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Aging | 

  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健康密切相关,然而受样本量大小、疾病及用药、饮食习惯等多因素影响,性别、年龄对人肠道菌群全生命周期中发展轨迹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阐明。

  近日,2021年Nature Aging首刊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合作取得的最新成果“Sex -and age-related trajectories of the adult human gut microbiota shared across populations of different ethnicities”。为了排除多种混淆因素干扰,准确描述人肠道菌群结构及其和宿主相互作用的普遍特征,该团队在北京建立了平谷自然人群队列,具备样本规模大、临床表型完整等重要特征,为全面解析中国汉族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及其与宿主内外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基础。

  该团队对北京平谷2,338名26-76岁成年人进行高通量肠道宏基因组测序分析,首次开展了多达88种环境宿主表型(如性别、年龄、性激素、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中国北方汉族人群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中国人群肠道宏基因组研究。研究团队还综合了近3000例来自中国、以色列及荷兰的多人群公共肠道宏基因组数据,开创性的揭示了在多种族肠道菌群中普遍存在的性别差异及其随年龄(性激素水平)的变化轨迹、性别(性激素)-肠道菌群-宿主代谢的重要关联及跨性别的年龄特征。

  《Nature Aging》同期配发了评论文章,对该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该研究建立了特征清晰、表型丰富,遗传、地理位置、生活与饮食方式高度同质化的区域性研究队列,极好地控制了宿主-肠道菌群的真实互作规律的混杂因素干扰,使得两性间肠道菌群随年龄的发展轨迹和准确特征得以揭示。”

  评论还提出

  “同质化区域队列和严谨的多混杂因素控制模型是更敏感、更准确解析人类微生物组-宿主互作规律的关键,对未来微生物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研究四大核心发现

  一、 性别对平谷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最强

  研究人员首先评估并指出常见代谢病药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剔除了597例接受治疗的个体,使用包含1,741例未用药个体的分析队列评估了88类采集表型与平谷人群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揭示性别、年龄、雄激素、甘油三酯、尿酸、肥胖、生活方式(抽烟、饮酒)等17类表型(因素)对肠道菌群有显著影响,其中性别的影响最大。

  二、中外多种族人群肠道菌群具有共性的性别差异

  研究团队利用多因素校正模型,揭示了在校正年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后性别在平谷人群中仍与肠道菌群显著相关。为进一步验证肠道菌群性别差异是否具有人群普适性,研究团队收集了约3000例来自中国、以色列和荷兰高质量研究队列的肠道菌群数据集,首次揭示尽管不同种族人群在遗传学、生活习惯、饮食、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成人肠道菌群具有一致的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菌群多样性;女性比男性显著富集包括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沙氏别样杆菌

  (Alistipes shahii)等多种代谢保护菌。

  三、肠道菌群性别差异的动态年龄轨迹与性激素变化相一致

  为进一步探讨人肠道菌群性别差异何时出现、是否稳定存在,研究团队将平谷及验证人群分为青壮年组

  (≤50 岁)与中老年组

  (>50岁,女性平均绝经年龄),将6-9岁荷兰儿童肠道菌群作为未成年对照组。分组分析揭示肠道菌群性别差异随年龄动态变化轨迹,其差异与两性间性激素水平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未成人无明显性别差异;青壮年性别差异最明显;中老年随年龄增加(绝经后) 性别差异逐步减弱,绝大部分差异消失。这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性激素在建立和维持人性别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中起重要作用。

  四、中外多种族人肠道菌群具有共性的衰老特征

  在校正性别等多因素后,研究团队还发现人肠道菌群在多种族队列间存在大量一致的衰老特征,包括更高的菌群多样性、多种口腔微生物(如链球菌、韦荣氏菌等)向肠道环境的异位与增殖、双歧杆菌的减少。采用机器学习模型,研究者还首次在各人群中构建了基于肠道微生物对生理年龄的高效预测模型(平均误差年龄8-10岁)。值得一提的是,中老年组中肠道阿克曼氏菌及多种产丁酸梭菌等代谢保护菌的相对丰度也显著高于青年组,这与衰老/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结果相悖。类似相悖的还有平谷等多个国内外现况调查均报导同一时期老年男性的雄激素水平显著高于青年男性。

  这一系列研究结果共同提示了持续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宿主健康和肠道微生物的不良影响。相较青年人群,老年人群中更高的菌群多样性、更丰富的代谢保护菌、更高的雄激素水平可能得益于其生命早期更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和更少的工业污染暴露。这些肠道菌群与年龄的关联特征究竟是衰老特征还是代际差异,仍需长期跟踪人群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秀英、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钟焕姿和石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李玉凤;通讯作者为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李俊桦、Karsten Kristiansen,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


相关文章

连发3篇Science:浙江大学王宇浩等发现这项新机制

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基础科学中心王宇浩研究员团队联合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LoraHooper院士团队,在Science期刊发表了题为:Thegutmicrobi......

肠道菌群的改变或是阿尔兹海默病发生的早期迹象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上题为“GutmicrobiomecompositionmaybeanindicatorofpreclinicalAlz......

补的钙都不吸收?肠道菌群失调别忽视

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肠道作为人体重要器官,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人体70%-80%的抵抗力实际上就来源于我们的肠道,因此,肠道健康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肠道菌群失衡易诱发疾病肠道中的细菌......

耐抗生素的细菌的分子超能力

当肠道菌群被一个疗程的抗生素击倒时,我们自身携带的一种普通肠道细菌就会大量繁殖。由于这种细菌对许多抗生素具有天然的抗药性,它反过来造成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医疗机构。由瑞典隆德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现在显示......

JHepatol:新发现!肠道菌群对于机体肝脏的修复至关重要

当机体肝脏的一部分被切除时,机体就会替代缺失的组织;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ofHepatology上题为“Gutmicrobiotapromoteliverregenerationth......

全肠外营养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导致糖代谢紊乱的新机制

全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一般是指完全经静脉途径输入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正常生理需要和促进疾病康复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因胃肠道功能障碍无法正常消化吸收足够营......

该方法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挽救SIRT6敲除小鼠早衰相关表型

近日,清华大学药学院王钊教授课题组在AgingCell期刊发表了题为:DecreasedEnterobacteriaceaetranslocationduetogutmicrobiotaremodel......

27岁耶鲁博士科研峰回路转,回国开启全新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46.shtm文|《中国科学报》记者沈春蕾在耶鲁大学读博的前两年,曹议匀尝试了好几个课题都不了了......

利用治疗性纳米涂层装饰细菌以协同增强其生物热疗效果

肠道菌群失调与各种疾病有关,如炎症性肠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口服微生态制剂具有直接干预肠道菌群、无创、副作用小等优点,但其具有生物利用度低、治疗效果单一等缺点。口服微生态制剂往往需要与其他治疗药物联合使......

质子辐射会影响生物体肠道菌群

航天员长时间在太空环境中工作生活,身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近日,我国获得首批利用中能质子加速器辐照后小鼠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数据,首次证实了质子辐照会对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产生影响。该研究有望为我国航天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