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22 18:20 原文链接: 自身免疫病实验室诊断

一、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测定 
【参考值】<30m8/L(LA了法、SPA夹心EUSA法)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血清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免疫复合物病。动态观察CIC可监测病情进展和判断疗效。 2.高甘油三酯、高γ球蛋白血症可使结果假阳性,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可致假阴性。 

二、类风湿因子(RF)测定 
【参考值】<301U/m1(速率散射浊度法) P/N≥2.1为阳性(ELISA法) 1:20稀释血清为阴性(胶乳凝集试验) 
【临床意义】RF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阳性见于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慢性肝炎等。RF随年龄增加可轻度增高。但这些人以后发生RA者极少。 

三、IgG、1BA、1gM、Ig配等类风湿因子测定 
【参考值】各实验室应有自己的参考值。 
【临床意义】 1.IgM类RF含量与RA活动无密切关系。 2.IgG类RF与RA患者的血管炎、滑膜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 3.tgA类RF是RA临床活动性的指标,还见于SLE、硬皮病和Felty综合征。 4.IgE类RF见于BA、Felty综合征和青年型RA。 5.IgD类RF研究甚少。

四、抗核抗体(ANA)测定 
【参考值】明性(≤1:5)(1F-ANA法) 
【临床意义】 1.ANA是以细胞核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血清稀释度>1:40时阳性,有诊断意义。 2.阳性最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也见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全身性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桥本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重症肌无力和药物引起的胶原病重叠综合征。 3.ANA检测可见均质型、核膜型、斑点型、核仁型荧光图谱,以均质型多见于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 

五、抗双链脱氧核糟核酸抗体(抗ds-DNA)测定 
【参考值】 阴性(≤1:5)(间接荧光抗体法、间接酶标记抗体染色法) 结合活性≤20%(Farr法) 阴性(滴金免疫法)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本试验特异性较高,但检出率较低。 

六、抗单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抗dss-DNA)测定 
【参考值】阴性(间接荧光抗体法)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尤其合并肾炎时;还可见于一些重叠结缔组织病。

七、 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抗ENA)测定 
【参考值】阴性(免疫印迹法) 
 临床意义】目前可以检测的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有以下7种,其意义分别为: 1.抗Sm:是SLE标记抗体,它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高,阳性率达95%。 2.抗RNP:出现于各种结缔组织中,且是唯一高滴度的抗体,是诊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rD)的重要依据。还见于多种风湿病,SIE、RA、进行性全身硬化症、皮肌炎。 3.抗SSA:干燥综合征抗SSA阳性率为50%~65%,也可出现在其他结缔组织病中。 4.抗SSB:对干燥综合征有较高特异性,阳性率为30%~50%。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阳性率为20%~30%。 5.抗JO-1:为多发性肌炎(PM)及皮肌炎(DM)的标记抗体。 6.抗Sd-70:为系统性硬化症,即全身性硬皮病(Pss)的标记抗体。 7.抗核糖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标记抗体,阳性率为30%。 

八、抗心磷脂抗体(ACA)测定 
【参考值】 阴性(免疫荧光法) P/N≥2.1为阳性(ELISA法) 
【临床意义】阳性主要见于SLE、RAlSS等风湿病患者,还见于脑梗塞、肺栓塞、血管阻塞性失明、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等。
九、 抗线粒体抗体(AMA)测定 
【参考值】阴性(≤1:5)(间接荧光抗体法)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慢性肝炎活动期。

十、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A或TG-Ab)测定 
【参考值】 阴性(<1:10)(1FA法) P/N≥2.1为阳性(ELISA法) 血清滴度≤1:32(间接血凝法) 阴性(滴金免疫试验) <30%(RIA法) 
【临床意义】 1.阳性多见于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者。甲亢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一过性甲低者常与TG-Ab从有关。 2.40岁以上妇女可有18%检出率,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早期反应。 

十一、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测定 
【参考值】 P/N≥2.1为阳性(ElISA法) 血清滴度(1:32(间接血凝法) <15%(RIA法) 阴性(滴金免疫试验) 
【临床意义】TPO-Ab过去也称为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ATMA或抗TM),现证实除定位于微粒体外,也定位于甲状腺上皮细胞膜。阳性见于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