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1-07 00:00 原文链接: Science转化医学:别浪费新生儿血样

  目前大多数新生儿出生后,都会被取一点血样来筛查特定疾病,新生儿筛查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甚至死亡。美国疾控中心将新生儿筛查誉为二十一世纪最成功的公共健康项目。新生儿筛查后剩余的样本可作为筛查的质量保证,也可以用于一些生物医学研究。

  日前,医学家和生物伦理学家们在Science转化医学上发表了评论性文章,号召研究机构寻求政府支持对新生儿筛查后所剩的干血样进行适当研究。他们提出,常规筛查后剩下的新生儿血样还具有巨大的潜力,不应在争议和诉讼中流失。

  “新生儿常规筛查后剩余的干血样对于生物医学研究来说非常宝贵,可以帮助人们改善公共和个人健康,现在亟需展开公议以决定如何合理使用这些血样,”文章第一作者,Michelle Huckaby Lewis博士说“研究机构应该积极寻求政策支持,以及时保留这些血样并将其用于生物医学研究。”

  Lewis博士指出,现在我们对许多疾病基因突变的了解,都是通过研究新生儿筛查所遗留的血样得到的,例如一些儿童白血病。我们这代人应当认识到这些样本的巨大潜力,并加以合理利用。而科学机构也有责任和义务对这些血样进行合理研究,最大程度挖掘其潜力。

  然而,现在广大民众并不赞成研究者未经允许就使用这些血样,认为这侵犯了隐私权。2011年,德克萨斯州的一项诉讼导致五百多万血样被销毁。而明尼苏达州高等法院规定保留和研究这些干血样必须让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2012年2月该州还计划在完成新生儿筛查后立刻销毁剩余血样。

  近五十年来,将新生儿的血样点在滤纸上做疾病筛查(Guthrie卡)逐渐成为常规检查步骤,而科学家们发现新生儿血样还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今年八月,研究人员成功从Guthrie卡上的样本中得到了表观遗传学信息,使人们可以回顾出生时的表观基因组,文章发表在Genome Research杂志上。这项研究开发了Guthrie卡的强力新用途,为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提供了宝贵信息。

  贝勒医学院、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名指出销毁血样不仅影响了大规模疾病研究,更会阻碍重要的医学突破。他们认为干血样研究的最大阻碍是,“民众认为一些研究机构违背基本伦理且缺乏对个人的尊重,对研究者们缺乏信心。”

  文章指出,保存和使用新生儿干血样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推广宣传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令公众重拾对研究机构的信任,避免损失这一宝贵资源。

相关文章

美中英德日位居20152021年生物医学全球五强

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15日向媒体发布消息称,最新上线的自然指数数据显示,美国、中国、英国、德国、日本是2015-2021年生物医学科学领域的全球前五强。本周上线的《自然》增刊“2022年......

最新自然指数:美中英德日位居生物医学全球五强

中新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孙自法)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15日向媒体发布消息称,最新上线的自然指数数据显示,美国、中国、英国、德国、日本是2015-2021年生物医学科学领域的全球前五......

青岛成立西凯生物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近日,青岛大学·西凯生物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青岛揭牌成立。该中心是由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山东分中心、青岛大学、青岛西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创建的产学研平台,将围绕慢阻肺、慢阻肺合......

Nature重磅:离人造生命又近一步?首个“人造细胞”问世

长期以来,人造生命一直是生物医学界的前沿话题,2020年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团队向世界宣布,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开启了“人造细胞”的新时代。但遗憾的是,研究发现这些......

饶毅:学术不端为何在中国的生物医学界出现较多?​​

在学术是休闲的时代,不会出现不端,会有学术质量的高低。在学术为职业的时代,不端屡有所见,但有学科地区之差别。在国外和国内,这些因素基本类似。我国的现代科学起步晚,在国外已经职业化多年、学术不端发生多年......

港中大与复旦联合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联合研究中心

近日港中大与复旦大学已联合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联合研究中心”。该联合研究中心将集中研究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相关的领域,主要包括四个研究方向:基因组与遗传病、人类表型组与精准医学、发育、干细胞与再生及多学......

贺福初:追忆杨芃原教授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化学系前系主任杨芃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31日晚去世享年72岁距公元2021年5月31日已过去2日。我是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但两日里思绪混乱如麻,无法下笔。......

中国50强研究机构出炉!两所年轻大学跻身前5

5月26日,“2021中国自然指数”增刊发布。该增刊显示,中美高质量研究产出正在缩小差距。该刊还介绍了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新的科研产出情况,包括2020年中国科研产出最高的十个地区榜单、中国50强研究......

《TheScientist》:质谱、克隆、测序,谁将成为2021头条技术?

去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学者奋起应对挑战,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成就。2021年已来,尽管大流行还在继续,但美国《TheScientist(科学家)》杂志认为,现在仍是一个了解2021......

每项300万元!国自然发布生物医学领域国际合作指南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新西兰健康研究理事会(HRC)科学合作谅解备忘录,2020年双方拟继续共同资助中新两国科学家在生物医学领域开展创新研究与合作。一、项目说明(一)资助领域1.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