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5-16 10:59 原文链接: 大化所发表“助催化剂在光催化中的作用”综述文章

  近年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领导的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催化与原位表征研究组及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太阳能部研究团队在基于“结”与“助催化剂”构建光催化体系方面的系列研究工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近日,该团队受邀撰写的综述文章Roles of Cocatalysts in Photocatalysis and Photoelectrocatalysis(《助催化剂在光催化和光电催化重的作用》)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发表(Jinhui Yang, Donge Wang, Hongxian Han, and Can Li,Acc. Chem. Res., Article ASAP,DOI: 10.1021/ar300227e)。

  自从上世纪70年代Fujishima和Honda发现TiO2 能够用于光催化分解水制氢以来,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的研究就被认为是解决未来可再生能源的最佳途径之一,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并成为目前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因为能够利用自然界丰富的太阳能制氢,有望解决未来的洁净能源问题,因此光催化分解水被认为是“科学界的圣杯”;但同时因为光催化分解水是一个多电子转移的能量爬坡过程,是动力学和热力学上都比较难以实现的反应,因此又被喻为“科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40多年的研究经验表明,单一的催化剂很难高效地光催化分解水;构建复合的光催化体系是实现高效光催化分解水的必然之路。虽然目前报导的一些光催化剂和体系能够全分解水,但是效率还是很低,主要是因为一些关键科学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光的有效吸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有效分离、有效的氧化和还原表面催化反应等。为了进一部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李灿院士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结”与“助催化剂”构建复合光催化体系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构想,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Nature Commun., 4, 1432, 2013; Angew. Chem. Int. Ed., 51, 13089, 2012; J. Catal., 290, 151, 2012; J. Phys. Chem. C, 116, 5082, 2012;ChemSusChem, 5, 849, 2012; Energy Environ. Sci., 5, 6400, 2012; J. Catal., 281, 318, 2011; J. Phys. Chem. C, 114, 12818, 2010; J. Catal., 266, 165, 2009; J. Am. Chem. Soc., 130, 7176, 2008;Angew. Chem. Int. Ed., 120, 1766, 2008)。

  本综述文章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李灿研究团队近年在发展光催化和光电催化助催化剂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于半导体基的光催化和光电催化体系来说, 适当的助催化剂的担载, 尤其是氧化和还原助催化剂的担载, 能够大大提高半导体光催化体系光催化分解水的活性。这是因为:1.助催化剂能够提供有效的表面反应活性位,使表面催化反应易于发生;2.通过光生电荷向助催化剂的迁移,进一步抑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以及反应过程中活性物种和产物之间逆反应的发生;3.助催化剂能够加速反应进行,及时消耗掉光生电荷,尤其是空穴,从而避免光催化体系的光腐蚀氧化,提高光催化体系的稳定性;4.助催化剂能够降低催化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活性;5.通过双助催化剂的担载,能够实现类似于自然光合作用体系中PSII和PSI有效分离的Z-型机制,在空间上实现氧化和还原反应位的分离,从而提高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利用效率。因此,基于“结”与“助催化剂”构建复合光催化体系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构想是一个发展高效光催化分解水体系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来,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领域中,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助催化剂的作用,但认识还不是很深刻。本篇综述文章是第一篇比较系统地阐述光催化和光电催化体系中助催化剂作用的文章,对未来开发出更为有效的光催化分解水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中国科学院太阳能行动计划、大连市科技局等资助。

相关文章

《自然》:巧制正丁醛,新型多相催化体系立大功

《中国科学报》4月25日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山西煤化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曹直团队与中科合成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首次在多相催化剂上实现了丙烯氢甲酰化超高区域选择性制取正丁醛。因正......

精密测量院在分子筛催化剂上碳正离子亲水性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邓风和徐君研究团队在分子筛上多相催化反应碳正离子的亲水性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发现在ZSM-5分子筛上进行的甲醇制碳氢化合物反应(MTH)中形成的环戊烯碳正离......

氧化物催化剂与氧化物载体间存在界面限域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研究员傅强团队在界面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发现开放的TiO2等氧化物载体表面能够提供限域环境,并且驱动In2O3颗粒在二氧化碳加氢反应气氛中自发......

新方法可直接测量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分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茂、刘中民院士团队在催化剂颗粒温度测量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开发出单个工业分子筛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分布三维时空分辨测量方法,揭示了强放热的甲醇制烯烃反应过程中催化......

高达5500小时!厦大团队创制超高稳定性催化剂

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野、傅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姜政等,创制出高达5500小时以上寿命的超高稳定性In/Rh@S-1催化剂,在近热力学平衡收率条件下,高选择性催化丙烷等低碳烷......

大连化物所等提出低浓度二氧化碳直接电解转化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研究组研究员汪国雄和高敦峰团队,与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安庆大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

我国科研团队创新催化剂合成方法,实现高效制甲醇

记者2月24日从江南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刘小浩教授团队采用光诱导—邻近沉积方法,通过精确控制双原子位点的距离,产生优异的协同催化效应,实现二氧化碳加氢近100%选择性生成甲醇,且生成甲醇的......

催化剂粉末的漫反射测量|安捷伦Cary5000搭配HarrickPrayingMantis助力催化剂粉末研究

氧化铝(Al2O3)因其具有高催化活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常被作为催化剂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石油化工等领域。 当氧化铝作用在脱硫或氢化反应时,催化剂上的活性相通常由镍金属纳米......

哈工大科研团队提出界面电子耦合机制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王振波教授团队在双功能氧电催化剂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设计钴-氮-铬跨界面电子桥打破制约活性-稳定性转换以实现超稳定的双功能氧电催化剂》为题发表在《德国应......

新型催化剂实现高效全分解水制氢

高效全分解水制氢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供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章福祥团队在宽光谱捕光催化剂全分解水制氢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可显著促进Ir/BiV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