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2-05 22:33 原文链接: “好奇”号土壤全分析发现碳化合物

  

  通过合成“好奇”号伸展臂上的照相机拍摄的55张照片,研究人员生成了火星车分析采自一个小沙丘的土壤样品时的自画像。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MSSS

  美国宇航局(NASA)的科学家在12月3日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秋季年会上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宣布由“好奇”号火星车进行的首个火星土壤全分析发现了简单的碳化合物,这些物质可能是迄今发现的古老火星生命的首个痕迹。美中不足的是,“好奇”号研究团队无法判定这些有机物是否曾是“活的”,或者从来都不是“活的”,抑或是从外太空飘落到火星上的,甚至是“好奇”号火星车上的分析仪器从没有生命的火星土壤中炮制的。

  搞清这些有机物中的碳的最终来源——是否源于生物——需要花费时间。帕萨迪纳市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好奇”号计划科学家John Grotzinger强调:“‘好奇’号的中间名是耐心。”

  尽管“好奇”号火星车找到了有机物,但媒体在新闻发布会前的疯狂预测——为了装下所有的电视摄影机甚至改到一个宴会厅进行发布——已经让人们产生了误解。一位记者曾听到Grotzinger赞扬火星车传回了极好的、高质量的数据,进而推测“好奇”号火星车的首个彻底的土壤分析取得了一个令人激动的发现。火星车采集了精细的土壤颗粒,之后进行加热,并让加热后的气体通过其装载的质谱仪,后者能够通过分子量分离并确定各种气体。而记者们能够想象的唯一令人兴奋的结果就是有机物来自于生命,因此这场狂热的期待便由此而生。

  而“好奇”号火星车实际上探测到的痕量物质可能是3种最简单的含碳化合物——一个碳原子,同时携带了用来替代氢原子的1个、2个或3个氯原子。

  “好奇”号火星样品分析(SAM)仪表组首席科学家、马里兰州绿地市NASA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Paul Mahaffy认为,这3种氯甲烷最有可能是在SAM中产生的。加热或许会分解火星土壤中的一种天然成分——强氧化剂高氯酸盐,这反过来会分解土壤样本中的某种类型的碳,同时氯化其碳原子。

  这样问题就变成了到底是什么形式的碳。这可能是一种大型的、复杂的有机分子,例如氨基酸——灭绝已久的火星有机体的分子遗迹。或者可能是另一种大型的、复杂的有机分子,例如由恒星加上彗星和小行星的原始成分而产生的多环芳烃,它们现在依然不停地落在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表面。或者它可能是无机化合物,例如碳酸盐,就像人们在厨房餐柜中放置的小苏打。

  自从1977年以来,火星科学家一直被类似的问题所困扰。两架“海盗”号着陆器也曾搅起火星土壤,加热,并分析了由此产生的气体。而且它们也发现了氯甲烷。“海盗”号研究团队最终将这归结于在发射前用来清洁着陆器的溶剂所造成的污染。但是最近,加利福尼亚山景城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的天体生物学家Christopher McKay和同事,对“海盗”号的研究结果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他们推断,最有可能的碳源是复杂的,生物有机物质因为太耐热而无法被赶入“海盗”号的仪器。

  Mahaffy并没有选择一个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碳源,但他清楚一件事:没有人在“好奇”号上使用过任何“海盗”号的溶剂。他说,梳理“好奇”号的碳源是可行的;这需要以更多的方式分析更多的样品,再加上对来自地球的无碳空白样品进行额外的分析。而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耐心。

  “好奇”号挖掘的样本来自名为“岩巢”的地点,它位于盖尔陨坑内,距离“好奇”号的主要目标——夏普山尚有数英里之遥。夏普山被认为是“好奇”号最可能发现有机物的地点,预计“好奇”号明年年初将抵达这一高约5000米的大山脚下。

  火星样本分析仪是“好奇”号的心脏,重约38公斤,约占“好奇”号科学仪器总重量的一半。它由3个独立的仪器构成:质谱仪、气相色谱仪和激光光谱仪。这些仪器负责搜寻构成生命的要素——碳化合物。此外,它们还将搜寻与地球上的生命有关的氢、氧和氮等元素,评估某些元素不同同位素的比例,寻找行星变化的线索。

  “好奇”号项目是迄今最昂贵的火星探测项目,旨在探索火星过去及现在是否有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美国东部时间8月6日,“好奇”号在盖尔陨坑中心山脉的山脚下成功着陆。

相关文章

科学家+工程师,科研成果如何有效转化?

产学研深度融合,不仅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水平的具体路径之一,也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手段。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

科学家研发出可穿戴人工喉还原准确率超90%

一枚硬币大小的石墨烯片,贴在颈部靠近喉咙处,就能帮助发音障碍者获得新“声”。近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及合作团队在智能语音交互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研发的可穿戴人工喉可以感知喉部发声相关信号,......

科学家合作取得光合领域里程碑研究成果

藻胆体(phycobilisome,PBS)是蓝藻和红藻主要的捕光天线,位于类囊体膜基质侧,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捕光蛋白复合物。PBS通过内部色素团(bilins)将捕获的光能以极高的效率传递至光系统II......

分析科学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章竹君逝世

据陕西师范大学官网消息,著名分析科学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西部红烛两代师表奖”获得者章竹君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3月9日20时30分在西安与世长辞,享年86岁。章竹君先生19......

我国学者在无碳三明治化合物合成方面取得进展

图无碳三明治化合物的结构及轨道分析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2161102、21971118)等资助下,南开大学孙忠明课题组在无碳三明治化合物合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基于砷和锑的具......

丁光宏委员:对攀登世界科学险峰的科学家,要减少打扰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关键之一是建设一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工科教师队伍。为此,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建议,要完善基......

湖北38名青年获国家立项!90后科学家崭露头角

2月7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湖北省科技厅获悉,科技部下达的2022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重点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计划,湖北省38个项目获批立项,获批数量比上一年翻了3倍。承担项目的青年科技人才平......

致敬!我们老一辈质谱科学家查良镇教授

我们老一辈质谱科学家、清华大学查良镇教授今天因病去世,享年85岁。他从事真空科学、质谱学研究超过六十年,是中国二次离子质谱学术会议的创办者。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中国第二代质谱人。早在1961年,查良镇就......

全新氮磷化合物在高压下合成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在最近一期《欧洲化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在高压下合成出多种全新的氮磷化合物,其中包含全新的结构单元。这些最新成果展示了高压氮化学研究的巨大潜力,也有望催生用于日......

第十六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揭晓

上海,2022年12月17日——今日,第十六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颁奖典礼成功在“云端”举办。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周斌、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吕志民、清华大学药学院饶燏3人获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