探索农业经济格局对先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生物考古学的新天地

  事实上,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折射出生物考古学的新天地。

  胡耀武说:“生物考古学是个交叉学科,引入自然科学的方法让我们挖掘出大量‘潜信息’,与传统考古相互印证,为历史研究提供新证据。”

  古代人食谱则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食物结构、遗传关系、疾病等细节都可以从骨骼、牙齿中了解。”胡耀武指出。

  2009年,来自中、德、美三国的科学家对北京周口店2003年发现的“田园洞人”骨骼化石进行了分析,发现4万年前的亚洲晚期智人已经开始大量摄取淡水鱼。

  家畜驯化也是生物考古学研究者关心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家猪起源研究取得进展。2008年,研究者从河南贾湖遗址的骨骼中发现,公元前6500年左右,家猪在当地开始驯养,且各种群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结论为家猪多中心起源提供了证据。

  同时,依赖骨骼和牙齿进行研究的生物考古学前提在于骨骼的保存情况。王宁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南方地区的墓葬中,由于土壤呈酸性,骨骼中往往难以提取足够的胶原蛋白,给后续的分析带来了困难。

  目前,王宁正致力于新的生化技术,期望在腐蚀严重的骨骼中提取有效信息。“将来也许能获取更多信息,以深入展现更完整的古代人类生活缩影。”他说。


相关文章

用现代技术拨开“远古迷雾”

用手铲、丁字镐、锄头,就这么一刮一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青领衔的邾国故城遗址考古队,历时100多天,最终让“战国时期的一杯茶”重见天日。2021年的这次发现,将我国的茶文化起源从西汉时期追溯到......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236.shtm......

福建莆田木兰溪流域考古发现两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

从福建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在莆田木兰溪流域考古调查中,发现了山边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把莆田地区有人类生存活动的历史至少提早到距今2万年。调查队在山边遗址采集的石器照片。(莆田市博物馆供图)福建莆田......

5000年前的青少年或能制作猫头鹰饰品

 一块猫头鹰式样的石牌,藏于西班牙韦尔瓦博物馆。图片来自JuanJ.Negro科学家发现约5000年前,伊比利亚半岛的少年们可能就会制作猫头鹰形状的石雕牌饰,用作玩具。这些发现或为青铜时期的......

四川大学成立考古科学中心

日前,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以下简称考古科学中心)成立仪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该校举行。据介绍,考古科学中心由考古测年实验室、分子考古实验室、考古材料与文物保护实验室、地学考古实验室以及囊括海内......

最新研究揭示:骨细胞是骨骼“抗衰老”的关键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骨细胞的重要功能。记者22日获悉,中澳学者的一项最新发现揭示了骨细胞在衰老相关骨代谢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这为未来开发靶向骨细胞治疗衰老相关骨代谢性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悉......

我国科学家发现调节骨骼肌代谢的新机制

骨骼肌由肌纤维、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构成,是机体内最大的代谢器官。血管为骨骼肌组织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在肌肉发育、肥大和代谢调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对血管在骨骼肌代谢中的机制还不明晰......

3D打印:为患者量身定制“骨胳”

“刘大夫,我中午跟着同事出去健身了。”“我晚上带孩子一起跳操,有时一起跑步。”“学游泳推迟了好久,今年想学起来……”每每收到患者的喜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大外科主任刘忠军打心眼里高兴。30多岁的陈女士3......

229万!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采购科研仪器设备项目

项目概况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企业信息采购科研仪器设备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网(网址:http://jxsggzy.cn/web/)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9月29日09点......

4.38亿年前长江流域有个古海洋——扬子海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研究团队在《地层学杂志》发表封面文章,报道了中科院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动物团队在全国范围志留纪浅海红层中长达20年野外考察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