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15 20:36 原文链接: 化学反应过程是不锈钢反应釜工作的本质过程

 不锈钢反应釜的工作过程:化工生产时,在反应釜中进行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化学反应过程,同时还存在着流体流动、物料传热、传质、混合等物理传质过程。在不锈钢反应釜中,化学反应的激励、步骤和速率是根据化学动力学的规律进行的。如对于气液反应,反应速度于温度和浓度有关外,还与相界面的大小和相间的扩散速度有关。对于气固反应,不论在什么条件下进行,气相组分都必须先扩散到固体催化剂的表面上,再在催化剂表面进行化学反应。化学反应过程是反应釜工作的本质过程。

  任何设备想要延长使用寿命,懂得日常清洁和保养使很重要的,日常维护设备而降低故障率,实则是降低成本支出的方案。所以正确清洗不锈钢反应釜是很有必要的。

  不锈钢反应釜的清洗,人工清洗是一件比较费时费力的事项,还会有可能造成人体缺氧的情况,所以目前一般都是设备清洗。电加热清洗是很经常使用的一种设备瘦身方式,主要是用设备的循环泵、水槽在反应釜的釜内添加一些清洁剂,进行搅拌与高温照射,以及高温的水蒸气来进行除氧事项。

  正确的清洗方法,不仅能够保证质量,而且能提高效率。然而也有许多客户选择不做任何的清洗工作,长时间以来,不锈钢反应釜就会积累很多杂质,这样不仅会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还会影响工作效率。

  正确的不锈钢反应釜清洁方法,需要懂得定期清洗,并且树立其清洗的意识性,那么才会有意识执行清洗工作,而不是因为"脏”而清洗,反而是加剧了设备发生故障率。不锈钢反应釜清洗方法有多种,选择专用清洗剂、化学清洗与机械清洗等,无论是哪种清洗方法,关键在于是否达到清洗目的,结合实际的污垢情况而采用适合的清洗方法,并且是有效的清洗方法。

  在日常使用不锈钢反应釜时,要遵循相关规范与安全操作,遵循相关标准原则,定期做好设备的保养和清洁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转。




相关文章

全球变暖“圣诞”滑雪有点难

滑雪场的人工造雪。图片来源:ValentinLuthiger滑雪是最受欢迎的冬季运动之一,然而,在全球变暖的现实下,大多数滑雪场需要依靠人工造雪弥补天然雪的不足。在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计算了人工造雪的......

古城稀土矿床花岗岩榍石中重稀土活化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流体成矿作用学科组冯雨周博士后和陈华勇研究员及其合作者,揭示了榍石稀土元素活化迁移对华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重稀土富集矿化的指示。相关研究发表于AmericanMineral......

综述|2018~2022年基金委化学测量学项目申请和评审情况

化学测量学旨在发展化学及相关学科的测量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研制仪器、装置、软件及试剂,获取物质组成、结构、形貌、性质与功能等信息,揭示物质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和时空变化规律.从2018年起,国家自然......

2022年IUPAC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公布

11月28日,在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闭幕式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UnionofPureandAppliedChemistry,以下简称“IUPAC”)公布了最新评......

钠离子电池、纳米酶、气凝胶......十大化学领域新技术发布

11月28日下午,随着近20场论坛和主题活动的相继落幕,2022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等一批重磅成果的发布,为期三天的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顺利在成都落下帷幕。合力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闭幕式......

朱为宏:化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英文chemistry,有个try(尝试),可以说化学离不开‘尝试’,属于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朱为宏新近在受访时说。朱为宏近日获评“上海市科技精英”。他说,化学是一门“中心”......

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启用

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园区(下称“实验室”)2日在广东省汕头市正式启用。该实验室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第二批启动建设的广东省实验室之一,是落实建设创新型广东的重要创新平台。实验室位于汕头市高新技术产业......

这届诺奖得主不一般

“众望所归”“实至名归”,这是不少业内人士对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点评。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47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CarolynR.Bertozzi、丹......

多教授联合合作创造“最强化学大脑”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罗毅、江俊教授团队与自动化系尚伟伟等合作,通过开发和集成移动机器人、化学工作站、智能操作系统、科学数据库,研制出数据智能驱动的全流程机器化学家。相关......

于吉红:筑梦化学科技报国

中新网记者郭佳在合成化学领域,分子筛的生成过程一直被认为是“黑匣子”,其定向设计合成极具挑战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在这一领域潜心研究已有30余年,探寻解开“黑匣子”的秘钥。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