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5 09:19 原文链接: 龟头鳞状细胞癌伴双侧腹股沟鱼嘴样溃疡转移病例分析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7 岁。双侧腹股沟暗红色结节3 个 月,破溃2 个月。3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腹 股沟暗红色结节,直径约 1cm,无发热等不适,当地诊断不明,给予抗生素治疗后无好转,结节逐渐增 大。2 个月前双侧腹股沟暗红色结节自行破溃,形 成窦道,外生部分沿腹股沟形成鱼嘴样溃疡,内有黄 色稀薄分泌物,伴恶臭,活动摩擦时疼痛。追问病史:患者从小包茎,因父母早亡缺乏生活照顾及医 疗。体检: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双 侧腹股沟对称性窦道,外生部分沿腹股沟走向呈鱼 嘴样溃疡,开口长轴 3cm,深度约 5cm,内径随深度 逐渐狭小,内侧壁不规则,可见新鲜肉芽组织,上覆 少许黄色稀薄分泌物,伴恶臭( 图1) ;阴茎包皮口狭 窄,与龟头粘连,龟头黄豆大新生物( 图 2) ; 双侧腹 股沟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淋巴结,质韧,活动性差。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RBC 671 个/μL,WBC 999 个/μL, ESR 19mm/h,分泌物涂片抗酸染色( - ) , T-SPOT 阴性;细菌培养示肺炎克雷伯菌及鲁氏不动杆菌生 长,药敏试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 余血常规、生 化、传染病筛查( 梅毒螺旋体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 抗体、丙肝抗体、乙肝五项) 、凝血试验、肿瘤标记物、风湿及类风湿血清学指标均无异常。胸部 CT 正常;全腹部 CT 示双侧腹股沟肿大淋巴结并窦道 形成,余脏器未见异常。双侧颈部、锁骨上下窝、腋 窝淋巴结超声未见淋巴结肿大,腹股沟区超声提示 双侧腹股沟区占位性病变并多发肿大淋巴结。盆腔 MRI 平扫:双侧腹股沟区异常信号,伴周围皮下软组 织水肿,阴茎异常信号,双侧阴囊内积液。左侧腹股 沟溃疡组织病理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图3) ,免疫 组织化学示: CK5/6( +) , P63( +) ,P40( + ) ,Ki-67 ( 局部约60% +) 。龟头肿物组织病理示:高分化鳞 状细胞癌( 图4) ,免疫组织化学示: CK5/6( + ) ( 图 5) ,P40( +) ( 图6) 。诊断:阴茎龟头鳞状细胞癌并 双侧腹股沟转移。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治 疗后,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自动出院。

图1略  双侧腹股沟对称性鱼嘴样溃疡,边缘凹凸不平;图2 包皮口狭窄,与龟头粘连,龟头黄豆大肿瘤; 图 3 左侧腹股沟溃 疡组织病理示:真皮深层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 HE ×100) ; 图 4 龟头肿物组织病理示:真皮深层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 HE ×100);图5 龟头肿物免疫组织化学示:CK5/6( +) ( ×100);图6 龟头肿物免疫组织化学示: P40( +) ( ×100)


2 讨论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又名表皮样癌,系起源于 表皮或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1]。 鳞状细胞癌常发生于某些癌前疾病的基础上,或由 癌前疾病演变而来,如日光性角化病、砷角化病、放 射性皮炎、黏膜白斑等[2]。20 世纪 50 年代阴茎鳞 状细胞癌( penil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PSCC) 在 我国是男性生殖系常见肿瘤,为男性泌尿生殖系恶 性肿瘤的首位。近20 年其发病率明显下降,与人们 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和卫生条件改善有关[3]。本 病早期为单个或多个小的硬结,呈红色丘疹状突起。 随肿瘤增大渐出现破溃、出血、龟头海绵体坏死等, 后期可有全身不适及消瘦[4]。PSCC 的危险因素包 括: ① 50 ~70 岁男性; ②包茎; ③长期吸烟史; ④社 会经济地位低下; ⑤HPV 病毒感染等; ⑥未行包皮 环切术; ⑦任何可引起长期慢性炎症的因素,如包皮 龟头炎、硬化萎缩性苔藓及干燥性龟头炎等[4]。 本例特点:①从小包茎;②因父母早亡缺乏生活照 顾,不排除龟头长期慢性感染; ③家庭经济条件欠佳; ④双侧腹股沟对称性鱼嘴样溃疡为首诊表现无系统性 不适;⑤左侧腹股沟溃疡边缘及龟头肿物活检,均显示 为高分化鳞癌,左侧腹股沟溃疡边缘免疫组织化学: CK5/6( +), P63( +),P40( +),Ki-67( 局部约 60% +),龟头肿物免疫组织化学:CK5/6( +),P40( +) 。 PSCC 诊断多不困难,但部分患者因思想意识保守,羞于检查致病情拖延; 本例因包皮龟头粘连,体 检时未充分暴露包皮内板,待盆腔 MRI 提示龟头异 常信号时,进一步检查方发现包皮口狭窄,充分暴露 龟头而发现新生物。PSCC 是常见的低度恶性生殖 系统肿瘤,转移较晚,大多早期发现原发灶,但本例 患者首发已转移至双侧腹股沟,可见其极度缺乏自 我保健意识,且从小包茎也未引起患者注意。淋巴 管是 PSCC 的主要转移途径,本例患者家庭经济条 件欠佳,拒绝淋巴结活检,然双侧腹股沟可触及多个 淋巴结,因此不排除通过淋巴结途径转移。由此可 见,我国需普及男性疾病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我保 健意识,改善卫生条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