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15 15:43 原文链接: 环境因子对植物吐水的影响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植物在正常生长的状况下,从叶的尖端或边沿叶脉终止部位的水孔排出水滴,这种现象称吐水,这是一种由根压产生的正常的生理现象。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土壤溶液水势、有毒物质等,都会影响到植物根系的生命活动,从而也影响植物吐水活动。

实验材料:水稻幼苗

试剂、试剂盒:(NH4)2SO4乙醇

仪器、耗材:

恒温培养箱                                                                  

冰箱                                                                 

小培养皿                                                                  

玻璃罩

实验步骤:

一、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1. 材料:水稻幼苗。

2. 仪器设备:恒温培养箱,冰箱,小培养皿,玻璃罩。

3. 试剂:25﹪(NH4)2SO4,75﹪乙醇。

二、实验步骤

1. 水稻幼苗培养

选取水稻种子,经浸种后在适宜温度下催芽,然后播入培养皿中,光下培养4-5d,待幼苗长至3-4cm高,备用。

2. 实验前准备

8.取5盆生长一致约5cm的水稻幼苗,分别贴上适温(25-30℃)、低温(冰块)、浓盐(25﹪(NH4)2SO4)、有毒物质(75﹪乙醇)、干旱五个处理标签。五个处理均盖上玻璃罩。

3. 不同环境因子对幼苗的处理

(1)将适温(25-30℃)处理盆玻璃罩打开,弹去叶上水珠,(如果遇气温低,需在盆中加入25~30℃温水),再盖上玻璃罩。

(2)将低温、浓盐、有毒物质处理盆玻璃罩打开,弹去叶上水珠,倒去盆中水,并用吸水纸将根系表面水小心吸干,然后在盆中分别加入冰块、25﹪(NH4)2SO4、75﹪乙醇适量,各盆再盖上玻璃罩。

(3)干旱处理盆应在实验前一天不再灌水作干旱处理,实验时同样加盖玻璃罩。

4. 结果观察及分析

上述各处理30-40min后,观察各盆幼苗叶尖和叶缘是否有吐水现象产生,记录结果,并简要解释不同外界条件对植物吐水现象影响的原因。






                                                         



                                                         



                                                        




相关文章

叶下珠科药用植物基因组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我国科学家在叶下珠科药用植物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了多次杂交与多倍化事件共同塑造了叶下珠科复杂的物种形成历史。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学杂志》(ThePlantJournal)。叶下珠科......

高产又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油菜新品种“秦优1618”

油菜是我国植物油第一大油源,每年可提供优质食用油约520万吨,占国产植物油的47%;每年还生产高蛋白饲用饼粕约800万吨,是我国第二大饲用蛋白源。但是,其产业发展现状是因油菜种植效益较低导致农民种植积......

研究揭示植物激素调控苜蓿花芽发育的分子机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种质资源创新与生物育种团队揭示了植物激素参与调控紫花苜蓿花芽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该研究为苜蓿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为提高苜蓿种子产量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

斯里兰卡药用植物和真菌生物活性成分研讨会举行

5月10日,斯里兰卡药用植物和真菌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研讨会在广州举行。研讨会现场。姚景龙供图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国际杰出学者(PIFI)、国家基础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U.L.B.Jayasinghe......

研究发现木豆活性成分抗诺卡氏菌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邱声祥及其团队,研究发现了木豆活性成分抗诺卡氏菌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民族药理学杂志》(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

研究多年,只为“挖一口深井”

“赶巧了,实际上这两项工作我们‘磨’了很多年了。”近日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提及一个月内在《细胞》和《自然》连发论文,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张余一语道出科研背后的艰辛。过去十几年......

学者发表薹草属宽叶薹草组一新种——清远薹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陈红锋及其团队在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发表了薹草属(Carex)宽叶薹草组(sect. Siderostictae)一新种——清远薹草(Carexq......

研究阐述植物功能性状与生物多样性的多尺度连接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刘慧,联合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领域的多位科学家,提出了利用植物功能性状从不同生态维度分析和预测生物多样性的新视角,并同时考虑了演化和环境的影响。相......

豆科德昭藤属植物分类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外科学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等项目的资助下,结合形态学研究与质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技术,对德昭藤属的所有已知种类、与其形态上相近的部分显托藤属种类以及紫荆亚科其它代表性种类......

全球科学家携手重建被子植物“生命之树”

被子植物,即有花植物,占据陆地植物种类的90%,其起源和早期快速演化问题被达尔文称为“恼人之谜”,也成为植物学、进化生物学和古生物学家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30多年来,科学家们尝试利用DNA序列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