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2-28 00:00 原文链接: 中国科技大学PNAS发表免疫学新成果

  近日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Natural killer cells promote immune tolerance by regulating inflammatory TH17 cells at the human maternalCfetal interface ”的研究论文,解析了自然杀伤(NK)细胞在胚胎耐受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

  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魏海明(Haiming Wei)教授和田志刚( Zhigang Ti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兴趣是NK细胞亚群与重要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基于天然免疫的肿瘤生物治疗技术。后者主要从事天然免疫与重要疾病机理及其相关生物治疗技术与产品的应用基础研究。

  妊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从免疫学角度看类似于器官移植。带有父方异体抗原成分的胚胎,对于母体来说是一个移植物,母体免疫系统对此进行识别,并产生免疫应答;但就其结局而言又与器官移植不同,正常状态下,母体对于胎儿并不产生排斥,而是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

  NK 细胞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员,分布于外周各淋巴器官及血液循环系统。不同与T、B细胞,NK细胞无需抗原的预先刺激与活化即可发挥细胞毒效应,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具有杀伤微生物及招募免疫系统中其他细胞等多种生物学功能,从而在抗击感染,自身免疫病及肿瘤等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功能。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NK细胞除杀伤肿瘤的能力外,更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和维持免疫平衡的功能。尤其是在妊娠早期,超过80%的母胎界面淋巴细胞均为NK细胞, 而其免疫学功能至今不为人知。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妊娠过程中,母-胎界面存在炎性TH17细胞,并出现了局部炎症。蜕膜NK细胞可以通过抑制炎性TH17细胞,维持母胎耐受和免疫平衡,并且这一过程是通过CD56brightCD27+NK细胞所分泌的IFN-γ和IL-1RA等细胞因子实现的。这种NK细胞介导的调控性反应在反复自然流产的患者中丧失,促进了TH17细胞极化,导致炎症加剧;这一局部炎症反应进一步影响了NK细胞的调控功能,导致母胎耐受平衡被打破,造成妊娠失败。

  新研究证实NK细胞作为调节性细胞抑制了TH17介导的炎性反应,维持了耐受平衡,从而保障了妊娠正常进行。这对更好的理解NK细胞的调节功能,深入研究胚胎耐受的机理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魏海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籍贯:安徽。山东大学医学院免疫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实验动物中心主任,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编辑部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终身会员、理事,中国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2002年以来为首承担参加了9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1项(国内负责人)。近5年在J Immunol,Plos Pathogens, J Allergy Clin Immunol,Hepatology,PNAS,J Hepato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5篇。《介导肝脏免疫损伤与再生的天然免疫识别及其调控机制》分别于2007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主要研究兴趣:

  1. NK细胞亚群与重要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组织居留NK细胞(ThNK)与肝炎、哮喘、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ThNK与肿瘤免疫逃逸及肿瘤免疫治疗的关系。

  2. 基于天然免疫的肿瘤生物治疗技术:研究以“预存免疫”为基础的抗肿瘤“免疫化疗”方案及抗肿瘤药物白细胞介素12的研制。

  田志刚

  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成就及荣誉

  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近年来共发表论文250余篇,英文刊物发表论文23篇,17篇收入SCI。在国内最先(1989年)综合系统地引入肿瘤生物治疗学。1989年创建国内第一家肿瘤生物治疗研究机构(山东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并发起创建"中国免疫学会肿瘤生物治疗分会"并任副主任委员。建成国家卫生部批准的首批"细胞治疗实验室",探索出三套肿瘤生物治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先后研制四类10余种单抗和 PCR试剂盒。自1990年起开展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先后研制了IL-2、IL-6、IL-10、IL-12、IL-15、IL-18、SCF、 leptin等重组产品,部分转让中试工艺。被称为“中国免疫第一人”。

相关文章

大学生阅读太“浅”了吗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哪些书籍是国内高校图书馆借阅榜上的“顶流”?答案是《平凡的世界》《三体》和《活着》。不久前,高等教育数据咨询平台麦可思统计了国内101所高校2021年度的图书借阅数据,并发......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糖类合成方面取得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922106和21772125)的资助下,四川大学钮大文教授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K.N.Houk教授合作,在糖类合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卤键协助的自由基活......

重新理解衰老,华大通过多组学发现不同器官有不同年龄

我们有时会发现,一个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沧桑很多,但衰老不仅仅显现在皮肤表面上。事实证明,即使在我们的皮肤之下,我们的各种器官和系统也可能有不同的年龄。2022年3月9日,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导的一......

瞄准原始创新激发人才活力

首次发现D型丝氨酸对睡眠的调控作用,开发出一套基于腺相关病毒载体的稀疏高亮标记方法,实现全脑范围单神经元完整重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脑科学中心”)成立近4年来,瞄准国际脑科学研......

两会简讯|“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时不我待!”

“招大学生容易,招农民工难。”在民营企业调研时,企业老板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让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感到很不是滋味儿:“老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大学毕业生一不能吃苦耐劳,二缺乏一技......

丹纳赫生命科学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开幕,辐射全华南

2022年3月3日,广州——三月羊城,春意盎然,在这大地复苏、欣欣向荣的时节,丹纳赫生命科学粤港澳大湾区总部于3月3日正式落户于广州生物岛。来自广州市黄埔区政府、开发区、区投资促进局、区科技局、生物岛......

新研究阐明蟑螂等害虫的高温高湿适应性机理

复新翅亚部中基于卵鞘形成的发育进化示意图2月22日,国际著名期刊《分子生物学与进化》在线发表了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李胜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复新翅亚部卵鞘趋同进化的适应性生......

中短期学习记忆障碍机制获揭示

阿尔兹海默症(AD)患者存在明显的短期记忆障碍,这种记忆障碍可通过AD动物模型的物体识别记忆实验模拟出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教授李向宁团队,通过荧光显微......

人到花甲,大脑才减速

一项2月17日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的新研究发现,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处理信息的能力直到60岁才会下降。这项研究挑战了此前普遍认为的人类思维速度在20多岁时就开始下降的观点。德国海德堡大学的Mischa......

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水平低于预期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已悄然来到我们身边。特别是2021年“元宇宙”概念的兴起,更预示着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一个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万物互联的新时代。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网络世界,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