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29 14:40 原文链接: 想长寿,还没副作用?端粒改造了解一下

  端粒(Telomere)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简单的DNA高度重复序列(TTAGGG)-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帽子”结构,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端粒、着丝粒和复制原点是染色体保持完整和稳定的三大要素。

  端粒的长度反映细胞复制史及复制潜能,被称作细胞寿命的“ 有丝分裂钟”。众所周知,端粒与衰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缩短一点。一旦端粒消耗殆尽,细胞就会进入衰老状态。

  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酸蛋白DNA聚合酶,可以通过从头添加TTAGGG重复序列到染色体末端来延长端粒,从而补偿端粒损失。

  2009年,Elizabeth H. Blackburn、Carol W. Greider、Jack W. Szostak三人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而荣获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png

  那么,如果通过促进端粒酶来延长端粒的自然长度,生物的寿命会随着延长吗?

  近日,西班牙国家癌症中心(CNIO)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发表了题为:Mice with hyper-long telomeres show less metabolic aging and longer lifespan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团队用具有超长端粒的ES细胞产生了100%的细胞都拥有超长的端粒的小鼠模型。研究表明,“超长端粒小鼠” 患癌症更少,寿命更长,体型更苗条,对胰岛素和葡萄糖的耐受性更强,线粒体功能也更好。因此,无需任何基因改造,寿命就能显著增加。

图片.png

  其实,早在十年前,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过程中,就意外发现,在培养板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分裂后,这些细胞的端粒是正常细胞的两倍。出于好奇,之后他们确认正常的多能胚胎细胞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因为,在多能性阶段,端粒染色质上存在某些表观遗传标记,可以促进端粒酶延长端粒的长度。

  问题是,具有超长端粒的胚胎干细胞能否产生活的小鼠?

  几年前,该研究团队证明了他们可以做到,他们创造了第一批出生时端粒比正常物种长得多的小鼠,这项研究也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不过,这批最初制备的小鼠是嵌合体。超长端粒的细胞仅占细胞总数的30%至70%。

  但是在这项新研究中,他们实现了让小鼠100%的细胞都拥有了超长的端粒。

图片.png

  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端粒和端粒酶小组负责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Maria Blasco指出:“这一发现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决定寿命方面,基因不是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在不改变基因的情况下,也有延长寿命的余地”。

  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端粒和端粒酶小组已在各种研究中表明,通过激活端粒延长酶(端粒酶)避免端粒缩短,延长了寿命,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然而,迄今为止,所有对端粒长度的干预都是基于通过一种或另一种技术改变基因的表达。事实上,几年前,该小组开发了一种促进端粒酶合成的基因疗法,使小鼠的寿命延长了24%,而不会患上与年龄有关的其他癌症。

  这项研究中新的发现是,在那些出生时就拥有超长端粒的小鼠身上,并没有发生基因改变。

  研究人员表示,具有超长端粒的小鼠具有以下优势:

  1)这些老鼠患癌症的几率更小,寿命更长。

  2)比正常的小鼠体型更苗条,因为它们积累的脂肪更少。

  3)它们还显示出较低的代谢老化,较低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水平,以及对胰岛素和葡萄糖的耐受性增强。

  4)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的DNA损伤会减少,而另一个衰老的致命弱点——线粒体的功能也会更好。

图片.png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通过延长胚胎细胞保持多能性的时间,以产生具有更长端粒,免受癌症和肥胖症影响以及寿命延长的小鼠,已足以使小鼠具有更长的端粒和更长的寿命。该小鼠模型在没有任何基因操作的情况下延迟了衰老,延长了寿命。

  这些前所未有的结果表明,在特定物种中,端粒比正常长度长不但无害,还具有有益的影响,如延长寿命、延缓新陈代谢年龄和减少癌症等。

  更具体地说,端粒超长的小鼠的平均寿命比正常水平高出13%。观察到的代谢变化也很重要,因为这是首次发现端粒长度与代谢之间的明确关系。胰岛素和葡萄糖代谢的遗传途径被认为是与衰老相关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端粒染色质的生化变化是表观遗传的,这有助于端粒在多能性阶段的延长,或者换句话说,它是修饰基因功能的一种化学注释,但不会改变其本质。对研究人员而言,最令人振奋的是,这一发现为延长寿命同时又不改变生物体的基因铺平了道路。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2664-x

相关文章

首个人参完整基因组发布

记者6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生物转录组与代谢组创新团队发表了首个人参端粒到端粒完整基因组,解析了人参重要活性成分——三萜皂苷的形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园......

《自然》连发3项研究:锻炼有益身体分子证据揭示

科技日报北京5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锻炼对身体有益似乎已是公认常识,但这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认知,人们对其分子层面的奥秘还不甚了解。不清楚这一过程,会影响人们对锻炼强度、类型以及相应疾病和健康......

人工智能设计的基因编辑工具来了

在不断探索以前未知的CRISPR基因编辑系统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从温泉、泥炭沼泽、粪便甚至酸奶中搜寻各种微生物。现在,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进步,他们可能只需按一下按钮就可以设计出这些系统。据《自然》报道......

科学家发现50个肾癌相关新基因区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在对癌症遗传易感性开展的一项新研究中,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癌症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确定了50个与肾癌发病风险相关的新区域。这一成果有助推进对癌......

科学家首次发现线粒体基因编码第14个蛋白质

5月3日,《细胞—代谢》(CellMetabolism)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兴国团队与合作者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改写了教科书中“线粒体基因组编码13个蛋白”的论断,首次发现线......

决定“社牛”还是“社恐”的基因或找到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现在人们常说的“社恐”,其特征是会尽力回避处身公共场所或与人打交道;而“社牛”则与之恰恰相反。《自然·通讯》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果蝇体内一种调节社交网络结构的基......

新研究丰富酵母基因表达调控提升产物合成效率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明涛团队对酿酒酵母中的未折叠蛋白响应元件(UPRE)进行了改造,并应用于基因表达的动态调控。相关成果于4月30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以“创制UPRE......

青光眼基因治疗有望实现“单次给药,长效降压”

近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张秀兰团队与剑桥大学教授PatrickYu-WaiMan合作,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靶向敲除碳酸酐酶2(Car2)基因,在小鼠模型上单次给药获得持续降低眼......

新基因在藤壶适应底栖固着生活中的作用机制获揭示

近日,厦门大学教授柯才焕、冯丹青团队和副教授张原野团队等合作,在海洋生物基因组学和污损生物附着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遗传学》。该研究分析了代表性海洋污损生物藤壶附着和壳形成过程,......

新基因疗法或能减缓“渐冻症”病程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据瑞典于默奥大学官网27日报道,一种美国研发的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Toferson显著减缓了一名ALS患者的疾病进程。服药4年后,该患者仍可爬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