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几百年,但是以前,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成熟,剖宫产往往是在孕妇已经死亡或是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才会实施。

  但是现在,由于自身情况或是胎儿问题不适合阴道分娩的孕妇,剖宫产已经是常规且安全的选择,它的应用拯救了不知道多少女性的生命和健康。不过还有些会因为想要“吉时”,或者是怕疼之类的要求剖宫产。

  而近年来,科学家开始注意到,剖宫产出生的婴儿在长大后,相比阴道分娩的婴儿,在肥胖等疾病方面往往有更高的风险,而且可能和肠道微生物有关。

图片.png

图片来源:pixabay.com

  一些研究也发现分娩方式会影响婴儿在出生后的肠道微生物组成,还提出应该用母亲的阴道分泌物来擦拭剖宫产的婴儿,帮助他们建立更好的肠道微生物群。但同时,也有研究发现了相反的结果。

  究竟分娩方式会不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呢?在今天的《自然》杂志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1]。

  伦敦大学学院和Wellcome Sanger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分娩方式对婴儿的肠道微生物影响的确很大。阴道分娩的婴儿有益的肠道微生物总占比更高,相反,剖宫产的婴儿要低得多,而且还出现了很多医院环境中常见的微生物,包括一些潜在的致病菌,这些致病菌具有抗生素耐药性的可能性也更高。

  但有意思的是,研究同时发现,阴道分娩的婴儿,他们丰富多样的肠道微生物其实也是来自于母亲的肠道微生物,而非阴道微生物。因此,阴道分娩但是母亲在孕期服用过抗生素的婴儿部分有益菌也是减少了的。从这个结果上来看,用母亲的阴道分泌物涂抹婴儿,可能也没什么用处吧。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选择了婴儿生物群落研究(BBS)中的596名健康且足月生产的婴儿,他们都在英国的医院出生的,其中314名是阴道分娩,282名是剖宫产分娩。研究人员在这些婴儿出生后第4、7和21天时分别采集了粪便样本,以及其中178名婴儿的母亲的粪便样本。

  接下来,研究人员对采集到的1679份粪便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他们发现,在婴儿出生后的1个月内,肠道微生物是高度动态化的,不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大约能解释57%的肠道微生物组成的不同。

  不过这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临床因素对婴儿们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才是他们想知道的。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在这1个月内,分娩方式是影响肠道微生物的最重要的因素,对第4天时的影响最大,至于母乳喂养和围产期抗生素的使用及住院时间等影响都不太明显。不过在随访的1年时间里,他们发现这种影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图片.png

在多种临床因素里,分娩方式对婴儿肠道微生物组成影响是排第一位的

  不同分娩方式的婴儿早期的肠道微生物组成究竟有什么差异呢?经过鉴定,研究人员发现,阴道分娩的婴儿双歧杆菌属(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埃希氏菌属(大肠杆菌)、拟杆菌属(普通拟杆菌)和副拟杆菌属(狄氏副拟杆菌)细菌丰度很高,它们占据了阴道分娩婴儿肠道微生物的68.3%。

  而剖宫产的婴儿这些微生物则很少,他们之中更常见的是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副血链球菌、产酸克雷伯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它们统统都与于医院环境和早产相关。在第4天的时候,这些微生物占到婴儿总肠道微生物的68.25%。

图片.png

阴道分娩(左)和剖宫产(右)婴儿在出生后第4、7和21天时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对比

  总的来看,两组婴儿差异最大的就是拟杆菌属细菌,在阴道分娩的婴儿中,平均丰度为8.13%,而99.6%的剖宫产婴儿都没有或者是很少,他们的平均丰度仅有0.43%。不仅如此,这一特点会持续很长时间,研究人员在阴道分娩但母亲使用了抗生素的婴儿中也发现了这一点。

  经过逐一的检查,研究人员发现超过80%的剖宫产婴儿都会携带那些在医院中广泛存在的机会性致病菌。为了探究它们的活力,研究人员对这些菌进行了分离和培养,看它们是否携带毒力因子和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

  他们重点关注了4种菌:屎肠球菌、阴沟肠球菌、产酸克雷伯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发现,这些菌都携带毒力因子和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但好在是和普通医院环境及健康人中比较相近的谱系,而不是超强毒力和广泛耐药的谱系。

  最后,研究人员找出了在整个队列中收集的178名婴儿和他们母亲的粪便样本,通过比对,他们确定阴道分娩的婴儿有74.39%的肠道微生物来自于母亲的肠道微生物,而剖宫产的有12.56%。这也说明了,母亲的阴道微生物对婴儿的肠道微生物其实贡献并不大。

  所以说,用母亲的阴道分泌物擦拭婴儿,估计也不能帮助剖宫产的婴儿改善早期的肠道微生物组成,说不好,还可能造成其他的感染[2]。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对婴儿早期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影响很大,但是这种差异会不会对日后他们的健康造成影响还是未知的。

  因此,我们也不要一味否定剖宫产,这项研究最大的意义还是提醒大家,我们对生命早期肠道微生物的情况了解的还是很不够。只有在以后继续跟进,观察这些婴儿的成长过程,才能知道这个时候微生物组成的不同是不是真的埋下了“祸根”,以及该如何去改善它。


相关文章

2024年度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启动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度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

可穿戴超声贴片监测深层组织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个工程师团队开发了一种可拉伸的超声波阵列,能以0.5毫米的空间分辨率对人体皮肤表面以下4厘米深的组织进行连续、非侵入性的三维成像。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该......

白头发为何越拔越多?《自然》:干细胞被卡住了

人的头发为什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花白?人们常说的“白头发越拔越多”有根据吗?近日,美国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领衔的研究团队一项研究揭示了这些自然现象背后潜在的机理:毛发变白或缘于黑色素干细胞被“卡住......

《Natural》子刊!中国科学家团队长寿科研成果

近日,《自然·衰老》杂志在全球范围内发表关于“百岁老人的长寿表征研究成果”。此项科学研究由总部位于中国南宁的长寿科技公司广西爱生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爱生生命)科学家团队主导完成。该研究论文称,长寿人群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阐释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并要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式......

寿命最多延长20%!《自然》论文找到逆转衰老重磅线索

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是所有生物不得不面对的过程。如何破解衰老过程的生物学机制、找到延缓甚至逆转衰老的方法,一直是科学界的热点问题。最近,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通过对人类和其余4种模式动物转录过程......

《自然·医学》:“网红”Akk菌,还能指导CART治疗!

肠道菌群是参与建设我们健康体魄的重要身体成员。肠道菌群是否安好,不仅会影响食物消化,还与心理问题、肥胖、糖尿病甚至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相关。尤其是阿克曼氏菌,简称Akk菌,堪称是新生代益生菌中的明星菌,已......

癫痫灶神经元“甩脂”殃及星形胶质细胞,促进癫痫发生

说起癫痫,估计大部分人都不会陌生,它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羊癫疯”。这种病是大脑神经元突发异常放电导致的,患者常出现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意识及精神障碍等症状(大约影响了1%的人)[1,2]。70%的癫......

国家自然基金委通报今年首批八起学术不端案件七起涉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4月11日的通报还涉及一篇中文期刊论文相关的学术不端案件。4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通报了2023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第一批次8个案件的处理结果。因涉嫌买卖实验数......

自然资源部地质矿产科学数据中心成立

4月6日,自然资源部地质矿产科学数据中心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正式成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科学数据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自然资源科学数据管理,促进开放共享,自然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