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4-09 10:09 原文链接: 中青报:太快的禽流感防治药与太慢的科学

  H7N9禽流感一出现,板蓝根又被热炒了一把。4月3日,江苏省卫生厅发布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中医方,其中提到玉屏风散颗粒、板蓝根冲剂、黄芪口服液等中成药可用于预防。对于板蓝根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预防药物,这也太快了”。

  钟院士的这番话遭到了一些人的反驳,称钟院士在没有实验证实板蓝根对禽流感无效的前提下,就断言其无用,太过草率。但笔者认为钟院士的表达,是比较清楚和理性的。他只是说目前的试验结果证实,板蓝根在预防H1N1流感和H3N2等普通流感方面,确实有一定作用,但能否抗H7N9病毒,目前还没有结果。

  也就是说,钟院士既没有否认也没有肯定板蓝根的抗H7N9病毒作用,是一个客观的陈述。问题不在这,而在于钟院士称,认定板蓝根等能预防H7N9禽流感“也太快了”。如果有实验和临床病例证明板蓝根的确能预防H7N9禽流感,当然这个“太快了”的说法就不成立。但问题是,板蓝根能预防H7N9禽流感的实验和临床证据和结果并没有公布,所以“太快了”的评判并非无理。

  尽管现代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但从循证医学和药学来看,基本上还是自然科学的范畴,也因此符合慢科学的规律,所以也可以称为慢医学。这不仅体现在对病因、病原体和疾病传播途径的探寻上,也体现在药物对症治疗的探索上,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反复。

  例如,10年前的“非典”曾一度把冠状病毒的宿主和传播者归咎于果子狸,现在才发现并非如此,而是中华菊头蝠。当然,果子狸也是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但不是天然宿主,它也是被传染的。这也反映出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是缓慢的。

  药物学同样是一种缓慢的科学。根据新药研发普遍认可的时间,今天,研发一种能够有效防治全球性重大疾病的西药新药,平均需要10多亿美元和10年以上时间。

  我国从传统医药研发的最典型的药物是青蒿素,也是我国目前唯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按西药标准研究开发的中药。如果以1967年5月23日青蒿素立项,到1979年9月原国家科委向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等6个单位颁发“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明证书为止,经历了10年以上。如果再以目前世界范围内所使用的抗疟药奎宁类衍生物和青蒿素类衍生物两大类药物来看,自从1620年人类在秘鲁发现金鸡纳树皮有很好的治疗疟疾的作用,到从该树皮中提取其有效成分并分析出化学结构则经历了近200 年,从金鸡纳树皮的发现到青蒿素的研制成功则经历了350 年。显然,药物学进展之慢有时如同乌龟行路。

  还有更慢的科学。2013年3月21日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长期的研究:缓慢的科学”的文章列举了好几项极其缓慢的科学研究结果的例子。如发现沥青能够滴漏,用了85年时间,85年来,这项实验只出过一篇论文,计算出了沥青的黏性是水的2300亿倍;监测“愤怒”的巨人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并获得一些数据,用了170年;检测氮、磷、钾、钠、镁以及农家肥料对主要农作物如小麦、大麦、豆类以及块根农作物的影响,也用了170年;研究天才儿童的成长用了90年才获得初步结果:童年与成年后的心理因素即审慎、毅力,以及计划性对人的寿命有重要影响,具有良好责任心的人的寿命比普通人要长6到7年;记录太阳黑子的活动,用了400年的时间等等。

  显然,包括药物和临床医学在内的所有科学研究都是慢科学,要指望一种疾病在出现后就会发现和找到有效的药物,的确不现实,除非是我们的运气太好。从这个意义上看,说板蓝根能预防H7N9禽流感有效是“太快了”完全有理由。

  但是,人类的防病治病也有一种固有的心理,患病后恨不得马上就治好;出现疫情后恨不得即刻就有特效药。在这样的心理之下,也就会病急乱投医,有枣无枣都要打一竿。往好里说,也许这种行为能对人有一些安慰作用,同时也是科学研究采用的试错机制。但是,如果不谨慎,就有可能误导误信,反而延误疾病的治疗。所以,强调一种药物从动物实验到临床三期试验的数据,以及作为常规用药后的效果统计,才是循证医疗的理性或科学性。

 

相关文章

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你的工作入选没

2021年2月27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我国科学家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突出进展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科学家认真贯彻落......

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H5N8亚型禽流感,如何防控?

据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局长安娜·波波娃20日表示,俄境内发现7名养殖场员工感染了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者症状轻微,未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这也是全球首次发现人能够感染H5N8亚型......

《细胞研究》在沪举行创建一流学术期刊座谈会

  创刊三十年,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细胞研究》(CellResearch)在今年最新期刊引证报告中,影响因子提升至20.507。......

荷兰高致病性禽流感迅速蔓延!

据荷兰农业、自然及食品质量部当日通报,涉事农场位于荷兰东部海尔德兰省一处村庄,确诊暴发高致病性甲型H5禽流感疫情,农场饲养的约10万只家禽将被扑杀;为防疫情扩散,方圆1公里另一家农场饲养的11.5万只......

中国科学院10人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2020年,共有52位中国科学家荣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其中“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位,“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0位,“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再修订专家学者谈变化划重点

“聚焦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强化科技奖励导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修订发布适逢其时。”谈及新修订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

诺奖得主:极大与极小交叉理论与手段同重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试图用哲学解释科学,至小即至大,至大即至小。自1978年访问中国后,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文·温伯格教授再......

在危机中探求生命科学发展机遇

  10月19日-23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美国科学促进会、中关村生命科学园、TIE国际创新走廊主办的“科学·亚洲会议——免疫系统的多组学研究方法”在线上召开,吸引了全球......

对话诺奖得主:科学离不开国际合作

  诺贝尔奖带来了哪些启示,诺贝尔奖获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认识,这几乎是每年诺奖揭晓时,公众都会关注的问题。在今年诺贝尔奖揭晓前夕,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连续推出主题为“2020为什......

习近平: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习近平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强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王沪宁韩正出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9月11日下午在京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