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02 16:51 原文链接: 合理应用β受体阻滞剂,提高降压治疗达标率

  2013年再次更新的欧洲高血压指南秉承2003年及2007年指南中降压药物的选择原则,继续推荐使用5大类降压药物,包括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噻嗪类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这些推荐与我国2010年高血压指南大致相似,但与2011年英国高血压指南相比,明显的差别是保留而不是放弃了β受体阻滞剂。欧洲高血压指南用较大篇幅讨论了继续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理由,同时也指明了冠心病、心力衰竭以及快速心律的心房颤动等需要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情况。

    指南之间的差异当然并非因为β受体阻滞剂临床试验证据不同,也不是因为指南制定者对这些证据的认识不一样,而是因为指南中降压治疗药物的选择方式有很大差别。英国高血压指南把降压药物分为一、二、三、四线,按特定流程选择使用,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单且效率高,有利于提高整个高血压患者人群的达标率,但对部分患者可能并非最佳选择。欧洲高血压指南则把药物分成常规推荐使用的降压药物与特殊情况下使用的药物,在无特殊临床情况时,医生有较大的选择药物的自由度,患者有可能得到最合适的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但条件是医生的专业水平要比较高,工作要足够细致、认真。

    因此,β受体阻滞剂作为已经使用约半个世纪而且不断创新的一类降压药物,其在血压管理中的实质问题不是简单的用还是不用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加合理使用的问题。特别是以下3个较有代表性的问题。

    减慢心律,控制“高动力”型高血压

    以心输出量增加为典型特征的所谓“高动力”型高血压,通常心律较快,因心脏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增强而导致每搏心输出量增加,主要表现为舒张期高血压或收缩/舒张压期高血压。这类高血压患者往往比较年轻,明显超重或肥胖。有研究显示,这类高血压的主要发病机制是β受体反应性(β-adrenergicresponsiveness)升高,因此,β受体阻滞剂是最有效的降压药物。通过有效控制较快的心律,还可减轻患者心慌等不适症状。以血压作为评估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效果,尽可能将血压降低到达标水平,以降低高血压的长期心血管风险。同时,除非合并冠心病或心绞痛,应将心律降低到某个水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类高血压的患病率迅速上升。对比我国2002与1991年两次全国性高血压抽样调查的结果,10年间,我国45岁以下青年高血压患病率从5.0%上升到了9.1%,相对上升比例为82%,是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上升的最主要原因。尽管45岁以下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仍显著低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接近10%的人群患病率显示高血压已成为这一年龄组人群中的常见病。据2005年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中国中青年高血压患病率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表)。45岁以下年龄组人口基数巨大,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20至45岁之间约有5亿多人,因此,这一年龄组高血压患者人数可能高达5000余万,约占中国2亿高血压患者的1/4左右。45岁以下年龄组高血压患者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血压患者群体。合理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控制这一部分高血压的关键。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应联合治疗,而不是β受体阻滞剂单药治疗

    大动脉硬化是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主要病因。使用钙拮抗剂扩张血管或使用利尿剂降低容量,是控制这类高血压的有效治疗。大部分β受体阻滞剂并无扩张血管作用,因此,通常不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单药治疗,但老年患者的许多临床情况需要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联合治疗,除上面提到的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快速心律的心房颤动等临床情况外,为了控制血压,也需要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其中包括明显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患者、心律较快的患者、自年轻时期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等。

    由于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老年收缩期高血压都将是患者绝对人数最多的一种类型。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情况往往更复杂,合并症、并发症等更常见,因此,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联合治疗时,应注意选择β1受体高选择性的长效药物,如缓释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在选择联合治疗的药物时,需要注意的是,只在特别需要时,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才与利尿剂联合使用,并应使用小剂量利尿剂,以避免导致糖代谢紊乱、糖尿病等不良反应。另外,尽管2013年高血压指南不再将β受体阻滞剂与钙拮抗剂联合治疗方案作为优先推荐,但其在我国仍将是很常用的一种联合方案。

    为了控制中心动脉收缩压,更严格控制血压

    近年来,中心动脉血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也影响了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当心律减慢时,反射波在中心主动脉上与前向波的叠加从舒张早期前移到收缩晚期,可与心脏收缩射血波重合,形成收缩期增强压,导致中心动脉收缩压升高。对于血压正常者,这样的变化并无任何问题,但对于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血压尚未控制的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这样的变化可能会因抵消降压药物在中心主动脉的降压作用,而无法有效降低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单药或联合降压治疗时,应尽可能采用无创检测方法检测并监测中心动脉压的变化。如不监测中心动脉血压,则应加强肱动脉血压监测,包括动态与家庭血压监测,以实现更加安全、更加全面的血压达标,并可考虑将血压控制得更低一些。尽管目前尚无可操作的适用于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治疗目标,但如果用药后心律减慢10次/分钟,其中心动脉压的降低幅度大约为5mmHg,因此可以考虑将收缩压多降低5mmHg,以实现中心主动脉压的良好控制。

    显然,如果能够更加合理使用β受体阻滞剂,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降压治疗的达标率,降低高血压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心血管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