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6 20:40 原文链接: 缺铁性贫血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

  1.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婴幼儿需铁量较加,若不补充蛋类、肉类等含铁量较高的辅食,易造成缺铁。青少年偏食易缺铁。女性月经增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IDA。

  2.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此外,多种原因造成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如长期不明原因腹泻、慢性肠炎、克隆氏病等均可因铁吸收障碍而发生IDA。

  3.铁丢失过多:慢性长期铁丢失而得不到纠正则造成IDA。如:慢性胃肠道失血(包括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肠道肿瘤、寄生虫感染、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月经量过多(宫内放置节育环、子宫肌瘤及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咯血和肺泡出血(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血红蛋白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心脏人工瓣膜、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等)及其它(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多次献血等)。

  发病机制

  

  1.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当体内贮铁减少到不足于补偿功能状态的铁时,铁代谢指标发生异常:贮铁指标(铁蛋白、含铁血黄素)减低、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总铁结合力和未结合铁的转铁蛋白升高、组织缺铁、红细胞内缺铁。转铁蛋白受体表达于红系造血细胞膜表面,其表达量与红细胞内Hb合成所需的铁代谢密切相关,当红细胞内铁缺乏时,转铁蛋白受体脱落进入血液成为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

  2.缺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红细胞内缺铁,血红素合成障碍,大量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成为血红素,以游离原卟啉(FEP)形式积累在红细胞内或与锌原子结合成为锌原卟啉(ZPP),血红蛋白生成减少,红细胞胞浆少、体积小,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严重时,粒细胞、血小板的生成也受影响。

  3.缺铁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组织缺铁,细胞中含铁酶和铁依赖酶活性降低,进而影响患者精神、行为、体力、免疫功能及患儿生长发育和智力;缺铁可引起粘膜组织病变和外胚叶组织营养障碍。

相关文章

明明是缺铁性贫血,为什么补铁无效?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贫血,主要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其主要治疗手段为口服补铁,多于治疗1~2周后血红蛋白逐渐上升,......

研究报告:肾脏病患者、孕妇需警惕缺铁性贫血

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胡浩、杨荣荣)缺铁性贫血是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0月31日在京发布的《中国缺铁性贫血疾病负担和诊疗现状研究报告》显示,肾脏病患者和孕妇的缺铁性......

最新研究显示:静脉注射铁剂疗效优于口服制剂

尽管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但营养摄取不均衡,一些年轻女性为瘦身节食,儿童偏食、老年人对饮食控制过于严格,我国贫血疾病持续高发,其中缺铁性贫血所占比例最大。近日,一项中国缺铁性贫血疾病负担和诊疗现状研究的重......

营养所等研究发现中国中老年妇女缺铁性贫血易感基因

全球约有四分之一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和女性。铁作为必需微量元素,其缺乏引发的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约占总贫血人群的一半,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之......

居民缺铁性贫血严重卫生部启动铁强化酱油项目

缺铁性贫血是中国内地高患病率的营养缺乏病,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20.1%;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达到31.1%、29.1%和19.9%;部分地区居民贫血问题已成为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