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9-04 10:24 原文链接: 水源地岂能背着“包袱”去保护?

  陕西南部汉丹江流域(以下简称“陕南地区”)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水源地。这一区域注入丹江口水库的水量占水库来水总量70%左右,生态功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十二五”以来,陕南地区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切实保障了南水北调水源安全。

  为推进陕南地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南水北调水源长期安全,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积极推行生态补偿,促进这一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已是势在必行。

  陕南地区为南水北调水源保护支付了巨大成本

  近年来,陕南地区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一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总量减排和重金属减排为抓手,加大小化工、小冶炼等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大力发展现代中药、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

  二是加快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目前陕南3市已基本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其中污水处理厂26个、垃圾处理厂27个,显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三是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快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关停排污不达标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持续开展涉重金属企业环境整治,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不断提高。

  四是推进农村环保。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村镇垃圾填埋场等工程建设,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维护农村环境安全。

  五是加强生态保护。积极落实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和生态移民等政策,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切实维护区域环境安全。

  为推行以上工作,陕南地区投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成本,其中仅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一项,就计划投资39.25亿元,目前实际已完成投资34.3亿元。

  陕南地区当前的环境保护模式难以为继

  当前,陕南地区科学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依靠高投入推动环境保护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近年来,面源污染日益成为汉丹江流域水环境安全的隐患。据不完全统计,陕南地区农业生产每年施用化肥和农药达30万吨左右,通过地表径流输给河流的氮、磷、钾和有害物质占水污染因子50%以上的比例。

  二是环境保护投入严重不足。目前,陕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本已达50万元/km2以上,但国家给予的补助经费最高为25万元/km2左右,远不能满足治理需要。此外,污水和垃圾处理费远低于市场平均价格,造成已建成的生活污染治理项目经费入不敷出,难以保障稳定运行。

  三是环境保护资金匮乏。陕南地区地方财政自给率在30%以下,环保投入十分有限。此外,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南水北调等渠道的投资未进行整合统一管理,有限的投资很难实现环保效益最大化。

  四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以兼顾。陕南地区70%的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人均GDP不足5000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加快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既是当地人民的强烈愿望和合理诉求,又是当地政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但发展的冲动必然会给环保带来更大的压力。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难题亟待破解。

  推进生态补偿,实现陕南地区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安全,近年来,陕南地区已经牺牲了不少发展机会和地区利益。为切实保障陕南地区人民群众的发展权益和切身利益,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南水北调生态安全屏障,必须加快推进生态补偿的步伐。

  一是进一步完善主体功能区划。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全局出发,突出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陕南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发展、保护和生态补偿体系,强化陕南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功能,依法保障当地的发展权益。

  二是构建多层次生态补偿渠道。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移民、污染治理等项目和资金支持中,对陕南地区重点倾斜;对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企业,给予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和支持;探索实施南水北调受益地区对陕南地区支付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本予以补偿,促进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

  三是明确生态补偿范围。结合陕南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现状,把淘汰落后产能、生活污染治理、生态移民和扶贫开发等改善民生项目作为生态补偿重点,加大资金补偿比例;兼顾产业转型升级、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态和农村环保、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等项目,实施资金补偿,加大技术转移和技术支持力度。

  四是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成本核算、生态补偿资金分配使用、生态补偿资金使用审计与绩效评估、生态补偿执行监管、生态补偿谈判会商、生态补偿纠纷仲裁、生态功能区上下游信息共享等机制,实现生态补偿的规范化、程序化、精细化,切实发挥生态补偿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关文章

总计28亿!财政部下达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预算

为深入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促进土壤环境质量改善,财政部提前下达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财政部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

实现碳中和森林作用大

  近日,国家林草局生态司气候处三级调研员张国斌既忙碌又兴奋:“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标,其中,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森林碳汇将在实现碳中和......

2020年环境保护科技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

2020年度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告根据《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经有关专家、单位提名和专家评审,并通过广泛公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批准44个项目获2020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其中......

2020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出炉,这家未通过

各有关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为推进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我部组织专家对11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

关于征求《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的意见

关于征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索引号000014672/2020-01761分类应对气候变化发布机关生态环境部办公厅生成日期2020-12......

大气所研究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被低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团队发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巨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研究中被低估。10月29日,刘毅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认为基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计算排放通量的方法体系将为我国“碳......

生态环境部印发《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近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增强重点实验室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引领......

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

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财政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

北极海冰减少青藏高原将受“污染”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环境质量与安全团队丛志远研究员与合作者研究发现,北极海冰减少加剧气溶胶等污染物向青藏高原输送,为理解青藏高原污染物跨境传输提供了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于......

新疆生地所揭示冰川覆盖率下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全球变暖背景下,以积雪、冰川融水为主的河流水文过程日益复杂。天山作为“中亚水塔”,是中亚众多河流的发源地,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开展中亚天山地区冰川积雪变化特征分析、冰雪变化及对下游径......