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2 15:17 原文链接: 治疗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简介

  早期病情稳定、症状轻微或发展缓慢时可不予治疗,仅需要定期随访;如症状明显,有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及黏滞度过高症状,则应予以治疗。本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低血浆巨球蛋白浓度及高黏滞血症。临床常用的主要药物有:

  1.烷化剂

  尤其是苯丁酸氮芥、嘌呤核苷类似物氟达拉滨,克拉屈滨和rituximad。苯丁酸氮芥口服,有效率在50%以上,中位生存期为5年。小剂量苯丁酸氮芥连续口服,持续2~4周,然后给予维持量。维持时间数年,直到缓解。环磷酰胺口服,以抑制巨球蛋白合成。盐酸氮芥及糖皮质类固醇也可使用。也可采用青霉胺口服的治疗方案,可使巨球蛋白二硫键分离,破坏IgM分子,使血液黏滞度降低。

  2.血浆置换疗法

  高黏滞血症明显者可采用该疗法,能使症状迅速缓解,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以降低血液黏稠度。由于血黏滞度与IgM浓度相平行,如血清巨球蛋白浓度下降15%~20%,常可促使血黏滞度明显降低,因此第一次血浆置换治疗,必须置换半数以上全身血浆容量,才可能取得明显疗效,而且为保持疗效,需1~2个月重复置换。

  3.免疫治疗

  应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30%的患者有效;可应用移植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