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13 08:20 原文链接: 质粒构建之酶切位点的选择

结论:一定要选择具有相同buffer的两个酶

技术背景:

克隆目的基因,并把其装入表达载体转化/转染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中,是获取目的蛋白/研究基因功能的经典方法,也是目前科研工作者常用的方法。其中酶切是该技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载体设计技术的发展,双酶切以其独特的优点而逐渐取代了单酶切 。

具体实验流程如下:

设计合成含有酶切位点,能扩增基因ORF全长的一对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纯化PCR产物——分别对PCR产物及载体进行双酶切——分别纯化双酶切产物——连接目的基因与载体——转化大肠杆菌——筛选阳性克隆——质粒提取——转化/转染——获得重组蛋白/功能研究

酶切反应虽然是在PCR之后,但是酶的选择却是在PCR前引物设计时就完成了。我觉得这就是错误的根源!

故事:导师给我的第一个课题就是研究病毒包膜蛋白的功能,首先我需要克隆出该基因,并把它装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重组质粒。根据pcDNA3.1(+)载体多克隆位点的内切酶排列顺序,在设计引物时,我在上下游引物的5'端分别引入两个常用的便宜得内切酶:BamHI/XhoI。引物送公司合成后,就开始实验:PCR过程非常顺利,一下就把目的基因拉出来了。但是怎么也想不到,这个载体我忙了半年也没有构建成功。由于PCR后面的酶切,连接,转化试验都无法进行成功性的鉴定,试验只有拿单克隆细菌进行鉴定。可是我的平板上始终看不到有单克隆生长。所以错误可能出现在PCR后的任何一个环节。

下一步就是要找出错误发生在哪里!最容易的鉴定就是感受态细胞了,拿载体做了一个阳性对照,结果板上密布菌落。这说明感受态细胞以及转化的过程没有问题。

那问题很有可能出在两个地方:1.双酶切没有完全切开 2.连接没有成功!由于师兄用同样的两个酶有成功的先例,所以我主观判断是连接出了问题!判断的失误导致我浪费半年的时间:购买新的T4连接酶,不停的摸索连接条件,不停的更换目的基因与载体的比例,应用平端连接的连接体系.......半年时间就在痛苦的重复和思索中过去了。老板不得已给我更换了课题!后来实验室又要构建重组质粒,由于我“经验丰富”,老板把这个重任又交给了我。这次在设计引物时,无意中我更换了酶切位点(目的序列中含有XhoI的序列,不可用),选用HindIII/BamHI。实验结果出奇的顺利,两个星期内我就把测序鉴定正确的质粒大提后交给老板!

我反思:为什么我做了半年没做出来,而这次半月就搞定了呢,极有可能使酶切的问题:BamHI/XhoI没有共同的buffer,不管加入哪一种buffer,都有一种酶的活性只有50~70%,而HindIII/BamHI却有着共同的buffer,在双酶切体系中两个酶的活性都达到100%。

为了证明这一设想,我又重新设计引物,选用HindIII/BamHI这两个酶,结果被我一举拿下这个重组质粒!

之后,老板把实验室所有重组质粒的构建任务都交给了我,两年内我成功构建了8个重组质粒。


相关文章

一文了解质谱确定磷酸化位点

电喷雾质谱仪为英国Micromass公司的电喷雾四极杆正交加速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Q-TOF2。配备毛细管液相色谱和纳升喷雾源。镀金属钯的硼硅酸盐电喷雾针(palladiμm-coatedborosil......

冯银刚团队发现pH依赖的双结合位点切换现象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代谢物组学研究组研究员冯银刚带领的研究团队,在能源微生物的一对相互作用蛋白质模块中发现一种独特的pH依赖的双结合位点切换现象,并阐明其化学和结构机制。近日,相关研究成......

糖基转移酶的小分子抑制剂编辑氮连接连接糖基化位点

蛋白质的N连接的糖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的折叠、稳定性和生理功能均起着重要的作用。N连接糖基化修饰主要是通过糖基转移酶(OST)将寡糖逐渐转移到蛋白质中的NXT/S(X≠P)序列上的......

DNA四螺旋结构富集在基因开关区确认

继2013年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也有四螺旋结构后,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团队再次识别出人体细胞中这些四螺旋DNA结构在基因组内的具体位点,并证明这种DNA结构将在开发新型靶向性癌症疗法中扮演重要角色。......

NatureMethods:提高Cas9靶向范围和精度的突破性技术

由麻省大学医学院分子、细胞和癌症生物学副教授ScotAWolfe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称,他们开发了一项新技术通过融合可编程的DNA结合结构域(pDBD)和Cas9,可显著提高Cas9的精度及扩大它的......

NatureMethods:提高Cas9靶向范围和精度的突破性技术

由麻省大学医学院分子、细胞和癌症生物学副教授ScotAWolfe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称,他们开发了一项新技术通过融合可编程的DNA结合结构域(pDBD)和Cas9,可显著提高Cas9的精度及扩大它的......

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调控植物开花的分子机制

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AlternativePolyadenylation,APA)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基因表达调控机制。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完善,APA越发成为新的基因转录与翻译调控的研究......

天津工生所发展以TALENs介导的酵母基因组多位点编辑技术

微生物的复杂性状往往需要不同基因的协同作用,包括多层次的转录与调控网络。其中,转录调控元件可以通过整合不同信号,调节相关基因的协同表达,形成转录组合调控,应对复杂的外界环境。因此,构建大规模、可协同、......

安徽医科大学Nature子刊发表银屑病研究新成果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等20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采用全外显子组SNP微阵列(SNParray)技术鉴别出了15个新的银屑病易感位点。相关论文发表在4月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Co......

NatCommun:老化细胞中DNA甲基化扮演关键角色

尽管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其机体的DNA会一直保持不变,但是科学家们却知道机体DNA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使的功能却并不相同。随着个体年龄增加,机体DNA的甲基化模式会发生剧烈变化,DNA的甲基化模式被认为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