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24 16:20 原文链接: Nature:揭示乳腺癌向大脑转移新机制

  在2018年,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约占报道的所有癌症的四分之一。当乳腺癌发生转移时,大脑是常见的目的地。

  乳腺癌脑转移(breast-to-brain metastases, B2BM)的高发生率使得科学家们猜测乳腺癌细胞向大脑中迁移并播种肿瘤是有内在原因的。阐明这一内在原因可能会为我们提供最大程度地减少甚至完全阻止B2BM的手段。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下属的瑞士实验癌症研究所(ISREC)的研究人员发现B2BM涉及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该受体存在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并且参与传播神经冲动。NMDAR由在这种神经冲动的突触传递期间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谷氨酸激活。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9月1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ynaptic proximity enables NMDAR signalling to promote brain metastasis”。

图片来自W. Jiao and Q. Zeng (EPFL)。

  ISREC研究人员在过去已发现谷氨酸激活的NMDAR信号有助于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导管胰腺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并且这种选择性的神经元信号通路通常与多种癌症类型的不良治疗预后有关。因此,当这些研究人员开始寻找参与B2BM的罪魁祸首时,NMDAR就位居榜首。

  这项新的研究取得了成果:这些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培养了B2BM细胞,以研究它们与NMDAR之间的关系。不出所料,借助于这些细胞选定的神经元信号通路,NMDAR将它的作用传递给神经元。

  这似乎表明B2BM的关键涉及开启NMDAR。尽管某些癌细胞会分泌足够的谷氨酸来自我激活NMDAR,但是这项新的研究发现它在乳腺癌细胞中并不充足。那么,它们如何激活NMDAR受体呢?

  在一项突破性的发现中,这些研究人员发现乳腺癌细胞与通常分泌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的神经元形成“伪三方突触(pseudo-tripartite synapse)”,这是因为它们类似于两个神经元与周围的非神经元支持细胞(比如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形成的三方突触。

  一旦这些伪三方突触形成,这些神经元就会为乳腺癌细胞提供充足的谷氨酸,这样就能够激活NMDAR受体,从而提供了这些研究人员所称的“脑转移的潜在理论依据”。

  论文通讯作者、瑞士实验癌症研究所的Douglas Hanahan说,“这种促进大脑转移性肿瘤生长的显著机制为我们增加了关于脑转移特性的知识基础,我们希望这将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所面临的挑战在于癌细胞与正常神经元突触的潜在接近,而NMDAR信号对于正常的神经元突触至关重要。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和其他人将需要寻找谷氨酸触发的转移性乳腺癌细胞中的特定弱点,通过治疗性靶向这些弱点就可阻断脑转移,同时让附近的正常神经元免受损伤。”

相关文章

乳腺癌精准治疗策略再升级!

4月9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邵志敏、江一舟、胡欣领衔的研究团队,系统性地构建了迄今最为全面的乳腺癌基因组变异互作网络,并功能性解析基因组变异互作对乳腺癌治疗结局的影响,有望给乳腺癌精准治疗带来新......

我国科学家研发AI系统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

4月9日,记者从广东省人民医院获悉,该院乳腺肿瘤科王坤教授牵头研发出一个无创人工智能系统,可早期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残余肿瘤的负荷。近日,该研究系统被国际期刊《外科学年鉴》收录。目前,残余肿瘤负荷(......

我国科学家研发AI系统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

4月9日,记者从广东省人民医院获悉,该院乳腺肿瘤科王坤教授牵头研发出一个无创人工智能系统,可早期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残余肿瘤的负荷。近日,该研究系统被国际期刊《外科学年鉴》收录。目前,残余肿瘤负荷(......

专家抓到“最毒乳腺癌”化疗耐药“元凶”

中新网上海4月7日电(记者陈静)记者7日获悉,对于困扰临床许久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化疗耐药难题,中国医学专家终于找到耐药“元凶”和作用机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王红霞教授领衔课题组在肿瘤微环境......

吉林大学胡鑫团队最新发文:揭示乳腺癌骨转移新机制

3月6日,吉林大学胡鑫研究团队在期刊《CellDeathDiscovery》上发表了题为“LSD1modulatesthebonemetastasisofbreastcancercellsthroug......

Nature:文化并非人类独有,猩猩传承文化能力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Human Behaviour 期刊发表了题为:Chimpanzeesusesocialinformationtoa......

数据存在虚假陈述该杰出学者NCB的文章也被撤回

2015年6月22日,St.Jude儿童研究医院DouglasR.Green团队在NatureCellBiology(IF=21)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L......

神话破灭!轰动全球的4篇Nature、PRL等4项研究成果陆续被撤回

2022年8月11日,内华达大学AshkanSalamat及罗彻斯特大学RangaPDias等团队合作在Chemical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Carboncontentdrives......

燕山大学发表2024年第2篇nature

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压科学中心田永君院士团队与国内外学者合作,采用功能基元序构的设计策略,通过调控高能亚稳态到低能亚稳态的固态相变,合成出层状基元转角序构的氮化硼陶瓷,成功实......

Nature: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项技术,它是核心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大型模型的层出不穷,AI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面对这一浪潮,人们不禁好奇: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子?为了解答这一问题,《Nature》杂志发布了未来的一年里,将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