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8-12 07:57 原文链接: 中国科学报: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

  这是中国科技史上一串闪光的名字:

  黄昆,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200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刘东生,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2003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叶笃正,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2005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吴征镒,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200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师昌绪,中科院金属所名誉所长,201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郑哲敏,中科院力学所原所长,2012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

  自国家最高科技奖设立以来,有将近一半的获奖者来自同一单位:中国科学院。

  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赵九章……一个个高山仰止的科学大师,同样与中国科学院息息相关。

  他们成为了创新中国的骄傲,他们成为了最高水平研究机构的脊梁。

  “如果中国的拔尖科技人才大部分不在科学院,科学院还是国家队吗?科学院还是火车头吗?” “人才,关系全局、关系长远、关系根本、关系兴衰!”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的告诫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唯才是举,求贤若渴。有了全院上下始终如一的重视,有了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人才发展战略,有了“百人计划”、“千人计划”激励机制,60多年来,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优秀青年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从五湖四海、从四面八方会聚而来,如百川入海,似百鸟归林。

  中科院的成长史,是一部中国科技的成果史,也是一部致力创新、广招天下英才的历史,更是一部凝聚和造就科技拔尖人才的历史。

  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在培养本土人才的路上,中科院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职称晋升“特批”制度、青年实验室制度……打破论资排辈,为青年人才开辟“快车道”,蒋筑英、陈景润、张广厚等一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百人计划”出台,首创中国高标准人才引进计划,“西部之光”、“东北之春”计划陆续问世,一大批海归人才光芒四射,“百人计划”入选者中,超过20人已当选为两院院士。

  如今的中科院,少长咸集,群贤毕至。

  “人才兴则国兴,人才强则国强。”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科院时强调,中科院要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应该说,总书记将这一重任交给中科院,正是看中了中科院64年来在吸引人才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是对中科院进一步加强人才制度改革的殷切期望。

  面对总书记的寄托,中科院既深感责任重大,也信心百倍。

  建设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中科院有着肥沃的育人土壤。国之兴衰系于人才,而薪火传承最基本的就是培育人才的沃土。在中科院人才会议上,白春礼院长指出: “要成为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最关键的是得到最优秀的人才,然后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事。科研管理者要尽量少管具体的科研项目,就是要集中精力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如今,在中科院,改善科技资源投入、效率配置、制度配置等科技创新软环境业已形成,规划好的森林,正在让树木自由生长。

  建设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中科院有着完善的用人平台。人尽其才,不拘一格,给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才是对人才的最大尊重。王恩哥归国未久,即获物理所所长重任;张杰回国后,历任物理所副所长、中科院基础科学局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回国后,中科院为其量身定制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近3年来,中科院建立了8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是人才,中科院历来舍得下本钱、搭梯子、压担子。

  建设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中科院有着完备的留人环境。在中科院的历史上,历届领导都把后勤工作看做是拴心留人“思想的桥”、“感情的船”,亲自抓,大胆抓。白春礼表示,要致力于做好中科院人才的 “后勤部长”,把广大科技人员的所思、所想、所忧,作为我们为大家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1年4月,中科院拥有了第一位主管后勤的副秘书长,专为科学家排忧解难。旨在解决科研人才住房、子女入学和配偶工作、健康问题的“3H工程”计划也开始实施。中科院与北京市政府签订骨干人才子女小升初协议;与多家医院合作,为科研人员开通绿色就医通道;同有关部门协调房源,拟为青年科研人员过渡使用……

  中科院着力打造人才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生活的乐园和创业的福地,得到科研人员的一致赞誉。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中科院的人才高地建设有口皆碑。

  面向未来,中科院的人才计划充满雄心,创新人才高地建设正如火如荼。

  在“创新2020”人才发展战略中,中科院提出,到2020年要培养引进2000余名科技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3000余名科技带头人,并拥有一大批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如今,中科院正在逐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逐步扩大用人自主权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逐步改革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进一步破除人才体制机制障碍。

  建设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科教融合是未来人才工作的重点。中科院正加快科研人才培养,加强教育和科研、大学与研究机构、教育和学科建设的紧密结合,推进“基础学院+专业学院”矩阵式培养模式,不断夯实中科院永续发展根基。

  征程万里云鹏举,敢立潮头唱大风。正视困难、面向需求、着眼长远,中科院已经作好准备。

  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美好蓝图正在成为现实。

相关文章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120万元采购项目开启

近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发布《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小型高低温快速温变试验箱采购》采购公告,预计花费120万元采购科学仪器。详细信息如下:一、项目编号:LNZB02-ZBR2022-064二、......

2022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拟入选人员公示

各有关博士后设站单位:根据《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2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博管办〔2022〕8号),经专家评审,遴选出400名拟入选人员,现对其中367名拟入选人员......

西藏天文馆开工建设兼具科研科普功能

中新社拉萨6月12日电(记者赵朗)西藏天文馆奠基开工仪式12日在拉萨举行,建成后将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天文馆,也将搭载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西藏天文馆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1571.9平方米,其搭......

中科院在热拉制多功能纤维研究获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在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热拉制多功能纤维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研究五感纤维、健康监测纤维、神经探针、集成电路纤维和能源纤维,总结了热拉制多功能复合纤维的制备工......

三赴南极,他以科考“护”南极

新华社兰州6月5日电(记者张文静、郭刚)晶莹剔透,冰雪覆盖。南极这片常人只能从书籍、电视里了解的“神秘之地”,今年刚满40岁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李传金已探寻三次。2021年11月5......

中科院信息技术专场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在汉举行

在5月31日举办的2022年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中科院信息技术专场上,15个中科院与武汉企业合作项目现场签约,签约总金额超过1.5亿元。本次活动由中科院武汉分院与武汉市相关部门共同主办,聚焦信息技......

9.16亿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政府采购意向涉显微镜、XRD等34项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公布了2022年6至12月政府采购意向,总采购金额达9.16亿元,采购项目包括高分辨率X-射线衍射仪、聚焦离子束显微分析系统、核聚变试验装置、工业机器人、核与辐射安全......

日本科研滑坡引重视,政府计划投入23亿美元

东京科技大学在2014年日本机器人周上展示的一款新型护理机器人。图片来源:EUGENEHOSHIKO/AP由于对大学地位的不断下降感到震惊,日本正计划每年向几所学校投入23亿美元,以提升其知名度。该计......

6团队、13人获得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

为集中展示中科院当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为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贡献青春力量,中科院开展了第一届“中国科......

横跨150度,中科院宣布新型锂离子电池研制成功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宣布,该院碳中和(筹)研究所唐永炳研究员团队的一项新型锂离子电池技术,于2022年5月24日完成了规模化量产。统计数据表明,本次规模化量产的产品合格率达到99.11%,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