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09 08:54 原文链接: 这套混合储能装置问世为地铁插上“节能翅膀”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杨中平还是一位即将赴日留学的学生。那时,他来到北京并第一次看到了地铁的样子。这让他感到新鲜无比——当时,我国仅有的两条地铁都在北京,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地铁还是一个“稀罕物”。

北京交通大学师生根据试验波形对储能装置参数进行调整

  如今地铁早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是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目前,我国的城轨总里程已经超过6000公里。”杨中平介绍说。

  随着轨道交通规模的持续扩大,一个此前未被人重视的问题日益凸显,那就是城市轨道线路的耗能以及相应的节能问题。围绕这一实际问题,杨中平与同事经过多年努力,成功研发出世界上首套城轨交通地面式混合储能装置。经测试,搭载该装置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其平均节能率超过15%。

  一个现实问题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城市轨道交通,基本是以电力为主要动力源。在早期规模相对不大时,城轨的耗电量在国家整体用电量中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但随着轨道交通成为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运行十几个小时的地铁,所需要的供电量已今非昔比。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用电量在逐年上升,2019年已占到全国总用电量的3‰。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技术部副部长李宇杰表示,这其中,有50%左右的电能为牵引用电,即用于地铁本身的载客运行过程。

  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节省电量,成为相关科研人员所努力的重点。

  “地铁节能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减轻车体总重量、合理安排地铁发车时间等,但还有一种更加重要的节能手段,即回收、利用列车在制动时所产生的能量。”杨中平说,采用此方法,在一节列车从时速70公里减速至静止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大约14千瓦/时的电能。“考虑到目前我国如此巨大的城轨规模,这部分电能的节约潜力是巨大的。”

  然而,要实现节能目标,一个现实问题必须克服,那就是列车的再生电能如何存储和释放的问题。

  “目前给地铁提供电能的牵引变电站使用的是二极管整流器,而这种技术无法实现城市电网与地铁自身供电系统之间的双向供电。因此,我们的研究就是致力于研发一种能够高效且耐用的储能装置,回收地铁列车的再生制动电能。”项目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林飞表示。

  一波三折的研发

  针对这一问题,早在十几年前,杨中平和同事们就开展了超级电容储能和再生制动能量的吸收利用相关的研发。2014年,他们研发出200千瓦再生制动能量储存装置,并在北京地铁进行了实验性安装测试。

  “测试取得了成功,但并不十分令人满意。”杨中平说,由于地铁系统的用电量是兆瓦级别的,当时的储能装置完全不能胜任。为了能够研发出符合城轨交通要求的储能设备,项目组联系到了中车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的相关科研人员,双方通力合作,终于在2016年,研发出我国首套兆瓦级的地面超级电容储能系统。

  然而此时,另一个问题出现了。

  “简单地说,就是超级电容的能量密度不够。”杨中平说,以一节地铁一次制动所产生14度电为例,当时,我们一兆瓦储能装置只能吸收7.4度电,剩余的电由于无法吸收,只能白白浪费掉了。

  能量密度不高是电容类装置的一种普遍特性,相较之下,电池的能量密度要高得多,但后者也有自身的问题,比如“不耐用”。基于此,项目组萌发了将电池与电容相结合研发地面式混合储能装置的念头。

  恰在此时,一项科技部“十三五”重大专项中,涉及到了再生能源的吸收存储问题,该子项目也落到了杨中平课题组的肩上,这给了他们研究混合储能装置一个机会。

  最终,他们也没有浪费这个机会。

  显著提升的效率

  据介绍,在2016年第一代产品的基础上,该项目组研发的这套混合储能系统利用超级电容和钛酸锂电池的储能特性,将列车制动能再生的电能,同时储存在超级电容和钛酸锂电池中;当列车牵引时,再将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使再生能量得以充分利用。

  这大大提升了节能率。经研究人员在北京地铁的实际测算,每周工作日期间,该装置课使地铁系统的节能率提升超过13%。在节假日期间的节能率可提升17%。如果按照节约1度电减排0.977千克二氧化碳来计算,该套装置工作日每日可减排1.46吨二氧化碳,周末每日可减排0.88吨二氧化碳。

  “目前,北京市地铁系统一年的耗电量超过12亿度。如果全面使用该技术,即使按照节能率10%计算,一年也能节约用电超过1亿度,节省电费几千万。”受访时,李宇杰说。

  “我们的项目从立项开始就受到了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关注,接连收到了许多合作意向。大家认为此次试验的成功,将推动我国轨道交通领域节能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推动我国储能技术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杨中平说。

  值得一提的是,该装置的研发从科研立项、理论研究、系统建模与仿真、软硬件设计、样机的研发,再到设备的安装、挂网试验,都有项目组学生的深度参与。”林飞表示,这样的经历给他们的最宝贵经验,就在于亲身体会了真正面向实际的科研是如何开展的,这对于他们未来的科研工作大有裨益。

相关文章

看起来整洁的地铁站,空气污染居然比外面还严重?

有一群人,他们出于纯粹的好奇心,会随身携带科学仪器,来测量周围环境空气中潜在有害颗粒的含量。有害空气颗粒指的是在空气中会被人吸入的微小物质团块。纽约大学的环境健康科学家特里•戈登(TerryGordo......

儿童地铁车厢滑倒跌坐“不明液体”,经查是硫酸

根据网传聊天记录显示,11月25日,有儿童在广州地铁一号线内滑倒,跌坐于一滩“不明液体”上,随后该名儿童所穿衣物遭液体腐蚀,皮肤也出现大面积灼伤及红肿。网传儿童烧伤部位红星新闻记者以市民身份致电该聊天......

深圳地铁16号线全自动驾驶地铁在中车株机下线

11月26日,深圳地铁16号线全自动驾驶地铁车辆,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机)下线。该车采用GOA4等级(即所有运营场景和紧急处理场景全部实现自动化,无需人工干预),为时速80公里的......

这套混合储能装置问世为地铁插上“节能翅膀”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杨中平还是一位即将赴日留学的学生。那时,他来到北京并第一次看到了地铁的样子。这让他感到新鲜无比——当时,我国仅有的两条地铁都在北京,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地......

这套混合储能装置问世为地铁插上“节能翅膀”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杨中平还是一位即将赴日留学的学生。那时,他来到北京并第一次看到了地铁的样子。这让他感到新鲜无比——当时,我国仅有的两条地铁都在北京,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地......

“出口”莫斯科北京地铁技术获肯定

两年前,一支地铁设计小分队从北京出发,飞往莫斯科。飞机离目的地越近,设计师的心情就越复杂。复杂的原因不是活儿有多难,而是这张海外订单沉甸甸的分量。莫斯科地铁米丘林站设计效果图。60多年前,北京地铁筹备......

那些年,地铁和北大的精密仪器撕逼的那些事

减振北京地铁4号线列车在13.5米深的地下呼啸而过,100米外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大楼中,一台电子显微镜内“仿佛刮起了一阵飓风”。规划后的2020年北京地铁线路网用肉眼看,这台1米多高的白色金属镜......

俄高校研制“走着瞧”地铁安检设备

用现有设备在地铁站和大型活动场所实施安检难免会影响人流行进速度。为了同时解决安全和通行问题,俄罗斯科研人员利用特殊频段的电磁波和移动拍摄技术研制出一种可以“走着瞧”的新型安检设备,能对自然行走的人进行......

成都地铁建设引入第三方质量检测

2012年10月10日,时任国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在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而近几年来,地铁建设发展迅猛,也成为了更多市民出行的首选。......

三号线新增10台X光检测仪

目前,在南京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十号线、机场线和宁天城际线,共有17座车站进行常态化安检,乘客必须先接受设备安检,才能进站。为保障地铁运营安全,和其他线路一样,刚开通的地铁三号线也实行安检。上周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