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中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1”科学考察船完成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东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顺利返回广州新洲码头。南海海洋所相关负责人,以及职能部门和课题组负责人等在码头迎接,并慰问了出海科考队员和船员。

  国家基金委东印度洋航次由南海海洋所组织实施,航次首席科学家为陈荣裕研究员,队长为何云开,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大气环境所等单位科考队员参加。考察历时65天,总航程10470海里,进行了海流、温盐深度、气象等海洋环境要素观测,海底热流探测和微生物采样,收集了浮游植物、营养盐、叶绿素等样品,完成后向散射光学剖面观测、水下光谱观测,大气激光雷达观测、大气辐射观测。本航次完成96个观测站位考察,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

  印度洋北部是全球季风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其气候变化对亚洲大陆,尤其是南亚和东亚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本航次考察,可了解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东印度洋海洋层化、SST、季风内震荡等过程及其关系。

相关文章

科学家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团队联合中科院大气所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气候学报》杂志上。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海洋吸收了全球变暖93......

热带印度洋海洋过程对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杜岩团队在热带印度洋海洋动力过程影响大气的季节内振荡(ISO)方面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limateDynami......

印度洋岩石圈构造演化科考获阶段性成果

近日,“向阳红01”科考船执行的印度洋岩石圈构造演化科学考察航次首条综合地质断面调查正式结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科考船将穿越赤道开展后续调查任务。“向阳红01”船大讲堂开讲据了解,本航次首条综合地质断......

我国成功在印度洋赤道区域投放海—气耦合观测浮标

印度洋4000米海-气耦合观测浮标周峰华供图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今年10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考船在印度洋赤道区域成功投放海—气耦合观测浮标一套,投放点水深4020米。目前......

远望7号船首次开赴印度洋

本报北京8月14日电(魏龙杨林海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邱晨辉)今天上午9时许,远望7号船再次解缆起航,开赴印度洋预定海域单船执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等海上测控任务。这是远望7号船继今年上半年完成嫦娥四号......

远望7号船首次开赴印度洋

今天上午9时许,远望7号船再次解缆起航,开赴印度洋预定海域单船执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等海上测控任务。这是远望7号船继今年上半年完成嫦娥四号中继星等任务后第二次年度出海,也是该船入列远望号船队两年多来,首......

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首次开展印度洋海域微塑料调查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8月12日上午,“向阳红10”科考船载着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队员已停靠浙江舟山码头。本航次科考自2017年12月6日从舟山起航以来,历时250天、航程29821海里,在西南印度洋......

远赴印度洋的国大洋49航次科考结束

历时250天,航程29821海里,8月12日,赴印度洋执行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任务的“向阳红10”船顺利回国靠港,返航舟山。本航次对履行全球首个国际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有什么重要意义?“潜龙二号”......

我国首次在印度洋开展微塑料污染相关科学调查

   科考队员在回收单拖体瞬变电磁仪。 中国大洋协会供图   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万里,海风徐徐。随着科考队员将微塑料采样器......

我国首次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海洋微塑料调查

当地时间5月8日下午,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队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拖网采样作业,对海洋新兴污染物微塑料进行监测。这是我国首次在此海域开展微塑料调查。图片来源于网络微塑料通常被认为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