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3 20:00 原文链接: Ku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珩, 毕燕玲, 宁秋, 宾利  

    【摘要】  目的: 探讨Ku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32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Ku抗体阳性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 结果: 32例患者中, 系统性硬化症合并多发性肌炎1例(3.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13例(40.6%),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3例(9.4%), 干燥综合症4例(12.5%), 硬皮病3例(9.4%), 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4例(12.5%). Ku抗体阳性可在多种疾病中出现, 主要是各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非自身免疫性疾病中, 肿瘤占3.1%, 心血管疾病占9.4%. 重叠综合症患者的Ku抗体滴度较高(1∶10 000), 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Ku抗体滴度较低(1∶320), 滴度与病情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 Ku抗体是系统性硬化症合并多发性肌炎相对特有的指标, 但Ku抗体阳性时, 必须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Ku抗体是广义上的重叠综合症患者的关鍵的血清学标志物. 血小板减小性紫癜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结核感染等疾病中Ku抗体具有一个重要的提示作用.

    【关键词】  Ku抗体;重叠综合症;自身免疫性疾病

        0引言

        日本学者[1]最早在一位系统性硬化症合并多发性肌炎患者血清中检测出一种新的自身抗体并命名为Ku抗体. 各国学者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除了一致性认为Ku抗体是系统性硬化症合并多发性肌炎的特异性抗体, 对于其在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意义, 多年来有不同的报道[2-3]. 近几年来对Ku抗体的研究认为它也是肿瘤[4](尤其是胸部肿瘤)和肺动脉高血压[5]的血清学标志物. 随着Ku70和Ku80蛋白在维持细胞正常功能中的作用逐步明晳[6], Ku抗体有可能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中有更加广阔的应用. 在国内, 关于Ku抗体的阳性病例报道不多, 故此,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32例Ku抗体阳性患者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情况及与实验资料的关系, 并进一步讨论该抗体特点和临床意义.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取2006/2007在本院住院的Ku抗体阳性患者32(男7, 女25)例, 男性年龄41~90岁, 女性20~62岁(20~37岁14例, 41~62岁11例). 诊断均符合各类疾病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Ku抗体检测采用HEp2(人喉癌上皮细胞株)及猴肝组织切片为抗原基质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Ku抗体(实质上是抗核抗体的一种类型), 荧光标记为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全套试剂盒 (HEp2细胞/灵长类肝脏生物薄片马赛克)购自德国Euroimmun公司. 检测显微镜为日本 Nikon UFXDX型.

        1.2.2结果判断初始稀释度为1∶100, 在此稀释度出现特异性荧光即为可疑结果. 阳性结果为半定量结果, 对1∶100稀释度出现可疑结果样品进一步复查,复查的稀释度为1∶100, 1∶320, 1∶1000, 1∶3200, 1∶10 000五个滴度,以出现特异性荧光所对应的最高稀释度为其最终的滴度.

        1.2.3其他相关检测Ku抗体阳性患者不同程度检测了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指标, 主要包括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 补体C3, 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双链DNA,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等. 除ESR外, 均采用进口原厂试剂进行检测.

        2结果

        2.1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诊断Ku抗体阳性可在多种疾病中出现, 主要是各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32例患者中系统性硬化症合并多发性肌炎1例(3.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及SLE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共14例(43.7%), 单独RA共3例(9.4%), 干燥综合症4例(12.5%), 硬皮病3例(9.4%), 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3例(9.4%). 在非自身免疫性疾病中, 肿瘤占3.1%, 心血管疾病占9.4%(表1). 表1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诊断

        2.2Ku抗体阳性患者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分布广义上的重叠综合症患者, 包括某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也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非自身免疫性疾病,Ku抗体是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以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SLE作分析,14例病例中,广义上的重叠综合症患者有4例,分别是SLE合并RA,SLE合并血小板减小性紫癜,2例的Ku抗体滴度均为1∶10 000;另有2例的SLE合并结核感染,其滴度为1∶1000和1∶3200(表2). 表2Ku抗体阳性患者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分布

   3讨论

    Ku抗体是抗核抗体的一种类型, 在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患者中发现并一致认为是其特征性抗体. 后来不同文献对于Ku抗体在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阳性率有不同的看法.本次32例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诊断, 能够诊断为系统性硬化症合并多发性肌炎的病例数不多, 只有1例, 主要的临床诊断是各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SLE占40.6%, RA占9.4%,干燥综合症占12.5%, 硬皮病占9.4%, 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占12.5%. 比较接近文献[7]的报道.

    在自身免疫疾病的范畴内, 我们发现2例重叠综合症 (系统性硬化症合并多发性肌炎, SLE合并RA)的患者Ku抗体的滴度最高, 达到最高滴度1∶10 000, 而且它们的其他非特异性指标CRP, RF, 补体C3, ESR都是有病理性改变. 高滴度的Ku抗体是重叠综合症的一个关键性指标. 相比较的, 在其余的30例患者中, 只有4例患者CRP, RF, 补体C3, ESR都是有病理性改变, 其滴度为1∶3200~1∶10 000. Ku抗体的滴度应该是对病情的一种反映.

 

    日本学者有一个病例报道[8]注意到Ku抗体阳性存在于1例系统性硬化症合并多发性肌炎继发血小板减小性紫癜的患者中. 在这32例病例中有2例患者合并有血小板减小性紫癜, 其Ku抗体滴度都是为1∶10 000.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 这2例患者早期的主诉都是“针尖样的出血点”. Ku抗体可能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的血清学标志物. 那么, 原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样是一种广义上的自身免疫性重叠综合症. Ku抗体作为自身免疫性重叠综合症的关鍵的血清学指标的意义将更加明确.

    近年来, 通过对Ku70和Ku80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认可了Ku抗原在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DNA的修复, 染色体的维持, 转录的调节等多种细胞核的进程中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9]. 使Ku抗原的研究, 不再局限于自身免疫疾病, 而伸展到肿瘤、心血管等多个领域, 这也解释了Ku抗体作为一个新的血清学标志物可在多种疾病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学者提出了Ku抗原在肿瘤, 尤其是在胸部肿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0], 本次统计偶然地包括了1例这样的病例. 一位患者由于关节肿痛而就诊, 排查自身免疫疾病进行的检测发现Ku抗体1∶320阳性, 最终诊断为原发性肺癌转移. 另外有学者提出了原发性与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5], Ku抗体血清学表达阳性, 本次数据中也有3例心血管临床诊断的病例, 可能与肺动脉高压形成有关. 不过, 这4例Ku抗体阳性患者的共同特点是其滴度不高, 只是1∶100~1∶320, 为弱阳性结果.

    另外一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原发性干燥综合症合并有结核感染的占了总例数的9.4%,我们对此感到很意外. 这提示SLE和结核感染二种不相关的疾病可能存在一种互相促进的疾病进程. Ku抗体可能对这一进程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提示. 目前国内的文献关于SLE合并结核感染的文献, 倾向于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疾病, 所以应用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时合并结核病[11]. 而本文的结核感染病例都是活动期的结核,其中1例是以发热,咳嗽作为初诊症状,可以排除SLE治疗用药所继发的感染. 那另外一个可能性是结核感染是否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个独立的影响因素从而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 还是值得排除的, 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结核感染的防治形势严峻背景下.

    总之, Ku抗体作为一个血清学标志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多样的.

【参考文献】
  [1] Mimori T, Akizuki M, Yamagata H,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high molecular weight acidic nuclear protein recognized by autoantibodies in sera from patients with polymyositisscleroderma overlap[J]. Clin Invest, 1981, 68(3):611-620.
[2] BeyneRauzy O, Couret B, Fortenfant F, et al. AntiKu antibodies. Study of prevalence and of clinical meaning[J]. Rev Med Interne, 2004, 25(9):619-622.
[3] Olhoffer IH, Peng SL, Craft J. Revisiting autoantibody profile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Rheumatology, 1997, 24(2): 297-302.
[4] Gullo C, Au M, Feng G, et al. The biology of Ku and its potential oncogenic role in cancer[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6, 1765(2): 223-234.
[5] Isern RA, Yaneva M, Weiner E, et al. Auto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 with antiKu[J]. Am J Med, 1992, 93(3):307-312.
[6] Robinson A. The Ku autoantigen: Cast in a new light[J]. CMAJ, 1996, 154(12):1871-1873.
[7] Cooley HM, Melny BJ, Gleeson R, et al. Clinical and serological associations of antiKu antibody[J]. Rheumatology, 1999, 26(3): 563-567.
[8] Kamei N, Yamane K, Yamashita Y, et al. AntiKu antibodypositive sclerodermadermatomyositis overlap syndrome developing Graves disease and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Intern Med, 2002, 41(12):1199-1203.
[9] Koike M. Dimerization, transloc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Ku70 and Ku80 proteins[J]. Radiat Res (Tokyo), 2002, 43(3):223-236.
[10] FernandezMadrid F, Tang N, Alansari H, et al. Autoantibodies to annexin XIA and other autoantigens in the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J].Cancer Res, 2004, 64(15): 5089-5096.
[11] 刘钢.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病32例临床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37: 33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