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15 11:47 原文链接: 乳腺癌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一、背景

外周静脉抗肿瘤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国内报道为0.1%~6.0%,国外报道为5.0%。发生抗肿瘤药物外渗可导致不同程度的伤害,可造成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可表现为轻度红斑、局部疼痛肿胀、局部组织坏死、形成硬结,溃疡可深及肌腱及关节,严重者甚至经久不愈,更不能自愈。

二、外渗药物的分类

细胞毒药物可根据其外渗引起的损伤程度来分类,发泡剂渗漏损伤最为严重,可导致组织坏死、溃疡,中性药物渗漏引起损伤最小。

(一)发疱剂(Vesicant)

发泡剂药物具有腐蚀性,外渗可致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包括疼痛、水肿、红斑、起泡,甚至坏死。发泡剂根据其作用特点可分为DNA结合型物质和非DNA结合型物质,DNA结合型物质,如表柔比星、丝裂霉素、阿霉素、柔红霉素,外渗后易残留在组织中导致长期损伤。非DNA结合型物质如长春碱、长春瑞滨、长春新碱,发生外渗后可快速代谢、失活并自我修复;

(二)剥离素(Exfoliant)

属于此类的药物外渗常引起皮肤炎症、脱皮,但一般不会引起组织坏死,包括顺铂、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拓扑替康、米托蒽醌等。

(三)**性物质(Irritant)

**性物质可能导致疼痛、静脉炎,可伴发或不伴发炎症反应,通常不发展为组织损伤,如依托泊苷、卡铂、伊立替康、替尼泊苷。

(四)炎性物质(Inflammitant)

此类药物外渗后引起的反应较温和,通常为局部皮肤轻微炎症或潮红,如氟尿嘧啶、甲氨蝶呤、雷替曲塞、阿扎胞苷、硼替佐米。

(五)中性物质(Neutral)

此类药物外渗几乎不引起任何皮肤或组织的反应,包括阿伦单抗、贝伐珠单抗、博来霉素、西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氟达拉滨、吉西他滨、异环磷酰胺、美**、培美曲塞、利妥昔单抗、噻替哌、曲妥珠单抗等。

三、药物渗漏应急处理流程

(一)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患者有无胀痛感。

2.用针筒抽吸有无回血,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局部有无隆起、输液不通畅。

3.局部按压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有无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等情况。

(二)处理措施

1.基本处理原则一旦发现药物漏出血管外,护士应该能够识别和评估外渗,并提供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使外渗造成的损伤降到最低。可应按下列原则进行处理:

(1)停止输液一旦发现药液渗漏,应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连接注射器进行回抽,以清除针头、皮管内残留药液,吸取皮下水泡液。更换输液器,输入生理盐水。可选择性注入25mg氢化可的松,然后拔针。

(2)多点皮下注入相应解毒剂例如长春新碱解毒剂是玻璃酸酶;氮芥解毒剂是10%硫代硫酸钠;蒽环类解毒剂是右雷佐生。

(3)局部环形封闭可采用2%利多卡因4ml+生理盐水6ml+**1ml局部封闭,封闭方式为沿肿胀范围外做环形封闭,封闭的药物充满整个肿胀区域。既可以稀释渗漏的药液浓度和阻止药液的扩散,又可以镇痛。

(4)局部冷、热敷渗漏发生的24小时内,一般药物外渗后均给予间断冷敷或冰敷,每次15~20分钟,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药液向周围组织扩散和吸收,以减轻疼痛和预防组织坏死。冷敷期间,加强局部观察,防止冻伤。但长春碱类、依托泊苷、奥沙利铂等宜用热敷,禁用冷敷,热敷水温以不超过50~60℃为宜。

(5)药物湿敷24小时后如局部肿胀明显,应给予硫酸镁、如意黄金散等湿敷,可起到消除肿胀的作用。可将如意黄金散调和呈糊状,均匀涂抹在患处,每日1次,若局部皮肤破损不宜使用。

(6)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药物渗漏24小时后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物理治疗法,以减轻症状,加速愈合。

(7)如发生溃疡坏死应及时报告主管医生,请伤口专科护士或烧伤科医生会诊,及时清创,加强换药,重者加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常用化疗药物外渗后的处理

(1)蒽环类抗生素:最佳方法是冰敷或冷敷。冰敷或冷敷能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皮下组织对药物的吸收;减弱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的破坏能力,从而限制损伤范围;减弱在炎症反应时所释放的白细胞的破坏力和酶反应性。冰敷时间通常在24小时之内,每天冰敷4-6次,每次30分钟。适当使用解毒剂可避免发生皮肤溃疡。皮质类固醇激素能加重皮肤的毒性,不宜使用。

(2)丝裂霉素:与阿霉素(ADM)一样,也与细胞的DNA结合,常常产生持续的进展性局部毒性,易形成经久难愈性溃疡。无论冷敷还是热敷,效果均不好。可在局部皮下注射维生素B6可减少对皮肤的损害。

(3)柔红霉素:渗出血管外后可以在局部注射50~100mg氢化可的松或局部静注8.4%碳酸氢钠5ml,减少药物与DNA结合,同时给予冷敷,减轻炎症反应。

(4)植物碱类:去甲长春碱(诺维本、长春瑞宾)和长春碱(VLB)局部**性比较强,应避免使用外周静脉。如果经保守治疗2~3天后仍持续疼痛或发生溃疡,可以考虑外科治疗,早期手术切除可以加快愈合,避免长期疼痛。对于此类药物外渗处理,目前仍存在争议。

发生药物渗漏后,护士应详细记录药物渗漏发生时间、部位、范围、渗漏药物名称、剂量、处理方法、患者主诉、局部皮肤情况。并对发生药物渗漏患者的要追踪检查,了解发生药物渗漏的原因,重点了解患者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情况,持续观察药物渗漏部位的恢复及预后。同时化疗药物给药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进行,建议药物输注结束后,继续输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后方可拔针。拔针后按压时间不能太短,应正确按压穿刺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5~10分钟。避免药液沿针眼渗漏,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关药物渗漏可能出现症状的健康教育,以便早期发现药物渗漏征象,使损伤降低。

参考文献

[1]饶海英.提升化疗药物外渗安全管理质量的措施与成效.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5):74-75.

[2]魏淑霞,许艳春,薛晓英,郭英俊.化疗药物外渗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现代肿瘤医学2016,24(12):2009-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