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9-02 09:19 原文链接: 中国科学报:创新为民让科技惠及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十八大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践行历史使命,落实创新为民。这是中科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遵循。

  江山社稷,民生为大。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科学技术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千家万户,与人们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民众是科技创新的支持者、参与者,更是创新发展的受益者。没有创新为民,科技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曾记否,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画卷”,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这就是民生科技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国画卷”利用了LED半导体照明技术。

  曾听否,我们的高科技上天入海无所不能,可我们的抽水马桶漏水问题一直解决不好。

  当前,如何让科技造福民众,如何使科技改变生活?答案就在发展民生科技上。让孩子吃上放心的奶粉、让人们自由呼吸新鲜的空气、让居民喝上干净的水、让城市内涝不再重复上演……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需求,就是百姓最切实的诉求、最直接的利益。

  从全球来看,发达国家一向重视民生科技,并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政府制定科技政策的重要导向。在美国,政府一直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加大与民生科技相关的投入,同时加强产业部门的军民结合,促使军口科技向民生领域“溢出”。德国则将“以民为本”作为科技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环境保护被摆在首要位置。

  在亚洲,日本、韩国在二战后的迅速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将资源集中投向民生领域。2006年3月,日本出台的《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更是以 “为社会和国民支持并将成果还原于民的科技”为政策目标的出发点。韩国则在2000年出台了《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其中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成为五大科技发展方向之一,并提出了13项具体的民生科技任务。

  不可否认,对我们而言,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科研机构层面,都在发展民生科技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从“十五”开始,我国已逐步开始重视民生科技,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首次将安全科技、环保科技、健康科技等民生科技纳入国家科技战略。

  2011年7月,《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出台,明确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已成为“十二五”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863”计划也在食品安全、重大疾病防治和医药卫生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也已有相当部分属于民生科技的范畴。

  中科院一直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向民生领域转化。李振声院士培育的“小偃”系列高产、抗病、优质小麦,仅“小偃6号”就累计推广1.5亿亩,增产40亿公斤,为保障民众“口粮”作出了重要贡献。中科院还在新药创制、灰霾成因、抗震救灾等民生科技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虽说民生科技近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现实的景况并不尽如人意。民生科技是和百姓衣食住用行等直接相关的科技,是直接造福百姓的科技,离老百姓最近的科技。也正因为如此,一些科研部门和科技工作者热衷于“顶天”,不屑于“立地”,觉得显著度不够,难登大雅之堂,将精力花于实用技术,远远不如发表更多论文划算。

  同时,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机制不够健全,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鸿沟”依然较深,ZL虽多,但实效差,成果转化率低。一方面是近90%的科研项目通过鉴定后便束之高阁,得不到转移转化,另一方面却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目前,无论是我国的食品工业,还是医疗、环境工业,技术都比较落后,研发水平低下,其核心技术及设备仍处于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以医疗器械为例,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医疗器械总产值就已破千亿元。但其中,核磁、CT等高附加值大型设备市场,几乎都被外资公司垄断。

  破解民生科技面临的难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国家层面应安排更多民生优先的科技项目,“国家队”应更多地推动一批民生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创新,通过自主创新推动民生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现有的科技评价体系,引导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民生科技研究。当前,经费、论文、各级奖励仍是我国科研/职称评审的三大指标,尤其是对SCI论文的追捧,使科研人员根本无法将精力投向影响力相对较小的民生科技领域。同时,要鼓励现代工业科技向民生科技转化。载人航天、月球探测、载人深潜等大科学工程,都是由成千上万的高科技成果组成的科技集合体。如果能将其转化或应用于民生领域,必将给社会和公众带来福祉。

  科技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民生。事实充分证明,在解决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医疗保健、食品安全等一系列民生问题上,科技创新成果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的逐渐加大和对民生科技的日益重视,相信会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民生科技事业,使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普通百姓。

  “科技离我们如此之近”。这一天,不会太远。

相关文章

送别陈俊武院士!“从20多岁开始搞创新,一天也没安静过”

5月2日,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现代煤化工技术专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石化洛阳工......

转角遇到爱一次次“邂逅”让他爱上中国文化

“揉、捏、揪、挑、压”……10多名留学生手持面塑工具,全神贯注地捏塑、雕琢,尝试塑造各种生动的形象。不一会儿,每个学生手上都呈现出了一份独特的创意。近日,在山东科技大学“留学生体验非遗文化”活动中,留......

沪港科技创新对话成功举办,共绘科创合作新篇章

4月27日,“2024浦江创新论坛:创新协力新空间——沪港科技创新对话”系列活动(以下简称“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活动围绕沪港两地科技创新领域和未来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对话交流,探讨如何加快构建沪港创......

牛羊营养代谢平衡与甲烷减排技术项目启动

4月25日至27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新品种培育与现代牧场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牛羊营养代谢平衡与甲烷减排技术”项目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下称亚热带生态所)召开。会议现场......

从水果到原石,探讨科技成果价值评估

一项科技成果好不容易问世后,到底值不值得落地转化推向市场呢?4月26日,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在北京召开。围绕如何开展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从科技成果价值的发现、转化模式的选择、技......

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确定

4月28日,中国科协、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通知》,决定在2024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以“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为主题,组织开展系列活动......

两项硬科技投资研究成果在中关村论坛年会发布

4月26日,《2023中国硬科技投资趋势研究报告》《硬科技早期投资评估指引》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硬科技投资与发展论坛上发布。发布现场主办方供图《2023中国硬科技投资趋势研究报告》预测:......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正式发布

4月26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联合编写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

湖南衡阳南岳区开展系列航天科学教育活动

4月24日,湖南衡阳南岳区在南岳完小组织开展系列航天科学教育活动,庆祝第9个“中国航天日”,为12000余名青少年播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种子。南岳是一座千古人文与现代科技充分融合的名山,传为祝融火神......

安徽省阜阳市聚集创新要素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一是引导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2022年度阜阳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40.35亿元,首次突破40亿元,同比增长17.3%、高于安徽省平均增速2.75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25%、同比提升0.1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