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1-16 00:00 原文链接: Science解析自噬与肿瘤

  自噬可通过降解长寿命(long-lived)的蛋白、蛋白聚合物以及受损细胞器来调控细胞的稳态。它还可以通过限制炎症、清除有毒的未折叠蛋白,除去生成活性氧簇(可损害DNA)的受损线粒体来抑制肿瘤形成。失去这些保护性措施将促使癌症发生。随着一些研究发现编码重要自噬蛋白Beclin 1的基因在小鼠和人类中起单倍不足(haplo-insufficient)肿瘤抑制子作用,支持了自噬具有肿瘤抑制功能的观点。然而,在肿瘤形成过程中自噬是如何被关闭的,Beclin 1的肿瘤抑制活性是否由它的经典自噬功能所致,对于这些目前仍缺少全面的机制认识。

  在最新一期(11月16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证实了Beclin 1与Akt信号通路之间存在着关联,后者调控了从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到代谢等与癌症相关的广泛的细胞功能。这一研究发现表明自噬在肿瘤抑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Akt可通过磷酸化并由此抑制两个靶蛋白――结节性硬化复合体2(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2, TSC2)和PRAS40 (prolinerich Akt substrate of 40 kD)来阻断自噬。两种把蛋白均能阻断mTOR蛋白,而当mTOR激活时自噬受到抑制。在寻找作为核心自噬机器部分的Akt其他的直接底物过程中,研究人员确定了Beclin 1是Akt的一个靶标。他们在培养的人类上皮细胞中证实内源性Akt与Beclin 1相关,并在特殊的位点上(Ser295 and Ser234)磷酸化Beclin 1。

  通过Akt的磷酸化作用生成了14-3-3蛋白的结合位点,促进了Beclin 1与14-3-3和细胞骨架蛋白vimentin的结合。定位在细胞骨架上减少了Beclin 1与自噬成核作用有关的脂酶Vps34的互作。因此,Vps34活性降低,导致了自噬减少。值得注意的是,Beclin 1上Akt特异性磷酸化作用位点突变可以提高自噬,并抑制Akt诱导的肿瘤形成的各种特征,如培养物中的贴壁非依赖性细胞生长以及免疫缺陷小鼠中的肿瘤生成。这些结果确定了Beclin 1自噬功能与肿瘤抑制功能之间的关联,两者均通过Akt特异性磷酸化作用受到调控。为了进一步确证这些因果关系,有必要开展研究检测非磷酸化的 Beclin 1突变体肿瘤抑制活性是否可以通过破坏自噬信号逆转,比如在这一Akt驱动的肿瘤形成系统中同时减少下游自噬基因的表达。

  对于Beclin 1的功能和调控模式当前出现了两种有趣的模式。在细胞中Beclin 1的活性似乎受到功能相反的信号激酶正向或负向的严密地调控。以往曾有报道压力诱导激酶( DAP-kinase/DAPK)在Beclin 1的BH3结构域(Thr119位点)使其磷酸化,这一修饰可以阻断Beclin 1结合抑制子Bcl-2/Bcl-x,由此促进它的自噬活性。与之相反,细胞生长促进激酶Akt在远端位点磷酸化Beclin 1,通过控制其细胞内定位抑制了Beclin 1的自噬活性。鉴于Akt是一种在肿瘤中激活的有力癌基因,相对DAPK是一种在许多肿瘤中缺失或失活的肿瘤抑制子,由此提供了Beclin 1活性与肿瘤形成之间另一个相关的联系。

  另一个新出现的模式是将Beclin 1定位到不同的细胞骨架元件上视作控制其功能的一种机制。众所周知Beclin 1定位到微管元件上可以阻止自噬。在一种情况下,Bcl-2家族的唯一BH3成员Bim与Beclin 1互作,使Beclin 1连接到微管元件DLC1(又称LC8)上。将Beclin 1定位到这一动力蛋白马达复合物上抑制了自噬。诱导Bim磷酸化可以导致Bim 和 Beclin 1分离诱导自噬。在另一种情况中,Beclin 1通过与Ambra1的互作连接到微管细胞骨架。自噬初期阶段蛋白激酶ULK1激活,它磷酸化Ambra1;Beclin 1随后从动力蛋白马达中释放出来,进而促进自噬。在这两种情况中,都是通过磷酸化Beclin 1互作蛋白对Beclin 1进行调控。在新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Akt是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机制,通过磷酸化Beclin 1自身促进Beclin 1定位于细胞骨架,抑制它的自噬功能。

  Beclin 1的几种调控模式似乎是通过使其结合不同的细胞骨架元件来进行操控。新论文阐明的机制有可能对于肿瘤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关文章

氧化磷酸化选择性地调节组织巨噬细胞稳态

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DavidSancho等研究人员合作发现,氧化磷酸化选择性地调节组织巨噬细胞稳态。这一研究成果于2023年2月3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免疫》上。通过分析人类和小鼠......

大连化物所等团队利用生物分子模拟预测代谢酶新功能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国辉团队与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巍维团队、广州大学教授王雄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李全林等合作,揭示了代......

磷酸化修饰蛋白质组学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获突破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晏石娟团队联合加拿大约克大学、德国马普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等研究人员在磷酸化修饰蛋白质组学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搭建全自动在线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

科学家在太阳大气波动研究方面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并结合其他地面和空间望远镜的数据,针对太阳大气中准周期快摸波列的产生过程以及运动学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准周......

灵芝和桑黄食药菌抗神经炎症功能因子研究新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锦明教授团队在药食同源蘑菇功能因子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了两种人工栽培的灵芝、桑黄子实体中分子结构不同的两类代谢产物具有显着的抗神经炎活性和神经保护活性。研究成果分别以“......

王志珍课题组等揭示分泌途径激酶调控新机制

尽管首个磷酸化蛋白酪蛋白(casein)在1883年就被报道,直到2012年第一个分泌途径蛋白激酶Fam20C才被鉴定,它催化包括酪蛋白在内绝大多数分泌蛋白的磷酸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Fam20C参与......

上药所揭示KRAS突变肿瘤的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新策略

8月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谭敏佳和研究员黄敏团队合作,在Molecular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proteomicandphosphoproteomiclandscapeofKRAS......

发现GPCR磷酸化编码机制,创新性的提出“笛子模型”理论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江云课题组、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于晓团队与孙金鹏团队,与北京大学教授金长文团队合作,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Structural......

我国参与研发人员达712.9万规模世界首位强度差距缩小

2019年,我国R&D人员总量继续增长,达到480.1万人年,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为62.0人年/万人。R&D研究人员总量达到210.9万人年,万名就业人员中R&D......

捕集离子淌度质谱带来磷酸化蛋白质组研究新的深度

YasushiIshihama教授京都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分析实验室2021年1月发表于www.ddw-online.com目前,在蛋白质生物化学和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中,质谱(MS)已广泛应用于鉴定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