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5 16:36 原文链接: 概述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3~35天,一般为7~14天。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等4种类型。

  大部分感染者为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顿挫型约占全部感染者的4%~8%。临床上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而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这些轻微的症状是由病毒播散入血造成病毒血症所致,隐性感染和顿挫型脊髓灰质炎均为机体具有较强免疫力,阻止了病毒进一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果,小部分感染者则因病毒入侵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受累症状,轻者为无菌性脑膜炎(无瘫痪型)重者则造成瘫痪。

  瘫痪型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按其病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瘫痪前期:出现乏力头痛,发烧(38~40℃)颈、背、四肢肌肉的酸痛,咽喉痛,厌食,恶心和呕吐。约25%患者(通常是儿童)这些初始症状发生36~48h即开始缓解,持续2~3天后,再次出现高烧(双峰热)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大部分患者则第二相与第一相相衔接,中间无症状缓解期进入第二相时,肌肉酸痛及颈、背部疼痛更为明显,出现易激惹不安及情感不稳,这些症状往往就是瘫痪发生的序幕,除此之外尚可有屈颈时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表现,CSF显示无菌性脑膜炎脑膜刺激症状持续1~2周。体温则在数天后开始下降,其他系统症状也渐缓解。在体温下降的同时(小部分在高烧时)出现瘫痪症状进入瘫痪期。

  2,瘫痪期:瘫痪分布可因个体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可为单肢瘫截瘫和四肢瘫。瘫痪前或瘫痪出现时受累肢体有粗大,肌束颤动,腹壁反射和腱反射活跃,约3~5天肌无力发展至高峰;部分在2天内即达高峰,一般来说体温正常后肌无力不会再有进展,此时腹壁反射和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肌萎缩出现在无力发生的3周内,并持续存在患者常述受累肢体感觉异常,但客观检查多无阳性发现。成年患者可有短暂的尿潴留。

  青年患者常在脊髓受累同时出现延髓受累症状,脑神经支配肌均可发生无力,但以吞咽困难最常见,当延髓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受累时,可发生呃逆呼吸表浅、缓慢发绀不安,焦虑(因缺氧)高血压,最终血压降低循环衰竭,这些情况往往危及生命。

  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的总病死率在5%~10%。如果能平安度过急性期的话,大部分患者呼吸和吞咽困难可完全恢复。绝大部分患者在3~4个月内肢体肌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少数可完全恢复,在病程的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还可有缓慢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