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8-05 09:46 原文链接: 张志强:德国科技管理的借鉴意义

  在科技全球化的时代,一个研究所,不应该面面俱到,不应该追求学科领域的“大而全”,不应该都搞成所谓的“综合性研究所”,而必须找到自身的创新生态位,采取“选择性卓越战略”。

  近日,笔者赴德国考察,参观、访问了四大主要国立科研机构及其部分研究所、部分研究型大学,对德国的科技创新管理的体制机制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也引发了对完善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一些思考。

  德国科技创新管理的特点

  科学规划的国家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保证了政府资助的科研活动的有效秩序和创新效率。德国相对完善而又稳定的宏观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体系,给国立科研机构以较为清晰的创新生态定位,不存在社会动辄就质疑其存在价值的情况,使科研机构能够在其定位确定的研究领域和创新价值链上潜心于创新,促进了各个国立科研机构的长期持续发展,也促进了德国长期科技大国和科技强国地位的稳固。

  政府的稳定支持是国立科研机构长期持续创新的基础。德国对国立科研机构实行的是联邦和州政府两级政府拨款的制度。联邦政府、州政府按照有关协议分担对国立科研机构的经费预算,联邦政府给所有的科研机构都拨款,州政府对州境内的研究机构拨款。

  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模式促进了研究机构稳定发展。德国的四大国立科研机构,形成了科学、规范和较为稳定的组织架构和科研管理模式。四大科研机构的组织架构不尽相同,但有许多的共同点,如最高决策机构(全体会员大会)、核心政策制定与管理机构(评议会)、学术咨询机构(科学委员会或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的设置与运行机制等。科研管理模式主要是人才人事管理、经费管理、科研评价、成果管理和科技合作等方面。

  合理规范的薪酬待遇体系保证了科研人员潜心于研究工作。薪酬体系与工作岗位、工作类型相关,分类确定,但薪酬待遇不与争取项目的数量和项目经费多少直接挂钩,不是争取的项目越多待遇就越高,科研人员不为争取经费,进而提高收入而无限冲动地争取项目和经费。

  体现机构类型与科研活动类型特点的分类评价体系。科研评价不仅按照科研类型分类评价,而且评价的频次低、周期长、干扰少,减少了科研人员的非科研时间成本支出。德国这种低频次的科研评价,也反映出对科学家的充分信任,相信科学家都会积极干活,不怀疑科研人员专心致研的工作积极性。

  人才队伍的国际化与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升科研机构国际影响力。人才队伍的高度国际化是德国国立科研机构的鲜明特征之一。同时,还大力实施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这些国立科研机构与大学、企业等有广泛的合作关系。这也充分体现出国际水平科研机构的实力和影响力。

  德国科技创新管理的启示

  1.科学规划国家宏观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与创新主体组织机制。

  一是,从国家层面科学规划、建设合理的科技创新主体的管理体制。我国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从宏观设计上,存在着以下明显不足:第一,缺乏常设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决策咨询机构(完全代表国家利益而非部门利益的)和常态化的决策咨询机制。第二,在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设置上,存在明显的重复交叉现象。第三,在国立科技创新主体的设计上,也存在着严重的重复、交叉情况。

  二是,从国家层面,要对国立科研机构进行组织机构立法,明确其战略定位、使命与任务。

  2.国家对国立科研机构实行稳定支持的政策。

  德国科研创新管理经验的启示是,除了明确市场导向的研究计划和项目可以以竞争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外,对国立科研机构承担的社会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科技研究领域和方向,应当在国家科技规划和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少列一些竞争性研究项目,而多一些对国家科学机构的稳定支持,使得科研人员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而不是迫使科研人员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争取项目和经费。国家对国立科研机构(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的机构)的稳定支持经费,应当占到其科技经费的70%~80%以上。

  3.明确研究所的战略定位、使命与任务。

  研究所是科技创新的直接主体,其设立必须有明确的定位、使命和任务。这是由科技创新的规律、科技创新竞争的形势所决定的。

  一方面,科学创新是一个需要突破旧范式、形成新范式的科学“转折”和科学“颠覆活动”,没有传统的、旧范式的突破,科学研究就只能是在旧范式的框框中修修补补,不可能有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创新。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要在科技创新领域具备竞争力、引领性,就必须既有研究定位和研究方向的独特性,还要有研究效率的优先性。

  在科技全球化的时代,一个研究所,不应该面面俱到,不应该追求学科领域的“大而全”,不应该都搞成所谓的“综合性研究所”!而必须找到自身的创新生态位,采取“选择性卓越战略”(selected excellence),这是研究所形成创新特色和研究优势的前提,也是持续形成科学积累、科学积淀的关键。非此,真正的科学发现,在我们的研究所将遥遥无期。

  4.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科研管理模式。

  科研管理模式的改革、完善是促进、服务科研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科研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是我国科研创新管理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在这方面尽管探索多年,但可以说,仍未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稳定的科研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

  第一,在明确国立研究所的定位、战略使命和任务后,就应该给研究所以充分的发展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减少国家和上级对研究所具体事务的管理和干预。第二,科技评价机制是研究所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对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不同评价模式,避免用一刀切的管理方式管理不同类型的研究所。第三,研究所也要加强自身的规范管理,要探索建立规范的研究所管理制度,研究所的课题组、研究所的发展方向不能各行其是,失去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那就是研究所的悲哀。第四,要制定实行合理规范的科研人员薪酬待遇标准体系,这是规范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系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副馆长,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馆长)

相关文章

四川省攀枝花市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1)持续推进科技攻关,打造钒钛产业原创技术策源地。瞄准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建设,依托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载体,开展钒钛资源高效综合开发利用的全产业链技术攻关。梳理总结前期完成的项目成效,积极推......

湖南省公示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第五批)验收结果

2023年度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第五批)验收结果公示按照《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验收管理工作规范》(湘科计〔2020〕29号)有关规定,省科技厅组织第五批项目验收,项目总数142个,现将结果予以公......

河南省科技厅公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受理情况

2023年度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中原学者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受理情况公示根据省委人才办《关于开展2023年度“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申报工作的通知》(豫人才办〔2023......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领域项目拟立项项目公示

关于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领域项目拟立项项目公示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现将......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习近平主席为科技交流合作指明方向

“科技创新是人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力量。”9月10日,习近平主席向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致贺信,在会场内外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阐明了当前科技创新之于人类和平和发......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进行考察。这次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

浙江全省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通知发布

9月3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发布“浙江省科技厅发布全省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通知”。内容如下:各设区市科技局,各有关单位:为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和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培育高能级科创平台,......

聚焦两院|“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9月2日,“科学与中国”20周年大会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出席活动并作“科学与中国”20周年总结与展望报告。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李晓红,科技部......

最高5000万扩容支持北京加快外资研发激励、促进科研仪器开放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文中提到,要吸引外资研发中心在京落地集聚,根据其在引入国际创新资源、扩大开放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结果,给予最高不......

未来科学城集中发布2000余项技术创新成果

8月4日,2023未来科学城技术成果推介大会暨首届项目路演资本对接会召开。大会发布了《2023北京未来科学城技术创新成果集》,包括低碳环保、清洁能源、智能电网、核能核电、绿色冶金、大飞机、新材料等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