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08 16:12 原文链接: 黄曲霉毒素及其检测方法综合介绍(一)

一、黄曲霉毒素介绍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为 AF)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真菌毒素。它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饲料,直接或间接进入人类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人体及动物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损害严重,该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中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及粮食制品中。黄曲霉毒素十分耐热,加热至 230℃才能被完全破坏,因此一般烹饪加工也不易消除。 

二、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 

1、 引起急、慢性中毒: 

黄曲霉毒素是剧毒物质,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 10 倍,砒霜的 68 倍。黄曲霉毒素属肝脏毒,除抑制 DNA、RNA的合成外,也抑制肝脏蛋白质的合成,黄曲霉毒索引起人类的急性中毒事件,国内外均有许多报导,最典型的是印度的霉变玉米事件,该事件直接导致了数十人丧生,数百人患上不同类型的肝脏疾病。 

2、 致癌性: 

黄曲霉毒素有极强的致癌性,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会诱发肝癌。它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 75 倍,是目前公认的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另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导,黄曲霉毒素含量在30—50ug/kg 时为低毒,50—100ug/kg 时为中毒,100—1000ug/kg 时为高毒,1000ug/kg 以上为极毒。鉴于黄曲霉毒素对人类的巨大危害性,我国对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作了严格规定,其中,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量为 5ug/kg(即 5ppb)。 

三、黄曲霉毒素的种类 

黄曲霉毒素主要有 4 种:即B1、B2、C1、G2,其中B1 被认为是主要的有毒物质,有 2 种这些毒素的代谢产物M1 和M2。其中黄曲霉毒素B1 主要存在于农产品,动物饲料,中药等产品中;黄曲霉毒素M1是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B1后在体内经羟基化代谢的产物,一部分从尿和乳汁排出,一部分存在于动物的可食部分,如乳、肝、蛋类、肾、血和肌肉中,其中以乳最为常见。黄曲霉毒素M1的毒性和致癌性与黄曲霉毒素B1的基本相似。由于牛乳及其制品是人类、特别是婴儿的主要食品,所以其危害性更大。 

四、最新政策及国标(含国外一些政策) 

1、 自 2003 年8月 1 日起,凡在我国境内从事米、面、油、酱油、醋生产加工的企业,其产品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市。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关于印发小麦粉等 5 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黄曲霉毒素 B1 必须检测。 

2、 在第八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报》中发布关于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最新国标: 

(1)、GB/T 18979-2003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免疫亲和层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 

(2)、GB/T 18980-2003  《乳和乳粉中黄曲霉毒素 M1 的测定——免疫亲和层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 

以上两项国标均在 2003年 8 月1 日开始实施 

3、2002 年 2 月 4 日欧盟决议对从中国进口或委托从中国进口的花生和花生制品实施黄曲霉毒素强制性检测的特殊条件

五、中国及国际上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标准 

1、主要国家:

品名

中国标准

美国标准

欧盟

玉米、花生、花生油,坚果和干果(核桃、

杏仁)

≤20μg/kg

≤20μg/kg

≤2、4、5、8、10、15μg/kg

玉米及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

≤20μg/kg

≤20μg/kg

≤2、4、5、8、

10、15μg/kg

大米、其它食用油(香油、菜子油、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

≤10 μg/kg

≤10μg/kg

≤ 2 、4 μg/kg

其它粮食(麦类、面粉、薯干)、发酵食品(酱油、食用醋、豆豉、腐乳制品)、淀粉类制品(糕点、饼干、面包、裱花蛋糕)

≤ 5 μg/kg

(ppb)

≤10μg/kg (ppb)

不得检出

牛乳及其制品(消毒牛乳、新鲜生牛乳、全脂牛奶粉、淡炼乳、甜炼乳、奶油)、黄油、新鲜猪组织(肝、肾、血、瘦肉)

≤0.5μg/kg

(ppb)

≤0.5μg/kg

(ppb)

≤0.05μg/kg

(ppb)

2、其他 

(1)、WHO/FAO 标准。国际卫生组织(WHO)/世界粮农组织所属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推荐食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最大允许量标准为总量(B1+B2+G1+G2)小于15μg/kg;牛奶中M1 的最大允许量为 0.5μg/kg 

(2)、南非标准。1990 颁布了黄曲霉毒素的最大允许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总量小于 10μg/kg,其中黄曲霉毒素 B1 小于5μg/kg。 

(3)、其他标准。印度标准是花生中黄曲霉毒素 B1 小于 30μg/kg;越南和阿根廷的标准为黄曲霉毒素 B1 小于20μg/kg。  

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测定黄曲霉毒素M1的方法有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质谱法、放射免疫测定法。这些方法或多或少都具有如下不足之处: 

(1)、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剧毒的黄曲霉毒素M1作为标定标准物,对操作人员造成巨大的沾污危险,而且黄曲霉毒素M1标准物质购买十分困难。 

(2)、操作过程烦琐、复杂、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3)、仪器设备昂贵、笨重、操作复杂,难以实现现场快速分析。 

(4)、灵敏度较差,重复性很难得到满意结果。 

在上面第四项中提到的最新国标方法“免疫亲和柱法”较好的解决了上面的不足,该种方法可以采用配套的荧光仪进行检测,也可以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解决标准物污染和操作过程繁复等问题。同时该种方法有着较好的权威性和通用性,且为国外多个组织认可,被列为标准方法,如: 

美国公职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 

美国农业部联邦谷物检测中心(FGIS)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IUPAC) 

美国食品药品行政署(US-FDA) 

美国农业部(USDA) 

同时在国内被认证的机构: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CIQ)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相关文章

花生新技术开辟粮油量质提升新途径

“用了ARC微生物菌剂后能明显减轻死苗、烂果,还能明显提高花生的品相,花生果变得又多、又白、又饱满,预计每亩增收200到300多元不成问题。”9月13日,在河南正阳县召开的花生提质固氮减损增产ARC耦......

比砒霜还毒,如何从源头上避免花生受黄曲霉毒素污染?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与经济作物,但花生在田间生长、收获和储运过程中,极易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近年来,湖北襄阳通过引进花生ARC控毒固氮提质增产关键技术,探明ARC微生物菌剂对花生增产增效的作用,建......

20212023年我国真菌毒素检测市场分析

真菌毒素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食品质量安全的一类天然毒素。我国对真菌毒素污染管控严格,先后四次颁布了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限量的强制性标准(GB2761)。根据GB/T5009,真菌毒素的主要检测方法是液质......

发现黄曲霉毒素—能致癌的“隐形杀手”

近年来,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相关事件频繁发生:“毒大米”“毒花生”等,悲剧的发生让人不寒而栗。自1962年分离出黄曲霉毒素以来,人们对其毒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发现AF剧烈的毒性比人......

我国现行真菌毒素检测标准概述

1真菌毒素标准的发展真菌毒素是产毒真菌在粮食(或果蔬)的种植、收获、运输、储存过程中侵染粮食(或果蔬),并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真菌毒素污染谷物、饲料、果蔬,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和畜......

黑龙江一家庭假期聚餐,因食物中毒致7人死亡,2人抢救

10月5日,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兴农镇某社区居民王某及其亲属9人在家中聚餐,其间共同食用了自制酸汤子(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调查得知,该酸汤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冻一年,疑似该食材引发食......

黄曲霉毒素超标阿根廷出口花生被扣留

据欧盟食品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SFF)消息,2020年3月31日,荷兰扣留了原产于阿根廷的花生仁,因为产品中黄曲霉毒素超标。据了解,以上产品检出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为30μg/kg,总黄曲霉毒素含量......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与危害有哪些?

黄曲霉毒素(AFT)为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产生的双呋喃环类毒素。其衍生物有约20种,分别命名为B1、B2、G1、G2、M1、M2、GM、P1、Q1、毒醇等。动物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在肝、......

食品中常见的三大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具有毒性的代谢物,食品被产毒真菌污染后,可使食用者中毒,有些毒素可以诱导基因突变和产生致癌性,有些则显示出对特定器官的毒性。常见的真菌毒素及其对食品的污染1.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

爱尔兰食品安全局下令召回我国花生黄曲霉毒素

2020年1月17日,爱尔兰食品安全局发布2020.04预警通报,原产于我国的一款花生产品检测出黄曲霉毒素超标而被召回。受召回产品的信息如下:产品名称为TescoHalloweenMonkeyNu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